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戚思翠| 吾家“藕事”—— 最忆寒冬踩藕人

吾家“藕事”

—— 最忆寒冬踩藕人

文/戚思翠

黑泥、白藕、皮裤、水枪……寒风中,挖藕人穿着连体防水衣,弯腰穿行在干枯荷叶间,摸索、寻找莲藕,一旦锁定莲藕的位置,便将高压水枪伸进塘底的淤泥中冲刷。随着水面上不断冒出来的水泡,一根根雪白的莲藕就浮上来了,挖过的藕田上面,白花花地漂着一层层荷藕,完美无缺、白嫩可爱……在家乡微信群里,有人晒出冬日挖藕视频,让我一下子回到了44年前我家的“藕事”。

198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吹进了我的家乡——戚家庄。担任生产组组长的父亲,首当其冲承包了几亩藕田试种。阳春三月,正是种藕好时节。父亲雇了一群植藕人,将那些自宝应购买回来的藕种,小心翼翼地深埋于藕田里。没多久,“小荷已露尖尖角”。那白花花的藕田里,一株株稚嫩的藕芽宝宝开始萌动了,它们一个个使劲地从莲藕妈妈的怀里挣脱开来,慢慢慢慢地蹭出了头,露出粉嘟嘟的小脸蛋,欣赏着无比美丽的春天。那些小荷煞是可爱!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天是莲藕疯长期,河边杨柳依依,荷塘莲叶田田。荷花盛放,粉白相间,美不胜收。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孩童总忍不住偷偷掐片荷叶戴在头上,或摘几朵荷花吮吸。一晃,荷花谢幕,长出莲蓬,花蕊中的莲蓬头,鹅黄娇嫩,慢慢长大变绿,中间便长出一个个小莲籽来。莲蓬就是荷花的果实,采下可生吃,十分鲜嫩。当年采莲陷淤泥里的情景恍如昨日,跟母亲同去秦南街上卖藕莲子,一分钱两只都难卖。最后,半蛇皮袋的藕莲子,仅以两毛钱全部给了一老中医。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在我们眼里,最具吸引力的并非那满塘的荷或莲,而是藏于淤泥下的藕。七月菱角八月藕。秋后,荷残藕丰,莲藕成熟,开始踩藕。入冬,天气十分寒冷,藕田一片枯黄、光秃。苍老荷叶,有的缀于荷秆,或舒或卷;有的贴在水面,犹如酣睡;还有的因荷秆斜立而与水面若即若离,恰似与水中鱼儿嬉戏;经过岁月洗礼的莲蓬,变得精瘦、结实,却仍在荷秆上亭亭玉立,俨然雕刻的铁花;而斜刺着的,犹如麦克风一样。母亲目睹着藕田,深深叹了口气说,藕好长好看好吃,就是难收唷。

莲藕早就长成,但总舍不得挖,继续让莲藕长着;到了秋天,忙着秋收,更没那闲工夫。入冬后,进入冬闲,总算能腾出时间踩藕了。为了能让莲藕及时卖个好价钱,父亲请来一群有经验的踩藕人,他们不畏寒冬,“潜入”冰冷的藕田里。踩藕看似简单,实则极苦。乡下人,可没什么水下保暖的装备,踩藕人要下水,还不能穿多,只能撸起袖子,卷起裤腿,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着,就下到了水里。大半身浸泡在冬日的冰水中,牙齿直打颤。只见他们一字排开,一脚下去,宛若泥鳅,游刃有余,于淤泥中像掘金一般神奇地“拽”出一根根雪白粗壮的莲藕来。他们像是忘记了在冬寒,有说有笑,一会点上一支烟,一会呡几口二锅头,优哉游哉……我站藕田埂,就递茶送水,还冻得直抖。

踩藕,既是技术活又是苦力活。那年代,踩藕,压根没有什么高压水枪等现代工具,全凭人工手脚、体力。所谓“踩藕”,就是踩藕人先靠双脚探测出莲藕根茎走向(下脚时要轻,预防把藕踩断,藕孔流进淤泥),然后,两脚左右配合挤压,用脚尖顺着藕身将周围的淤泥掏空,接着,再“顺藤摸瓜”用双手伸进泥里把藕轻轻拉出来。莲藕无固定长势、方向,踩藕靠巧劲,不能弄破藕身导致泥水灌入,那样会影响莲藕的卖相及其价格。莲藕埋得很深,人在淤泥里,脚都难抬动,举步维艰。而此刻,朔风萧瑟,天寒地冻。那时,我曾多次问靠田边的大伯:大伯,您冷吗?大伯憨憨而笑:不冷,不冷啊。可我分明看到,连日泡在冰水里的大伯,他的膀腿又红又肿!可他为何总说不冷呢?

莲藕,既大又圆,质朴细腻,藕孔排列极为规则,双手掰开藕节,若春蚕吐丝,藕断丝连;鲜藕坠地,响声清脆,如玉粉碎;莲藕洁白无瑕,内涵极其丰富。莲藕虽然有孔,却不沾污泥;莲藕纯洁高尚,甘于寂寞,无私奉献;莲藕不叹世态炎凉,安身立命,随遇而安。忽然觉得,莲藕与那些勤劳朴实的踩藕人是何等相似!后来时常想起那年踩藕。扪心自问:人生历练不就像踩藕,得慢慢地下脚,需用智慧与心劲努力去探索吗?

一晃数十年,当年植藕踩藕画面,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如今父母早已去了另一世界,我却身居异地。前不久,发小微信告诉我说,当年参加踩藕的最后一个人,就是我曾问过他冷不冷,今年已经98岁的那位大伯也驾鹤仙去了,闻之,泪奔……作为异乡游子,有谁不去寻找家乡那份情感?拙笔之处,对故土植藕踩藕的回忆,更让我深深怀念当年那些不畏寒冬的踩藕人,亦牢牢记住了浓浓的乡愁。

作者简介】戚思翠,笔名:田心、草根等,江苏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常州市科普协会会员。于《世界日报》《泰国中华报》《加拿大报》《农民日报》《中国人口报》《羊城晚报》《社区》《翠苑》《新传奇》等全国各大报纸、杂志发表小文百万多字,作品《藏在伏天里的爱》荣获江苏省第22届报纸副刊好作品散文类一等奖。小说《最后一次党费》荣获武汉《新传奇》“喜迎建党100周年”征文赛一等奖,并入选其作品集;散文《乡村土灶》在第五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全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参加全国各地文学征文获奖证书80余枚,散文《芦花礼赞》《又到粽子飘香时》《父亲的扁担》《楼顶的丝瓜》等被湖北孝感等多家列入初中语文试卷。数十篇小文编入有关杂志书籍。

醉里挑灯文学平台简介

醉里挑灯文学网由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曹艳春女士创办于2006年10月,系非盈利性纯文学公益网站,发源地中国散文之乡阜宁,被评为“盐城市十佳文明办网先进网站”,汇聚了全国各地众多的作家、诗人和文学爱好者,目前注册会员已逾十万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