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2020年的一场疫情浩劫,让中国以及世界人民,认识了医疗圣手钟南山。
回望钟南山的从医生涯,他遇到的困难,远不止于此。
当年那场从死神手中夺回叶剑英元帅性命的救援,堪称医疗界的“淮海战役”。
命悬一线,牵动神经
1984年,位于广州的呼吸系统专家钟南山,接到了来自中央的电话。钟南山安静地听着,不禁皱起了眉头。
电话那头的人语气急促,说道:“钟教授,现在请你放下手头的工作,立刻前往北京,叶帅需要你!”
几乎毫不犹豫地,钟南山简单收拾了行李,步履匆匆地到达了广州的机场,随后登上了飞往北京的航班。
钟南山心中知晓,此次奔赴中央,困难重重并且责任重大。
原来,中央之所以紧急召唤钟南山,是因为叶剑英元帅突发重病,已经严重危及性命。
从革命时期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叶剑英元帅,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中国,纵使步入晚年,依旧没有停止建设的步伐。
1976年,风雨飘摇之际,身为革命老臣的叶剑英元帅挺身而出,正确把握方向,稳住了中国的根基。
一年后,这位已经80多岁的将军再度出山,主持中央军委的工作,同从前一样兢兢业业。众人感叹叶剑英宝刀未老的同时,也十分担心叶老的身体。
1979年,长期的忧思与劳累,让叶剑英的身体亮起了红灯。他反复出现高烧不退、咳嗽不止的症状。
不久后,叶剑英的步伐也不再稳健,走路开始摇摇晃晃。叶剑英的变化,众人看在心里,内心焦急不已。
工作人员多次请求叶剑英前去医院检查,然而叶老诸事缠身,看病的计划也一再拖延。
最初,叶剑英只当是“老毛病”,并未予以重视,然而不久后,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手部动作。
1980年,为了时刻关注开国元老们的健康状况,中央专门成立了保健委员会。
委员会派出医生,上门为元老们检查身体,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提供一对一的治疗。
日理万机的叶剑英,这才找到了做系统检查的机会。
医生诊断叶剑英的病情,发现他步伐不稳,手部抖动,身体的免疫力也不断下降。
按照以往的经验,这并不是什么好的现象。只是医生们绞尽脑汁,却仍然找不出叶剑英患病的具体原因,更无法对症下药。对此,众人焦急不已。
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叶剑英本人却表现得十分乐观,同医疗人员打趣道:“看来我这个病难住了大家,这种病我给你们起个名字吧,就叫难治之症状吧。”
纵使叶剑英十分乐观,工作人员却不敢有一丝懈怠。
为了尽快查明病因,保健委员会召集了多名专家联合会诊,又经过几轮排查,初步确定了叶剑英的病因:巴金森氏病。
巴金森氏病,一种慢性的神经系统综合征,多发病于老年人群体。患者表现为行动迟缓,手脚颤抖。
更为致命的是,巴金森氏病会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其中包括蚕食患者的免疫系统,一旦任其发展,极有可能引发肺部感染,丧失生命。
叶老确诊巴金森氏病后,医生翻遍了所有医书与临床案例。碍于那时医疗水平有限,众人始终没有找到应对的方法。
一时之间,气氛不禁紧张起来。然而叶剑英本人,在确诊巴金森氏病后,依旧埋头于工作。
1982年,叶剑英的病症表现得愈发明显。每当气温下降,叶剑英就会出现肺部感染的情况,来来回回,恶性循环。
万般无奈下,叶剑英只能频繁输液,暂时抑制病菌的入侵。
只是叶剑英年过80,血管难寻,每次护士为他输液,都需寻找良久。不仅如此,护士在扎针时,通常不能一次性成功。
正因如此,众人战战兢兢,生怕伤害叶剑英。
见到护士小心翼翼的模样,叶剑英安慰道:“这不怪你,是我的血管有困难嘛。”
叶剑英的宽容与大度,让医护人员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为了减少叶剑英的痛苦,他们更加小心地治疗,为叶老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
纵使如此,叶剑英依旧无法逃脱疾病的折磨。
1983年,叶剑英难以呼吸,此后便一直反反复复。1984年,叶剑英突然开始高烧不退,身体各项指标急速下降,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
中央保健委员会的副主任回忆道:“年迈的叶剑英几乎各个系统都出现了病症,治疗非常困难。这种复杂的情况,是我平生第一次遇到。”
由于始终找不到根治疾病的方法,医护人员只能静观其变,一天24小时贴身照料。所有人精神高度紧张,正如医生所说:“这相当于医疗保健史上的淮海战役”。
只是一味的保守治疗,终究不是办法。深思熟虑后,专家们决定主动出击,为叶剑英进行气管手术。然后手术由谁操刀,医生们陷入了困境。
此时此刻,中央一级戒备。专家组命令所有人原地待命,不得离开一步,以便随时接受传唤。领导人亲自下达命令:尽一切力量进行抢救。
然而情况危急,所有人也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中央取消了建军节的活动,通知人民大会堂的负责人准备哀悼工作。
与此同时,医疗专家组的人,依旧拼尽全力想办法。众人焦头烂额之际,突然想到了一个人。
专家说道:“叶帅的情况十分危急,我觉得我们需要将广州那名擅长呼吸系统治疗的钟南山教授请来。”
寻医初心
钟南山是否真的能够挽救叶帅的性命?
