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发表于《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24年7月第44卷第4期,19-25页
内容摘要:2018年7月,济南市考古研究所(今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对济南市长清区平安街道赵家营村北一座画像石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墓葬为带墓道的砖石结构多室墓,出土画像石20件,画像内容包括羊首、瑞兽、凤鸟、双鱼等动物题材及几何装饰图案。结合墓葬形制及画像内容,推测墓主为东汉晚期中下级官吏或地主阶层的墓葬。该墓葬的发掘对于补充和完善山东地区东汉晚期的丧葬制度、画像艺术、社会经济生活等提供了新的考古学资料。
关键词:济南市;赵家营村;汉墓;画像石
2018年7月,济南市长清区平安街道赵家营村北东福置业(山东)有限公司施工过程中发现一座古墓葬,济南市考古研究所(今济南市考古研究院)派业务人员赶赴现场勘查墓葬情况,确定该墓为一座东汉时期的画像石墓,并于同年11月联合济南市长清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对该墓葬(编号M1)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M1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平安街道赵家营村北约100米,周边地势较为平坦,东距刘长山路约500米,西距经十路约2千米,南距济广高速约1千米(图一、图二)。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图一 墓葬位置图
图二 M1全景
一、墓葬形制
M1形制为带墓道砖石结构多室画像石墓,开口距现地表约0.5米,方向205°。平面略成“甲”字形,由南向北分别为墓道、墓门、前室、侧室、中室和后室。建造方法为先在原地表开挖一带墓道的墓圹,然后在墓圹内用砖、石砌筑墓室,墓圹直壁、平底,长8.9米(不含墓道),残宽3.32米,墓口距墓底深约3米。墓葬早期被盗扰,砖墙无存,仅门槛处残存极少量铺地砖及填土中发现零星青砖块,根据发掘情况推断,圹内应先设铺地砖,再砌筑墓壁及墓顶。墓门、各墓室门为石制。墓顶塌落无存,形制不明。后室东北部被土方施工破坏(图三)。
图三 M1平面、剖面图
墓道 因南端被占压,仅发掘北半部。平面近长梯形,直壁、底部南高北低,南端附有台阶,北部为南高北低斜坡状;与墓室相接处宽1.26米,向南略窄。残长4.8、残宽0.8~1.26、深1.7~3米。填土黄褐色,未经夯打。
墓门 位于墓道北侧。石砌,破坏严重,仅存门扉一,青石质,残,两端有长条形凹槽。长0.96、宽0.5、厚0.17米。门扉经简单加工,素面。
前室 位于墓门北侧。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4、东西宽1.36米。仅存底部东、西、南三面有条石状基石(地栿),其上均被破坏,高度不详。基石均经简单加工,内侧平整,素面,长约1.42~1.52、宽约0.34~0.44、厚0.18米。前室被盗扰严重,未发现葬具、人骨及随葬品,仅在填土中发现碎砖块。
侧室 位于前室西侧,平面呈方形,因破坏严重,具体形制不详,仅存北部一排铺地砖,砌筑方式为横向对缝平铺。
中室 位于前室北侧。平面呈横长方形。因工程施工,东北角被破坏,东西残长1.82~2.5、南北宽1.83米。底部西侧有长条形基石(地栿),经简单加工,内侧平整,素面,长约1.83、宽约0.43、厚0.13米。中室南门,即中室与前室相通之门,宽2.8、高1.6、进深0.53米,由门楣石一、门柱石二、门槛石一块,共5块青石构成。门楣石长2.8、高0.4、厚0.55米,南北两面皆雕刻有画像。左门柱石高1.06、宽0.54、厚0.26米,南、北、西三面雕刻有装饰图案;中门柱石高1.06、宽0.53、厚0.28米,南、北、东三面雕刻有装饰图案;右门柱石高1.06、宽0.54、厚0.23米,北面雕刻有装饰图案。门槛石长2.6、宽0.56、厚0.5米,加工平整,素面(图四)。中室由于被盗扰,未见葬具痕迹,只在填土中发现少量人骨肢骨、釉陶碎片和铜钱一枚(残)。
