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苏州洞庭山,明明在太湖,为何叫洞庭山?

大家都听说过洞庭山、洞庭湖,可是洞庭山、洞庭湖在哪?

有人说,洞庭山在苏州太湖,洞庭湖在湖南。

那么,苏州洞庭山,明明在太湖,为什么叫洞庭山呢?

这就牵扯到湖名、山名的重叠了。

其实,太湖的别名,也叫洞庭。而洞庭湖的君山岛,古时候也叫洞庭山。

这就奇怪了,千里之遥的两个地方,为什么都有洞庭湖和洞庭山呢?

先来说说苏州的洞庭和洞庭山。

苏州洞庭山,在苏州市西南、太湖东南部,由东洞庭山和西洞庭山组成,也叫东山、西山,说是山,其实不是山,而是岛,其中西山岛是太湖最大的岛屿,最高峰为缥缈峰,海拔336米。东山在宋代的时候,还是湖岛,清代以后,逐渐与陆地相连,形成了半岛。

太湖之所以有洞庭别名,有洞庭山,也是有根据的,据《姑苏志》记载,洞庭山,在太湖中。一名包山,以四面水包之,故名。而洞庭山之来源,是因为有洞山和庭山。

也就是说,西洞庭山,也叫包山,岛东北有洞山、庭山,所以叫洞庭山,相对于东山,所以有西洞庭山、东洞庭山。因此,太湖别名洞庭。

而湖南的洞庭湖,古称云梦泽,孟浩然有诗云,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最初的云梦泽,范围很大,不断的演变为后来的洞庭湖。

说起洞庭湖的名字,也是一个演变的过程,历代有九江、云梦、洞庭湖、五渚、巴丘湖、太湖、五湖、三湖、重湖等称谓。

有趣的是,这里也叫过太湖,《水经注·湘水》:“湘水纡流西北,东北合门水,谓之门迳口,又北得三溪水口,水东承太湖,西通湘浦。”

另外明抄本《水经注》释:“其‘太’即为大。”

也就是说,太湖即大湖。

至于洞庭之名,来源于战国中期,《战国策·魏策》吴起谓魏武王云:“昔三苗之居,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

关于洞庭称谓,古人有解释,唐人李密思《湘君庙记》云:“洞庭,盖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洞府之庭,故以是称。湖因山名,自古而然矣。”

另外一种解释是,清代《巴陵县志》引三茅真君云:“山腰空虚是谓洞庭。”

这两种说法,都提到了大洞穴(府),更神奇的是,《水经注》提到,君山有石穴,潜通吴之包山。

这个君山,就是指洞庭湖君山岛,古称洞庭山,而吴之包山,就是太湖包山,也叫洞庭山,君山有石穴,潜通吴之包山,就是说洞庭湖君山岛的洞穴,可以通往太湖的包山。

这两个地方,竟然有这么大的联系,是不是不可思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