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团队近日宣布在锂氧气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已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涉及提升锂氧气电池容量的关键因素。锂氧气电池因其潜在的高能量密度,被广泛视为未来能源存储技术的革命性解决方案。然而,尽管近年来在提升电池高倍率性能和稳定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锂氧气电池的实际容量与理论值之间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
研究团队的核心发现集中在多孔正极的空间利用效率不足上,这是锂氧气电池性能受限的重要原因之一。团队通过深入探讨正极过程中的相变、传质和法拉第反应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及时发现了在电池性能受限的过程中,对电极内部结构的准确表征技术也是一个瓶颈。
为了有效揭示这些过程,团队采取了一种创新策略,通过调节锂离子浓度来改变锂氧气电池的初始动力学状态,从而排除了溶剂、催化剂等其它因素对过氧化锂行为的影响。这种策略不仅帮助团队更加深入地理解过氧化锂的微观行为与电化学性能之间的联系,也为实现电池容量的提升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
研究结果表明,精确调控锂离子浓度可优化传输与成核动力学之间的匹配度,从而显著提升锂氧气电池的放电容量。通过可视化电极及跨尺度数学模型,研究者进一步分析了过氧化锂的分布特性。在特殊浓度的电解液中,过氧化锂颗粒呈现逆氧气梯度分布,这表明成核与传输动力学达到了最佳平衡,从而实现最大放电容量。
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观点,即仅需加速氧气传输就能突破电池容量瓶颈的理论。实际上,维持电极深处的物质传输才是实现高性能锂氧气电池的关键。研究团队指出,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为锂空气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实现提供了理论指导,更为未来能源存储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此次突破不仅展示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强大实力,也为全球能源存储技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锂氧气电池有望在未来成为主流的能源存储技术,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这项研究不仅对科学界的技术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也对社会能源战略的转型与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带来了新的思考与启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