图四 M1中室南门南立面图
后室 位于中室北侧。工程施工破坏严重,仅存西南角部分,平面应为长方形,南北残长3.5、东西残宽0.3~1.6米。底部西侧有两长条形基石(地栿),加工平整,内侧雕刻装饰图案;南侧基石长约1.2、宽约0.22~0.4、厚0.2米,北侧基石长约1.88、宽约0.44、厚0.2米。后室南门,即与中室相通之门,由门楣石一、门柱石四、门槛石一块,共6块青石构成。门楣石因施工破坏,断为两段,总长2.52、高0.4、厚0.55米,南、北两面皆雕刻有画像。左门柱石,工程施工中已被移动位置,高1.1、宽0.53、厚0.18米,西面雕刻有装饰图案;中门柱石高1.1、宽0.53、厚0.36米,四面皆雕刻有装饰图案;右门柱石高1.1、宽0.53、厚0.16米,南、北、东三面雕刻有装饰图案(图七)。后室未见葬具、人骨及随葬品痕迹。
图七 M1后室南门南立面图
因墓葬早期遭到破坏,仅侧室一排铺地砖及填土中有少量碎砖,根据侧室残存青砖可得,建筑用砖均素面,长36、宽16、厚6厘米。
二、画像石
M1出土石构件20件,其中画像石10件,画像20幅。分别为中、后室门楣石南北两面、门柱南北两面及侧面、后室地栿石内侧。
画像内容包括两类:祥瑞神兽类,如羊首、瑞兽、凤鸟、双鱼等动物形象;装饰纹样类,如菱形纹、垂帐纹、三角纹、斜线纹等。雕刻技法采用铲地、减地阴线刻、浅浮雕手法。现将画像石分类介绍如下:
1. 中室南门 4块,分别为门楣,东、中、西门柱。画像计9幅,编号1~9(图五、图六)。
图五 M1中室南门南面
图六 M1中室南门北面
第1幅 中室门楣石南面,长254、宽55厘米。画像左、右两侧雕刻五重复合纹饰带,自上而下为六重长条形边栏,两两之间分别装饰减地斜线纹、双重曲波纹、细斜线减地双菱形纹、垂幛纹、锯齿纹。曲波纹由3条阴刻细线表现,线条纤细,转折流畅无顿涩之感。画像中部为一个浅浮雕卷角羊首,以较粗的阴线刻表现眼、耳、角等器官及辔带、环状辔饰,卷角刻饰粗阴线。羊首两侧下部分饰一相对的凤鸟,昂首翘尾,双翅舒展,凤鸟与羊首间,各有一圆球形装饰。
第1幅 中室门楣石南面 长254、宽55厘米
第2幅 中室门楣石北面,长254、宽55厘米。画像左、中、右三侧雕刻四重复合纹饰带,自上而下为五重长条形边栏,两两之间分别装饰减地斜线纹、细斜线减地双菱形纹、垂幛纹、瑞兽纹。画像中部以浅浮雕技法雕刻两卷角羊首,其上以较粗的阴线刻表现出眼、鼻等器官及辔带、环状辔饰,卷角刻饰粗阴线。左侧羊首两侧下部分饰一相对的凤鸟,昂首翘尾,双翅舒展,凤鸟与羊首间各有一圆球形装饰;两凤鸟外侧各饰一左行瑞兽,引颈向前,做行走状。右侧羊首两侧下部分饰一相对的凤鸟,昂首翘尾,双翅舒展,凤鸟与羊首间各有一圆球形装饰;右侧凤鸟外侧雕刻两左向游鱼,首尾相对,均以较粗的阴线刻区分首、尾及躯干。
第2幅 中室门楣石北面 长254、宽55厘米
第3幅 中室东门柱南面,长108、宽26厘米。三重复合纹饰带,两侧最外层为垂幛纹,中间纹饰为细斜线减地菱形纹,两两之间隔以长条形边框。
第4幅 中室东门柱北面,长108、宽26厘米。三重复合纹饰带,两侧最外层为垂幛纹,中间纹饰为细斜线减地菱形纹,两两之间隔以长条形边框。
第5幅 中室东门柱西面,长108、宽54厘米。五重复合纹饰带,自外向内分别为垂幛纹、细斜线减地菱形纹,中间纹饰为圆形及上下两相对三角形纹饰,两两之间隔以长条形边框。
第6幅 中室中门柱南面,长108、宽28厘米。三重复合纹饰带,最外层为垂幛纹,中间纹饰为细斜线减地菱形纹,两两之间隔以长条形边框。
第3幅 中室东门柱南面,长108、宽26厘米
第4幅 中室东门柱北面,长108、宽26厘米
第5幅 中室东门柱西面,长108、宽54厘米
第6幅 中室中门柱南面,长108、宽28厘米
第7幅 中室中门柱北面,长108、宽28厘米。三重复合纹饰带,外层垂幛纹,中间纹饰为细斜线减地菱形纹,两两之间隔以长条形边框。
第8幅 中室中门柱西面,长108、宽53厘米。五重复合纹饰带,自外向内分别为垂幛纹、细斜线减地菱形纹,中间纹饰为圆形及上下两相对三角形纹饰,两两之间隔以长条形边框。
