评论

狱警自白:死刑犯们的最后时刻!

在国人朴素的价值观中,“杀人偿命,天经地义”,因而在国内似乎有更多人支持保留死刑,不过要不要废除死刑一直是全球范围内都在激烈讨论的问题,支持死刑的人认为这才是法律的正义所在,而反对者则认为这违反“人权”,

只不过尽管我国仍然保留有死刑,近几年来我国司法机关也一直非常谨慎地适用死刑,这甚至还造成了许多人的不满,认为杀人犯穷凶极恶,就应当判处死刑。

不过,距离这些死刑犯们最近的狱警们对于他们的认识和心情似乎更为复杂一些,他们虽然要维护法律的尊严、恪尽职守,但同时,当他们看到死刑犯们最后的忏悔和自白时,又是充满了怜悯的,只是到了此刻,后悔也已经晚了。

铁门内的挣扎

在许多人的心中,狱警和囚犯们似乎是天然对立的,在影视剧当中塑造的许多狱警形象似乎更是如此,狱警们对待囚犯大多粗鲁、暴躁,甚至动辄打骂。

可实际上,也许狱警们更像是法律和人情的交汇点,他们既要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律、恪尽职守,又要开导乃至安慰囚犯,让他们真正为自己所犯的罪行忏悔。

石检深就是这样一个处于法理和人情交汇点的狱警。

1995年,20岁的石检深成为了广西梧州市看守所的狱警。其实石检深的志愿是想当刑警,可却被分配到看守所当了一名狱警,而且很快他就被分配到了死刑人员监区,成为了一名专管死刑人员的狱警。

最初,嫉恶如仇的石检深对这份每天要面对囚犯乃至是死刑犯的工作并不理解,还受到过领导的批评。

因为石检深所接触的死刑犯们,似乎没有一个像电影、小说里面一样,长着丑恶的嘴脸、有着猥琐的举止,他们没有人长着“该死”的样子,甚至还有不少堪称“风度翩翩”,可他们所犯的罪行却又堪称罪恶滔天,让法律都难以饶恕。

但慢慢的,石检深开始逐渐适应了这份工作,甚至开始理解死刑犯们的纠结与挣扎,有时候甚至觉得他们有一丝丝“可怜”。

在石检深每天查看监狱的监控录像时,总能看到他所管理的死刑犯们大多只能反复摩挲着亲人的照片、一遍又一遍读亲人的来信,甚至还有许多人会蒙着被子痛哭,可对于他们而言,痛哭流涕、挣扎后悔都已经是徒劳,他们将不得不面对死亡。

死刑犯的最后一段时间

大多数人都无法平静地面对死亡——哪怕是罪恶滔天的死刑犯也不例外。

在狱警眼中,大多数死刑犯在得知自己的死刑判决后,情绪都不太稳定,有些人会在监狱中吵闹、有些人会吓得抖如筛糠、有些人会痛哭流涕,还有一些人则会缩在角落里发呆。

安抚他们的情绪也是狱警们的工作,石检深经常会与犯人们聊天,开解他们。石检深表示,安抚他们的情绪很有技巧,一开始是不能和他们谈案情的,这只会加深对他们的刺激。具体什么时候才能跟他们谈案情还要看他们语言、眼神和肢体动作的变化。

例如犯人很尴尬时就会缩成一团,有一种手足无措的感觉,聊天时也会纠缠于一个问题;例如犯人思想有顾虑时,他们就会吃不下饭,而如果能顺利吃下1/3,至少这一两天都会没事了。

通过细心观察和耐心安抚,石检深管的犯人在真的到了最后几天时,大多数人都会比较“坦然”,因为这时候他们已经做了很长的时间的“心理建设”,也放下了心里的包袱。

民间对于死刑犯的最后一天一直都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大概就是所谓的“断头饭”了。

在坊间流传中,死刑犯的最后的一顿饭,不管想吃什么——只要不提什么过分的要求——通常都会被满足。

还有一些传言称,死刑犯们在最后一天的合理要求都会被满足,他们甚至可以抽会儿烟、喝点酒;更有人说,在执行前会有一个“告别仪式”。

但石检深表示,他们那里没有这样的“传统”,他们刻意不给囚犯们营造这样的氛围,其实也是出于安抚死刑犯们情绪的角度考虑,但遗书还是可以写的,执行后遗书会由警察交给他们的家属。

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死刑犯们在执行前还可以有一次“临终会面”,如果死刑犯们提出要会见亲属,得到法院准许后,就可以安排这最后一次会面。

通常而言,这最后一次会面的时间只有十几分钟,这已经是最后的告别了,在此之后,死刑犯就要被押赴刑场,等家属再见到时,他们已经被装在小小的骨灰盒里了,因此,大多数死刑犯们在这最后的时刻都“除了哭,还是哭”。

石检深说,等死刑犯去了刑场后,他们的遗物就要交给家人。死刑犯们的遗物通常很简单,最多的就是家里的来信、相片,那些家信都已被犯人们读过千百遍,边角磨得很脏,信纸也是皱皱巴巴的,在最后一段时光里,他们也许就是依靠这些家信汲取最后的安慰。

而在遗书中,死刑犯们写得最多的就是“爸妈,孩儿不孝,你们保重身体”,等到死到临头了,他们最为惦记的,也就是自己的父母。

石检深说,其实在死刑犯们的最后一段时光里,他们许多人都有了歉疚,有了忏悔,如果时光重来一次,他们就不会这么做了。

这样的忏悔心理看起来好像是达到了法律惩戒的目的,但难免有狱警会陷入迷茫:他们挽救了一个个“迷失”的人,但这些人总会走向刑场,这样他们的工作还有意义吗?

