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苏联解体后,此国执行去苏联化政策,但却仍被称为“苏联继承人”

众所周知,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上发生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这两件大事,从而对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苏联解体后,其原有的15个加盟共和国也分道扬镳,各自建立了独立的主权国家。这些国家,由于历史轨迹不同、国内情况各异,而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其中,有的国家执行彻底的“去苏联化”政策,并极力向西方靠拢,例如波罗的海三国;有的国家则仍然沿用原苏联的体制,过着和苏联时代类似的生活,例如白俄罗斯。此外,还有一类国家比较奇特,这些国家一边在进行“去苏联化”运动,一边却又全力继承苏联的制度,乌兹别克斯坦便是其中之一。

乌兹别克斯坦,简称“乌兹别克”,位于中亚地区,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不过,地位重要的近义词,便是容易被敌国“惦记”。当然,在苏联时期,这些问题并不存在,因为苏联国力强大,同时也乐于支援乌兹别克进行经济建设。在苏联解体前,乌兹别克曾有47.2%的预算靠中央拨款。在中央的支持下,乌兹别克的经济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其境内的塔什干、布哈拉、撒马尔罕等城市还曾被誉为“苏联在亚洲的橱窗”。

1991年苏联即将解体时,乌兹别克也是极力反对解体的国家,当时,该加盟国有90%多的投票人主张保留联盟。原因很简单,乌兹别克地处亚欧大陆的交通要道上,属于四战之地,近有阿富汗战火的威胁,远有美国北约的虎视,地缘情况不甚乐观。这个国家一旦失去了与苏联中央的联系,经济会遇到困难不说,同时还将面临安全问题。所以,乌兹别克是不愿看到苏联解体的。

然而,当时苏联解体已是大势所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在这种情况下,乌兹别克也不得不于1991年8月31日宣布独立。苏联解体后,许多原加盟国由于民众意识混乱,政府职能缺失,而陷入动荡与战乱之中,乌兹别克的邻国塔吉克就也此时爆发了内战。在这种情况下,以卡里莫夫为首的乌兹别克领导阶层,为了渡过这段特殊时期,便采取了两大战略。

第一战略,塑造新的国家认同感

苏联集体后,乌兹别克的领导层认为:当务之急是增强国家凝聚力,防范外部势力的渗透。既然苏联已经不复存在,那么就应该塑造新的国家认同感:用对乌兹别克的认同感,来取代以往对苏联的认同感。于是,乌兹别克拆除了国内的许多列宁雕像,并以萨曼尼、阿维森纳、纳瓦伊、帖木尔等历史名人的雕塑加以取代。总体来说,乌兹别克通过以上举措,塑造新的国家认同感,当然,这其中不可避免会有一些“去苏联化”的举动。

第二战略,继承苏联的社会体制

苏联解体后,一些原加盟国不分青红皂白的套用西方的体制,而导致其出现社会混乱的局面。乌兹别克则着眼于自身的国情,而继续沿用苏联的制度,被称为“亚洲的苏联继承者”。盖因乌兹别克面临外国的渗透较为严重,其国内还很多保守势力,必须要用威权才能维持大局。于是,乌兹别克几乎全盘继承了苏联的各项制度——计划经济、干部终身制、高度军事化制度,等等。并依靠强大的中央集权力量,安全渡过了苏联解体后的“危险时期”。

总的来说,乌兹别克的上述战略还是比较成功的。通过这两大战略,乌兹别克保持了国内形势的基本稳定,既没有像吉尔吉斯那样动荡不安,又没有像塔吉克那样陷入内战。2005年5月,外国策划了意图颠覆乌兹别克政权的安集延事件,也在乌兹别克的打击下被迅速平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