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晋瑜:姜凤山说“干什么吆喝什么”

姜凤山先生

回忆起自己当年拜徐兰沅学琴,姜凤山说,徐先生教琴,不全拉,就教一下,全靠自己琢磨。“我父亲听了都腻,说我‘怎么老拉一个字儿啊?’我说就这一个字儿还没会呢。我练琴,师傅在一边听着,有时候听这回对了,让我再拉一次;再拉的时候,又错了,得再找感觉去。”

学琴时,姜凤山的椅子后面别着一根棍,杵着腰,练琴时不能让棍掉了。他说,直到现在,他在拉胡琴时还保持着端正的姿势。“多大调门,使多大力气,得使巧劲儿。拉琴要耳到、心到、手到,在心里头投入。过去拉琴还讲究姿态,身不动膀不摇,稳稳当当,不能摇头晃脑。场面场面,一场之面。演员是主角,胡琴是伴奏者,不是演奏者,得像花盆托着花一样,托着演员,不能喧宾夺主。否则就是搅戏。观众看他还是看你 ?

“现在的琴师都比我强,他们有谱子就能拉。京剧讲韵味,每个字有技巧,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谱上的字写不出来,全靠自己苦练。比如小开门,那是基础,手里的功夫全在小开门里。现在拉琴,不注意节奏,表现自我的多。节奏快,手也快,好像说你看我拉得多溜 !这就出规矩。拉琴讲究快不慌、慢不坠,一个字一个字让人听得清楚、听着舒服。”姜凤山说,为不同流派的京剧名家操琴,有不同的讲究。“他的唱腔美,我拉得美,美到一块儿去才和谐。弓子得拉出一条线,不能拉出一大片。仨手指头里,徐兰沅、梅兰芳,各种拉法都有,别给拉没了。”

虽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姜凤山同样认为,手艺不行,多好的胡琴都不行。他们当年学琴,不仅是拉胡琴,横的、竖的都得会 (横的指笛子,竖的指京胡、月琴、三弦等 ),还教京剧曲牌,吹拉弹唱样样灵光,学得特别瓷实。他说,过去吃这碗饭没有上班制,崇名师访高友,谁拉得好,上谁家向高人请教。现在很少有人这么做,都是上班制,看着谱子排新戏。但是,关键还是要研究戏曲。“研究生研究什么 ?理论学得再好、英文学得再好,唱戏老砸锅也不行。干什么吆喝什么,唱戏就把戏唱好。画家研究画画,书法家研究书法,唱得不好怎么叫唱戏的 ?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8229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