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贾政和宝玉:这个世界上,有爱你最深,却不善于表达的人

提到贾政和宝玉,总有人认为贾政不爱宝玉,否则怎么可能每次见面就骂他,怎么可能因为外人的几句话把他打得半死?

可这个世界上,多的是爱你最深,却不善于表达的人。

一、棍棒底下出孝子

中国古代的父子关系很有意思,大家普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信奉“严父慈母”,还有“隔代亲”的说法。

这些现象和古代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极其相似。

从某种角度来说,贾政对贾宝玉凶,不是他不爱他,而是那个年代的父子关系,便是不假辞色。父亲和儿子之间总是严肃如老鼠见了猫,但爷爷和孙子之间的关系却格外缓和。

荣国府里,贾政看见宝玉就要板着脸,但对孙子贾兰却总是和颜悦色;宁国府里,贾珍不敢给贾敬请安,让自己的儿子去请安。

仿佛父亲在儿子面前,必须不苟言笑,否则便是逾越礼教。

宝玉是他唯一活着的嫡子,他对他寄予厚望,可宝玉每日却在女儿堆里厮混。

第九回里,宝玉忽然开窍要去上学,贾政是开心的,可面对宝玉,他只能收起笑容,板着脸说:

"你如果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依我的话,你竟顽你的去是正理。仔细站脏了我这地,靠脏了我的门!"

贾政带着宝玉去大观园里题词,宝玉表现得特别好,贾政怕他骄傲自满,落到嘴边的话却变成了:

“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你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

但贾政不爱宝玉吗?

在他心中,宝玉“神采俊逸,秀色夺人”,并非他口中那般不堪;他公务繁忙,常常不在家,一回来便向私塾先生询问宝玉的功课情况,并没有他所说的那般“顽你的去是正理”。

在大观园里,宝玉的表现,贾政是很欣喜的,只是他不敢表露出来,只能“拈髯点头不语”。

那个时代,父亲对儿子最大的亲昵,似乎也仅限于此。

贾政不是不欣赏宝玉,只是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他,孩子需要鼓励。

或许,贾政的父亲对他的教育也是如此不苟言笑,用严厉表达深爱。

二、爱你最深的人,却不懂得表达

父爱是含蓄而深沉的。

正如宝玉可以肆无忌惮赖在王夫人怀中撒娇,却从不敢赖在贾政的怀中撒娇。

父亲,似乎是那个时代最孤独的人。

贾府摇摇欲坠,贾政是贾府文字辈里唯一的希望。

文字辈有三个人,贾敬、贾赦和贾政。

贾敬中了进士,却整日在玄真观炼丹,根本不管宁国府的事情,导致宁国府一直混乱;贾赦袭了荣国府的爵位,却不思进取,成日和小老婆吃就看戏,唯有贾政,自幼酷爱读书,本想走科举道路,却意外被皇帝赐了官爵,后来升任工部员外郎。

在宝玉眼中,自己父亲一无是处,整日只知道和那群“读书人”厮混;在贾政眼中,宝玉就是个没长大的孩子,成日在女儿堆里胡闹。

但对于贾府,贾政是真正忧心,也并非作恶的人。

他欣赏有才华的人,赞美宝钗,也赞美黛玉,还直接用黛玉的诗词给大观园命名。

贾政是接受正统价值观长大的人,所以他认为“留意于孔孟之道,委身与经济之间”,他理解不了宝玉的慈悲,也无法和宝玉交流,但这些都不妨碍他爱宝玉。

宝玉胡闹,贾政误以为他在外包养网页的戏子,恨铁不成钢,才痛下打手。可事后贾政也很懊恼,认为自己下重了手。

其实贾政是爱宝玉的,但是他不懂得表达。

他给了宝玉最好的生活环境,给了他衣食无忧的贾府,也给了宝玉一个正路的指引。

或许,他的方法不当,但他也是第一次做父亲,他的父亲也未必教过他如何对待孩子。

三、父亲,也曾是个孩子

其实,无论哪个时代的父爱,都是如此。

父亲身上扛着最重的责任,却在孩子面前从容不迫,不敢老去。

“幼年的时候,他们在你的心底可能是一尊高大的保护神;少年的时候,你会觉得他变矮了,甚至还没有你高;再到青年的时候,父亲可能更像是一种阻碍,硬生生拦在你面前,逼着你不得不从他身上跨过……”

父亲,这两个字,似乎天生带着一种威严,可即便英雄式的父亲,也有自己的软肋。

教育宝玉的时候,贾母王夫人都来阻拦,扑在宝玉身上大哭,而真正希望宝玉走正路的贾政,仿佛成了十恶不赦的罪人。

贾政是孤单的,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却难以和家人融合在一起。

中秋家宴,他唯一一次有了童心,像个孩子一样赖在贾母身边,放开身上“正经”的枷锁,好好玩一玩。可他在场,所有的小辈都敛声屏息,弄得在场人索然无味,以致贾母不得不“撵他出去休息”。

贾政是孝顺的,哪怕人到中年,也会对母亲认错。

可他是孤独的,正如被撵走时,贾政无奈却不得不赔笑时说的那句话:

“何疼孙子孙女之心,便不略赐予儿子半点?”

所有的父亲,都曾经是母亲怀中受宠的孩子,只是生活的重担压下来,他选择独自一人,为家人扛起一片阴凉之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