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吕之战的实质,是刘氏子孙担心吕氏一族坐大并鸠占鹊巢,遂和担心诸吕得势后自己利益受损的周勃、陈平、灌婴、陆贾等汉室旧臣联手发动政变夺权,消灭诸吕及与之关系密切的张、冯、樊等族,并易置帝位的一次政变,史称“诛吕安刘”。
当时汉朝已经传承到第三代,即刘邦唯一嫡子汉惠帝刘盈的儿子手中,诸吕虽灭,但已继位三年多的西汉后少帝刘弘仍然健在,如果“诛吕安刘”诸人并无私心,最合理的选择,当然是继续扶立刘弘,并以刘弘名义下诏罪状诸吕,安抚诸刘和众大臣,这样皇位传承等于没有改变,局势很容易迅速安定下来。
但这样做对政变诸人而言是有隐患的。
第一,刘弘是诸吕所立,皇后则是刚被诛杀的吕禄之女,吕后之侄孙女,如果尊刘弘并尊其皇后,吕氏有死灰复燃危险,若尊刘弘、废皇后,刘弘日后难免不会报复。
第二,承认刘弘的帝位就意味着承认刘弘为惠帝之子,那么去世时虚岁已24(实岁22)、按当时标准早已成年的惠帝其他子孙就同样也不得不承认为惠帝子孙,刘弘亲政后势必重用这些自己人(汉初尚无对同姓诸侯王的从政限制),他有子而死,社稷会在他一系中传承,即便无子而死社稷也会在刘盈其他子孙中传承,这对政变诸人而言是难以忍受的,因为别人得到重用就意味着自己得不到重用。而刘盈的儿子除了已故的前废帝刘恭、淮阳怀王刘强、衡山哀王刘不疑和刘弘本人外,还有衡山王刘朝、淮阳王刘武、梁王刘太,封地从河南绵亘至湖南,跨据江淮,着实太危险。
第三,当时刘氏封王者楚王刘交(刘邦的弟弟)、齐王刘襄(刘邦庶长孙)已起兵讨吕,声势浩大,如果继续尊立刘弘,他们会既不满、又不安,很可能拒不罢兵,而处于观望中的诸侯王如吴王刘濞(刘邦侄,有战功,年长望重,有实力)也可能趁机生事,对政变诸人和汉朝江山都不利。
在这种情况下,政变诸人必然的选择,就只能是拒不承认刘盈所有儿子是刘盈亲生子,将他们诬称为“野种”并一起铲除(这其中不排除有“野种”,如已故的前少帝刘恭,他若非别人所生政变诸人并没必要“栽赃”,因为他是被吕后害死的,“害死亲孙子”罪过更大,且已死之人也不会威胁活人利益,但8个儿子都说是“野种”就太过分了),和吕后有关的人只留下吕后本人、妹夫樊哙、外孙女兼儿媳惠帝张皇后等死人、废人的名誉不予废除,其余一概抹黑——既然惠帝子孙被消灭得干干净净,汉朝实际上的第三、第四位皇帝都被取消称号,那么“谁是西汉第三代皇帝”的问题就此重新出现。
汉文帝刘恒继位之后在立自己儿子刘启(后来的景帝)时曾经列举“楚王、吴王、淮南王(刘邦第七子刘长)”,作为可能的皇位继承人人选,这表明在当时人们心中,上述几人都有可能在“诛吕安刘”后继位,除此以外,刘氏中最早起兵的齐王刘襄也是帝位的有力竞争者。那么,为什么不立这些人?
刘交和刘濞首先需要排除:惠帝的儿子既然都被裁定为“野种”,那么按照“以孝治天下”的汉代宗法,皇位继承权就要上溯到刘邦儿子之中,而刘交是刘邦的弟弟,刘濞则是刘邦的侄子,立他们为帝等于刘邦的子孙“亲尽无血食”,是说不过去的,会引发其他刘氏王侯的不满和对帝位觊觎,而且这两人都早已成年,在楚汉战争中就已经是独当一面的将帅,他们做皇帝势必会信用自己从诸侯国带来的一套班子,“诛吕安刘”众人很可能失势。
那么剩下的就只有刘襄(刘邦长孙)、刘恒(刘邦健在诸子中最年长者,代王)、刘长(刘邦第七子)三人有资格即帝位,其中刘襄是三人中唯一起兵的,在“诛吕安刘”中有功,且起兵时自称“高帝(刘邦)嫡长孙”,并得到一些刘氏子弟和大臣的附和(“齐悼惠王是高帝长子,今其嫡子为齐王,推本言之,是高帝嫡长孙,可立”),而且刘襄的弟弟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都参与了“诛吕安刘”密谋,顺水推舟迎立刘襄难度最小。
但起兵诸人中很多都是楚汉战争时的谋臣宿将,他们对刘襄起兵时无法压抑的勃勃野心和不择手段印象深刻,且刘襄两个弟弟、尤其刘兴居咄咄逼人,其舅氏(母亲一族)驷钧“虎而冠”(性格强悍且已成年),一旦刘襄继位,他们都会感到芒刺在背。且刘襄实际上并非“高帝嫡长孙”,因为他固然是前一任齐王刘肥嫡长子,但刘肥的母亲曹氏却并无名分,刘肥只是刘邦的庶长子,否则刘肥死于刘邦死后六年,刘邦生前又何必“废长立幼”?刘襄起兵时的如意算盘,是胜利后连吕后的刘邦皇后身份也追夺,并追尊曹氏为太后,果真如此整个汉皇室都能被翻个底朝天——这样都可以,刘氏诸王谁不能编个家谱呢?
斟酌再三,政变诸人首先说服了政治眼光较长远的刘章,并通过他说服刘襄退让。
那么剩下来就只有刘恒、刘长两个人选了。
刘恒的母亲薄氏本是魏王魏豹之妾,魏豹被灭后以女俘身份“入织室”,被刘邦偶然看重,身份既疏贱,也不得刘邦宠爱,因此就连吕后都懒得去嫉妒她,早早打发她去儿子刘恒封地养老,其家族薄氏同样地位微弱,刘恒的舅舅薄昭为人低调,代国也并没有太多可以威胁到政变诸人地位的了不起人物、亲信(代国郎中令张武、中尉宋昌等代国重臣入京后也仅做到西汉郎中令、卫将军而已),立刘恒为帝对政变诸人较为“安全”。
此外,立刘恒为帝是继续尊立刘弘以外“折腾最少”的选择:只要不承认惠帝有亲生子就可以了,因为惠帝无合法后嗣,则按照汉代宗法,帝位应首先在上一代皇帝儿子中选择,刘恒、刘长是仅有的两位健在人选,两人的母亲都不是皇后且刘邦生前地位都很低、甚至来路不正(赵姬是刘邦女婿张敖爱妾,张敖为讨好刘邦将之献出,赵姬至死未能入宫,薄氏前面说了),但薄氏“合法性”相对好得多(女俘入宫在战国司空见惯,且不管怎样薄氏算是正式入宫了),而刘恒又年长于刘长,更于吕氏无甚瓜葛(赵姬死后刘邦将刘长交给吕氏抚养,刘长和吕氏是有瓜葛的),立刘恒为皇帝,包括刘交、刘濞、刘襄、刘长在内的诸刘就算心中不满,但都找不到合适理由反对。
正因如此,周勃、陈平等人才会在政变得手后迅速定计,甚至来不及和似乎早有联系的薄昭打个招呼,就匆匆派使者去召刘恒入京,以至于把刘恒和代国许多臣子吓了一大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