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发棣校长:“三大”布局,开拓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南农路径”

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WAFI)是以“创新农业 共享未来”为宗旨的世界农业盛会,被誉为世界三大农业盛会之一。爱思唯尔携手WAFI组委会合作推出“WAFI前沿瞭望·对话高被引学者”系列栏目,聚焦促进全球农食系统转型的前沿创新,邀请多位高被引学者,共同探讨一流大学建设的新视角、科技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AI技术的新应用,为农业技术和科学领域的创新以及大学未来发展提供前沿洞见和价值参考。

本期访谈的嘉宾是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陈发棣教授。关于如何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发展,陈校长有哪些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下面,让我们共同聆听他的真知灼见。

加大高水平农业人才培养

当前,全球农业科技正处于快速变革期,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绿色化趋势日益明显。然而,高等农林教育却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社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但传统农林教育培养的人才结构单一,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但高等农林教育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相对滞后,难以支撑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的 ‘基本盘’‘压舱石’。”陈发棣校长强调,“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培养更多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陈发棣校长认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对于培养农业紧缺急需人才、支撑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是培养农业紧缺急需人才的必由之路。“随着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农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从传统的种植、养殖方式转向智能化、信息化、精准化方向。”陈发棣校长表示,因此,高等农林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其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是支撑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路径。“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力量。”陈发棣校长认为,通过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可以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为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最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是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陈发棣校长希望,通过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可以加强农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为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对教育科技人才的关注和重视,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根据Scopus的数据显示,该校在过去十年间,其领域加权引用影响力(FWCI)从1.08稳步提升至1.47,年均增长率达到3.5%,这一增速显著高于QS全球农林学科Top 10高校的平均增长率(为-0.6%)。这一令人瞩目的增长不仅彰显了南京农业大学在科研质量和国际影响力方面的显著进步,也表明其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获得了广泛认可。此外,这一成就还体现了南京农业大学在推动前沿研究和解决全球农业问题上的领先地位。

南农在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方面进行哪些有益探索?

在访谈中,陈发棣校长还详细介绍了南京农业大学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方面的具体实践。南京农业大学作为一所具有122年悠久历史的高等农业学府,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为己任,积极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新路径,具体来说体现在“三大”建设方面:

(一)推进“大学科”建设

陈发棣校长认为,推进“大学科”建设是南京农业大学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南京农业大学通过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科综合实力等措施,不断推动学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陈发棣校长介绍,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涵盖农、理、经、管、工、文、法等多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同时,学校还积极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如智慧农业、人工智能、食品营养与健康等,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求。

“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南京农业大学成立了实体化的前沿交叉研究院,布局了农业健康等多个研究方向。”陈发棣校长认为,通过不同学院、不同团队、不同领域的老师们共同参与,才能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跨学科研究和合作,产出更多更好的成果。此外,学校还积极推动“对象+”“团队+”等多种科研组织形式的发展,围绕特定对象或全产业链进行布局和协作,提高科研效率和创新能力。

(二)打造“大科学”中心

打造“大科学”中心是南京农业大学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的又一重要举措。“学校通过整合优势科研资源、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科研平台建设等措施,不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水平。”陈发棣校长表示,目前,南京农业大学已经建立了110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涵盖了植物与动物科学等多个领域。同时,学校还积极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共同推动农业科技前沿研究。

“在人才引进方面,南京农业大学注重从全球范围内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学者。”陈发棣校长强调,目前,学校通过举办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等方式,吸引国内外优秀青年学者。此外,学校还注重现有人才的培育与发展,通过政策支持、团队建设等方式和措施,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平台。

(三)完善“大育人”格局

完善“大育人”格局是南京农业大学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的关键所在。“学校通过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国际化办学等措施,不断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陈发棣校长谈到,目前,学校着力培养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南农品质”的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积极开展与国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学生国际化视野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

在实践教学方面,南京农业大学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创新创业训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学校还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陈发棣校长补充说。

未来持续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

面向未来,陈发棣校长提出,南京农业大学将继续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勇担强农兴农神圣使命,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持续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未来,南京农业大学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积极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合作与交流,共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陈校长表示,学校还将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和国际农业合作与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倾听、思辨、洞见

期待通过我们的镜头和文字,与您共探农业科研领域发展的下一篇章!

学者介绍

陈发棣,南京农业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江苏省花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长期从事菊花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创新利用、菊花非生物胁迫抗性机理、菊花重要性状发育生物学等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重点、面上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等项目4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0余件,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创新团队奖1项、二等奖4项,以第三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600余篇(SCI收录300余篇),2020-2023年连续4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WAFI前沿瞭望系列

南农的创新蓝图:校长陈发棣谈科研组织与人才评价的顶层设计与实践

张英俊和他的“小草大业”:以科研行动守护草原生态,用社会服务助推农业创新

崔振岭:立足AI与学科交叉,建设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崔振岭:从“科技小院”到多元发展,为人才培养提供活力沃土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