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仁市屯脚镇铜鼓村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寨,因保存有上百年历史的布依铜鼓而命名,村里有50多人都会打铜鼓,有一支31人组成的铜鼓表演队,每逢重要节庆活动,铜鼓声就会在村里响起。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山村,了解布依村民与非遗铜鼓的故事。
图为村民正在练习敲击铜鼓
铜鼓村依山临水,村前田畴纵横,全村人口有2200多人,超八成人口都是布依族,伴着冬日暖阳,铜鼓村的广场上响起了铜鼓声。“这是铜鼓十四调第一首的起鼓调。”兴仁市布依学会原副会长王开级听着响起的铜鼓声介绍说。
图为梁群英接受采访
屯脚镇铜鼓村村民梁群英说:“农闲的时候,我们就来跳铜鼓舞,平时也要训练,训练是为了以后有演出的时候方便一些,为了把好的一面呈现给观众。”
图为村民正在练习敲击铜鼓
鼓槌敲击鼓心、鼓边、鼓腰等点位时,所发声音雄浑粗犷、古朴深沉、气势磅礴,让小山村增添了一份厚重。
图为王开浮接受采访
屯脚镇铜鼓村铜鼓表演队队长王开浮说:“我在中间指挥鼓,他们听我的指挥,打鼓的人非常重要,只要鼓打错,他们就会跟着乱。”
图为铜鼓鼓谱
打鼓人负责把控整场演出的音乐节奏和表现力,这在于指挥者心中有铜鼓乐谱,鼓谱一般为“十二调”,铜鼓村则有“十四调”,由代表十二个月份的十二调、起鼓调和终鼓调组成,主要表达了一年中布依族群众劳动、生产及生活的情景,表现娱乐、农活、耕作、田间管理、丰收、迎福等内容。
王开浮说:“在乾隆年间就遗留下来的铜鼓鼓谱,以前老辈人教的时候是唱读,像第一首的意思就是讲已经到正月间了,快要春耕了,大家来欢聚一下。”
王开级说:“这个属于祈福调,屯脚这个方向的增加了起鼓调和终鼓调,一般都称‘十四调’,祈福调主要是农耕文化的表现。”
铜鼓是布依族最古老、最具有民族特点的乐器之一,铜鼓也被称为神鼓,在庆典、祭祖、祭祀等仪式中必敲击。
王开级说:“获得丰收以后,大家围着篝火,欢庆当年的收成,过去没有乐器,就用锅、瓢、碗、盏来敲,不仅声音传得远,而且声音大,凶残猛兽就不敢来村寨,时间长了,就慢慢演变成了铜鼓。”
除了庆祝丰收、祈求平安、驱散凶残猛兽,后来铜鼓还在防御外敌入侵中发挥着烽火台中的“烽火”作用。
王开级说:“村寨那个时候开始出现战争,哪个方向有敌人来进攻,亭子里面的铜鼓就会敲响,东南西北方从哪个方向来用哪个‘点子’,后来铜鼓的‘点子’一般不用了,之后就变成了民间铜鼓谱。”
图为铜鼓村保存年代最久的铜鼓
铜鼓村几乎每寨都有铜鼓,它由青铜铸成,鼓面铸有太阳纹、同心圆纹组成的圈带等图案,通常都是由家族中的长者或有一定威望的人家保存,有的铜鼓已被保存500多年之久,但对布依族人如此重要的铜鼓,为何都有着缺口和破损?
铜鼓保管人杨安林说:“它会去河里与龙王打架,就敲了一个缺口。”
王开级说:“它是一个传说,铜鼓过去是神鼓,铜鼓经常和龙打架,据传铜鼓分公铜鼓和母铜鼓,公铜鼓爱去打架,为了保护它的安全,就把它割了个口,它就不去打架了。”
图为兴仁市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布依铜鼓习俗座谈交流暨非遗展示展演系列活动中的铜鼓展演
如今,兴仁市铜鼓现存数量超200面,铜鼓村就有28面,2006年4月,省布依学会授予屯脚镇“布依铜鼓之乡”的美誉,兴仁的布依“二月二”铜鼓节、布依族铜鼓习俗、布依族铜鼓祭祀乐也先后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去年6月,在兴仁市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布依铜鼓习俗座谈交流暨非遗展示展演系列活动中,布依同胞们带来99面铜鼓展演,场面尤为壮观。王开浮的表演队就在其中,现在,他们每年平均外出表演50多场次。
王开浮说:“最早的时候是屯脚镇为‘八月八’打基础,那个时候是2004年,后来是省里邀请我们去参加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然后是五彩黔西南、黄果树大决赛,还有贞丰的三岔河双乳峰等都邀请我们去。”
时光荏苒,铜鼓村的铜鼓见证了布依族同胞的辛勤劳作,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对非遗铜鼓文化的研究、传承,也让铜鼓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图为王昌森接受采访
屯脚镇铜鼓村党支部书记王昌森说:“我们的铜鼓得到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现在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文化遗产。民族文化发展好了,对村文化这块是有非常大的好处的,让这些老人在精神层面得到提升,在经济方面也得到提升。”
(来源:兴仁新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