出生于1936年的钟南山,是一名天生的医生。
钟南山的父亲,是著名医生钟世藩,在呼吸科大名鼎鼎。自小在医学的环境下耳濡目染,成年后的钟南山也走上了治病救人的道路。
1960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医学院毕业的钟南山,获得了留校资格。
身为医生,钟南山深知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是以,他固定进行跑步训练,还在全运会400米栏的比赛中一举夺魁。这样的自律,也造就了他晚年强健的体魄。
后来,钟南山跟随医疗队前往乡下,也正是从那时开始,钟南山体会到了自己身为一名医护工作者,需要承担起来的责任。
由于乡下的医疗水平十分有限,每当乡亲们身体不适,为了不耽误工作,便请求医生为他们打一剂止痛药。
在农村的固有认知中,看病花钱如流水,他们从不在意自己生病的根源,纵使浑身疼痛,还是默默忍受着。
目睹了乡下的医疗状况,钟南山的内心深受触动。自此,钟南山下定决心,一定要将医疗理念,传播到每一个角落。
1971年,钟南山结束了下乡历练,回到广州与父亲会合。望着许久未见的儿子,钟南山的父亲感慨地说道:“都已经36岁了。”
听到父亲的话,钟南山默默地低下头。
在很多人看来,那个曾经的天之骄子钟南山,30多岁的年纪,应该是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
然而如今的钟南山,因为种种原因,庸庸碌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
幸运的是,父亲始终支持钟南山的所有决定。在他的鼓励下,钟南山还是重拾自己的医学梦想。
后来,钟南山时常感叹:自己的医学生涯真正开始的时间,应该在36岁。
此后,钟南山进入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工作。
在临床实践中,钟南山发现,中国在呼吸系统疾病方面的认知十分有限,每年因为呼吸系统疾病丧生的中国人,更是不计其数。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钟南山带头建立了支气管防治小组,并成为了小组的中流砥柱。也正是从那时开始,钟南山与呼吸系统治疗,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8年,钟南山与同事合作,撰写了一篇名为《中西医结合分型诊断和治疗慢性气管炎》的论文,在医学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钟南山也凭借这一发现,获得了国家科委全国科学大会成果一等奖。
不久后,凭借着突出的表现,钟南山获得了前往国外留学的机会。
在此期间,他不断汲取外国先进的医疗知识,日夜埋头苦读。7篇学术论文、众多医学成果,都是钟南山奋斗的轨迹。
刚刚前往国外,因为钟南山中国人的身份,医学教授弗兰利对他不屑一顾。
一次,钟南山为了获得最准确的实验数据,不顾个人安危,大量吸入一氧化碳,将自己当作实验品,做好为医学献身的准备。
正是这次的数据,让钟南山发现了弗兰利教授成果的不准确性。经此一事,原本对钟南山冷眼相向的弗兰利对其大加赞赏。
在西方世界占据绝对优势的西医研究中,钟南山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为中国赢得了尊重。
1981年,钟南山完成自己在英国的学业,即将回国。
弗兰利十分不舍,多次提出挽留请求,钟南山却毫不犹豫地回答:“我的祖国需要我,我的事业在中国。”
纵使远赴他国,钟南山拳拳爱国之心,也从未熄灭。
医者仁心,我之幸
钟南山的医学期刊、留学经历无一不证明其优秀,也正因如此,在众人无法攻克叶剑英的病症时,第一个便想到了大名鼎鼎的呼吸系统专家钟南山。
接到中央的急召后,钟南山一路风尘仆仆,来到了叶帅所在的西山医院。
钟南山面对面诊断了叶剑英的病症,出于保险考虑,选择进行气管手术。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钟南山和中央专家共同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手术、术后护理方案。
叶剑英的手术,由钟南山亲自操刀。他熟练地拿起手术刀,进行气管手术,其高超的技术,令许多已经步入晚年的专家连连称赞。
长达几个小时的手术结束后,钟南山推开手术室门,随后长舒一口气,说道:幸不辱使命。
听到钟南山肯定的话语,众人心中的大石头落了地。
气管手术牵涉众多,钟南山没有立即缝合伤口,而是时刻守在叶剑英的病房内,密切关注着叶老身体的各项变化,防止术后并发症。
纵使钟南山和医护人员悉心照料,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由于天气炎热,叶剑英的伤口开始发炎,造成严重的感染。钟南山紧急反应,为叶剑英注射药物,成功遏制了炎症。
在钟南山的治疗下,叶剑英的身体开始好转,肺炎症状消退。人们知道,叶剑英得救了。
钟南山拼尽全力,成功救治叶剑英的消息传回了中央,胡耀邦赞赏不已,说道:“你们创造了一个医疗史上的奇迹。”
由于钟南山超高的医疗水平,中央也任命其为医疗保健组的成员。
叶剑英术后恢复时,钟南山依旧尽心尽力。
他专门嘱咐其他医生,不要使用呼吸机对叶剑英进行辅助治疗,肺部康复训练能帮助叶剑英尽快好转。医生按照钟南山的建议,帮助叶剑英恢复。
正如钟南山所说的那样,叶剑英快速摆脱了对呼吸机的依赖,精神大好。
这场医疗保健史上的淮海战役,在钟南山的指挥下,获得了全面胜利。
1986年,叶剑英心脏出现室颤,血压消失,尽管医护人员全力抢救,还是未能挽回他的生命。然而钟南山延长叶帅两年的寿命,已是幸运。
后来,钟南山的年龄逐渐增长,从满头青丝到头发花白,唯一不变的,是他作为中流砥柱,给医学界带来的安心。
2002年,非典席卷中国,钟南山第一时间研究病毒,制定了有效的防疫措施,为抗击非典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钟老再次挂帅出征,奋战在抗疫一线。那个忙碌的背景,依旧无比高大。
我有国士,举世无双。钟南山院士,医学界的定海神针,亦是中国的财富。
参考资料
中国青年网,《从青丝到白发、从抗击非典到新冠战“疫”钟南山打了两场逆行之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