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悲壮巅峰”的——崖山。
百年来,随着日本中国史研究的译介,“ 崖山之后无中国”,似乎成为了对这段历史进行解读的流行观点,几乎无人不晓。
新书《崖山 》,正是要从根本上直面这种狭隘史观。
《崖山》
点击图片,即可下单
▽
明末至今400多年来,回顾这场崖山之战,我们似乎更习惯于采取 南宋中心主义叙事,由一种情绪主导,要么将元朝贬低为一个无情的毁灭者,要么将南宋灭亡的大锅甩给贾似道这样的“奸臣”或者“汉奸”。
这样的叙事读起来不仅简单易懂,而且酣畅淋漓,一个人不懂历史细节,不知元朝为何物都没关系,他一样可以畅谈宋蒙战史,批评奸臣误国时,还能显得他大义凛然。
但一切的魔鬼都藏在历史的细节里。
作为一个“宋粉”,《崖山》的作者新锐历史作家 张明扬,希望亲自破除这种单一叙事,为我们全面还原这场800年前决定了中国历史走向的大战。
崖山古炮台
就像 张明扬在《崖山》所写的最后一句话,我们了解崖山,是为了看见,“ 崖山之外,是更大的世界”。
点击图片,即可下单
▽
从结盟到开战
宋蒙关系是如何走向崩溃的?
如今,我们已经拿到南宋当年的完整历史剧本,从后来人的视角分析,对于南宋采取了和北宋“助金灭辽”如出一辙的自取灭亡政策——“ 助蒙灭金”,我们总会以“愚蠢”二字简单概括。
宋高宗半身像
但 张明扬在《崖山》中对其中的原委进行了极其细致的剖析,当所有的历史细节向你涌来,你会发现,一旦将自己置身到那个时代, 即便你已经获知全部剧情,你也很难盘活南宋所面对的历史死局。
1234年,正月初九夜,金哀宗仓皇自缢,城破后,金哀宗的遗骨被作为战利品由蒙宋平分。
金朝灭亡后,年轻气盛的宋理宗便盘算着一鼓作气收复中原,当年5月,南宋中枢最终下了进军中原的决心,史称“ 端平入洛”。
所谓入洛,更浅近的表述应当是三京之役,即收复东京开封府(汴梁)、西京河南府(洛阳)、南京应天府(商丘)。
最终整个计划被证明完全落入了蒙古人圈套, 为期两个月的端平入洛不仅以阵亡三万之众的沉重代价惨淡收场,更是成为了宋蒙战争的序幕。
回顾这段历史,这完全是南宋的 一场十赌九输的 军事投机, 在连起码的军事和财政准备都付之阙如的情况下,将收复希望全然寄托于蒙古人主动放弃三京,南宋选择了当时情况下的最差解。
对于如何处理社会危机、寻找救亡之道,理学家们束手无策。
点击图片,即可下单
▽
崖山背后,还有哪些不被看见的人?
时间到了忽必烈时代,彼时元朝已经建立,元军正准备进入临安,南宋太后、皇帝及宗室千余人奉忽必烈的旨意准备登船北上。
但 七岁的益王赵昰、 五岁的广王赵昺在驸马都尉杨镇及赵昰舅舅杨亮节等人护送下,已经逃亡婺州(今浙江金华)。
二王逃出生天的消息传开后,南宋抵抗势力闻风而至,八方风雨会温州。 陆秀夫、陈宜中、张世杰纷纷归队。
海南崖山祠三杰像:张世杰、文天祥、陆秀夫
1276 年五月初一,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人于福州拥立益王赵昰即位,史称宋端宗,即时改元景炎,南宋流亡政权(行朝)就此成立,在未来三年间给忽必烈带来绵绵不绝的麻烦。
崖山岛所在水域为珠江出海口之一,岛上有两山,东为崖山,西为汤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门阔仅里许,故又名崖门,有两山夹一海之地利。张世杰“以为天险,可扼以自固”。
宋军虽占有地利,但隐忧已然埋下。宋水军尚有数万,但包括家眷在内的行朝总人数据估计达到二十万人,这么多人困于崖山一隅之地,食物、饮水等后勤供给都是棘手的问题,一着不慎,就是全员断粮断水。
张世杰深感退无可退,担心再东躲西藏会导致士气离散,不战自溃,于是意欲在崖山与元军一决生死。“陛下不可再辱”,这就是宋季历史中著名的“陆秀夫负帝蹈海”。陆秀夫时年四十四岁,赵昺九岁。
深圳赤湾宋少帝陵墓陆秀夫、赵昺塑像
陆秀夫负帝蹈海时,据说“ 从死者十余万人”,但更真实的情况可能是,海战七天后,据《宋史·瀛国公二王附本纪》,崖山附近海面“ 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
点击图片,即可下单
▽
《崖山》有趣之处还在于, 张明扬将与这段历史密切相关的12个地点(蔡州、钓鱼城、鄂州、上都、益都、泸州、襄阳、大都、丁家洲、临安、崖山和零丁洋)作为线索,它们或是宋元军事博弈之地,或是双方直接对决的战场,每一个地名的背后,都是一段对双方来说都异常曲折、艰难的历程。
除此之外,张明扬老师一以贯之的强感染力叙事,在书中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故事中得以体现。
南宋晚期权相 贾似道,他排除异己、独揽大权,甚至被后世评价为“奸相”,但作者在书中通过一系列事件的分析,向我们展现了他颇具军事才干的另一面。
忽必烈是蒙古中屈指可数推崇儒术、重视汉文化的人。然而,正是他与汉人名士的广泛结交以及对其的重用,为他之后争夺汗位乃至建立元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忽必烈
在《崖山》的叙事中, 不同的立场、各异的处境、诸多主动或被迫的选择,共同构成了这场宏大历史变局的主线剧情。
张明扬新作
聚焦宋元王朝兴替之崖山海战
剖析中国历史大变局之作
点击图片,即可下单
▽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