第9幅 中室西门柱北面,长108、宽23厘米。两重复合纹饰带,纹饰均为垂幛纹,间隔以长条形边框。
第7幅 中室中门柱北面,长108、宽28厘米
第8幅 中室中门柱西面,长108、宽53厘米
第9幅 中室西门柱北面,长108、宽23厘米
2. 后室 6块,分别为门楣,东、中、西门柱,西壁地栿。共11幅,编号为10~20(图八)。
图八 M1后室南门南面
第10幅 后室门楣石南面,长252、宽55厘米。画像左、中、右三侧雕刻四重复合纹饰带,自上而下为五重长条形边栏,两两之间分别装饰减地斜线纹、细斜线减地双菱形纹、垂幛纹、鱼纹。画像中部以浅浮雕技法刻两卷角羊首,以较粗的阴线刻表现眼、耳、角等器官及辔带、环状辔饰,卷角刻饰粗阴线。左侧羊首两侧下部分饰两鱼,左侧两鱼首尾相对,右侧两尾相对;右侧羊首右侧下部为一鱼,仅雕刻尾部部分;均以较粗的阴线刻区分首、尾及躯干。
第10幅 后室门楣石南面,长252、宽55厘米
第11幅 后室门楣石北面,长252、宽55厘米。画像左、右两侧雕刻四重复合纹饰带,自上而下为五重长条形边栏,两两之间分别装饰减地斜线纹、细斜线减地双菱形纹、垂幛纹、鱼纹。画像中部以浅浮雕技法刻两卷角羊首,以较粗的阴线刻表现眼、耳、角等器官及辔带、环状辔饰,卷角刻饰粗阴线。羊首两侧分饰两鱼,左侧两鱼首尾相对;右侧两首相对,共用一首;均以较粗的阴线刻区分首、尾及躯干。
第11幅 后室门楣石北面,长252、宽55厘米
第12幅 后室中门柱南面,长110、宽36厘米。三重复合纹饰带,外侧为垂幛纹、中间纹饰为细斜线减地双菱形纹,两两之间隔以长条形边框。
第13幅 后室中门柱北面,长110、宽36厘米。三重复合纹饰带,最外侧为垂幛纹、中间纹饰为细斜线减地双菱形纹,两两之间隔以长条形边框。
第14幅 后室中门柱东面,长110、宽53厘米。外侧长条形边框内为菱形纹,中间长条形边框内四周饰垂幛纹,中部纹饰为圆形及上下两相对三角形纹饰。
第15幅 后室中门柱西面,长110、宽53厘米。外侧长条形边框内为垂幛纹,中间长条形边框内四周饰菱形纹,中部纹饰为圆形及上下两相对三角形纹饰。
第12幅 后室中门柱南面,长110、宽36厘米
第13幅 后室中门柱北面,长110、宽36厘米
第14幅 后室中门柱东面,长110、宽53厘米
第15幅 后室中门柱西面,长110、宽53厘米
第16幅 后室西门柱南面,长110、宽53厘米。左侧纹饰为菱形纹,右侧纹饰为垂幛纹,两两之间隔以长条形边框。
第17幅 后室西门柱东面,长110、宽16厘米。外侧长条形边框内为菱形纹,中间长条形边框内四周饰垂幛纹,中部纹饰为圆形及上下两相对三角形纹饰。
第18幅 后室东门柱西面,长110、宽18厘米。纹饰自左向右分别为锯齿纹、菱形纹、垂幛纹,两纹饰之间隔以长条形边框。
第16幅 后室西门柱南面,长110、宽53厘米
第17幅 后室西门柱东面,长110、宽16厘米
第18幅 后室东门柱西面,长110、宽18厘米
第19幅 后室西壁南地袱,长173、宽20厘米。纹饰为双层垂幛纹,两纹饰之间隔以长条形边框。
第19幅 后室西壁南地袱,长173、宽20厘米
第20幅 后室西壁北地袱,长177、宽20厘米。纹饰为双层垂幛纹,两纹饰之间隔以长条形边框。
第20幅 后室西壁北地袱,长177、宽20厘米
三、结语
M1由前、中、后及侧室构成,墓葬形制与济南北毕汉墓[1]、济南青龙山汉墓[2]、闵子骞祠堂东汉墓[3]相近;画像石上的装饰纹带、瑞兽、凤鸟、羊首均是山东地区画像石中比较普遍的题材,画像石内容已趋向简单化,除羊首、瑞兽、凤鸟、双鱼等动物题材,大部分为几何装饰图案;画像雕刻技法为东汉晚期常见的减地浅浮雕,尤其浮雕羊头图案大量出现在东汉晚期的山东地区。综上,初步推测M1为东汉晚期墓葬。
M1东北角虽被施工破坏,但基本形制比较清楚,根据墓葬形制及规格,结合其他同类型同时期的墓葬,推测应为东汉晚期中下级官吏或地主阶层的墓葬。墓葬的发掘对于补充和完善山东地区东汉晚期的丧葬制度、画像艺术、社会经济生活等提供了新的考古学资料。
附记:发掘领队为刘秀玲,参与发掘人员有房振、邓文山、邓文龙、董方敏、邓文飞、付欣、王爽等,绘图由邓文龙、刘秀玲完成,摄影由房振、刘秀玲完成,拓片由刘秀玲、房振、邓文山、邓文龙、董方敏、毕冠超等完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