死刑前的挽救,有意义吗?

石检深面临过这样的困扰,也遇到过无数同事提出同样的困扰,最近石检深就有同事感叹,辛辛苦苦做了这么多工作,好不容易让他们重新燃起了希望,但转头他们就被执行死刑了,这些工作都是徒劳的。

但石检深并不这么认为,因为他们给予囚犯们所谓的“生的希望”,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命延续,而是让死刑犯解开心中的结、放下心里的仇恨与包袱,让他知道他的生命中也有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也是一种“重生”。

石检深说,他曾管过一个因为贩毒而被判处了死刑的犯人,在狱中时,犯人的妻子要求离婚,并且还要求孩子的抚养权。

这名犯人对此表示了强烈的抗拒和拒绝,但石检深劝他说,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他把孩子交给妈妈,那么孩子就会成长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

犯人听了这话,就爽快地同意了妻子的要求,也放下了心中的包袱。对于石检深而言,这就是他工作的意义之一。

而也许对于石检深而言,他工作的更大意义在于挽救一些犯人的生命。石检深表示,他在2006年的时候曾经管过一个21岁的男孩,他参与入室抢劫,还杀死了房子的女主人。

男孩犯罪的起因很简单,父母早亡,从小生活漂泊,后来还染上了赌博的恶习,缺钱了就听从了另一个人撺掇一起去抢劫,结果就被判了死刑。

石检深表示,男孩刚入狱天天闹腾着要自杀,他抓住了男孩小时候曾经“勾松脂”的经历,以此为切入口,终于打开了男孩的心门。

后来,他交代了同案犯人员,最终因为同案犯在逃、责任不清晰,最终男孩改判了死缓,可谓是获得了一线生机。

石检深相信人性本善,他管的犯人们只是没有得到合理的引导、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所以他也相信,这个男孩在获得一线生机、有机会出狱重新做人之后,一定会好好生活,这也是他工作中最大的欣慰和意义。

不过,像男孩这样能够改判死缓的毕竟还是少数,更多的死刑犯们没有这样的机会,他们获得的还是“死刑复核”。

面对死亡,才能明白生命的意义

工作20多年,石检深最大的心得就是,大多数犯人总是在面对死亡时,才明白生命真正的意义,这大概也是大多数人共同的感慨。

就像2014年在杭州7路公交车上纵火的凶徒,最初是因病轻生,想要报复社会,才在公交车上纵火,但在法院一审宣判时,他也曾当庭表示“非常后悔”,没有想到过会造成这样严重的后果;

而在执行死刑前,他还曾对身边的护工说,他对不起父母,也对不起那些受伤的人。

也许就像石检深所言,许多囚犯在临死之时多在反思自己的过错、表示生命可贵、珍惜眼前人才是第一,而不是想到要如何才能“逃脱死刑”。

可人生不能重来,死刑犯们注定只能将他们所“悟”得的道理流传下来,期待后人不要再犯同样的过错。

很多人不能理解对于死刑犯的“怜悯”,但其实站在狱警的角度来看,他们对自己耐心开导、管教的死刑犯们产生怜悯是很正常的事情,人心肉长,似乎我们也不能对此过于苛责。

尽管会有人因为这种“怜悯”而呼吁废除死刑,可正是因为人们总是在面对死亡时才能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才显示出了死刑的重要性。

因为死刑始终是一种威慑,能让人们在违法犯罪之前好好掂量一下后果。尽管有许多人认为,并没有可靠数据显示出保留有死刑的国家犯罪率低于废除死刑的国家,因此死刑对于犯罪率并无影响。

但毕竟人始终是一种理性的生物,一件事情的风险越大、人对它的惧怕程度越高,自动远离的概率也就更高,绝大多数人都害怕死亡,在真正面对死亡时多半会感到悔不当初,因此,死刑的存在一定对犯罪有着震慑的作用。

而且,一个国家的犯罪率不仅仅与死刑有关,还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体系、文化教育观念等多重因素有关,单纯以死刑与犯罪率相比较,得出的结论似乎并不太真实。

事实上,在没有死刑的国家,人们才会更加无所顾忌地实施犯罪,一项数据显示,韩国在事实上废除死刑后,每年增加命案800多起,一些欧洲国家也有类似的现象产生。

也许这是因为在这些国家,最严重的刑罚不过是终身监禁,杀1个人和杀10个人所受到的惩罚其实是一样的,但其犯罪行为的危害性有着极大的差别。

因此,就算死刑犯们会忏悔、就算有人会对他们产生怜悯,也许也应当继续保留死刑,只有这样,死刑犯们临死之前所明白的道理才能真正像石检深所说的那样“存放下来”,让下一批人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