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死了,我对不起老百姓,我给他们做的事情太少了。”这是谢子长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
陕北红军根据地作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陕北红军根据地的创建为红军带来了希望。
谢子长便是这一“红地”的创建人之一,工农红军最为杰出的指挥员之一,他深得农民信任,积极开展农民运动,狠狠地打击了反动军阀的嚣张气焰。
谢子长英年早逝,牺牲时年仅38岁,建国后,他的儿子官至正部级,侄孙女曾任汉中市市长。
谢子长
一、闹红了陕北
1897年,谢子长出生于陕西省安定县枣树坪村,如今安定县也改名为子长县,以此纪念谢子长同志。
谢子长在一个较为富裕的农民家庭出生,因而其拥有了可以接受教育的机会,他十四岁起开始入学读书,十七岁时进入了县城小学继续学习。
五四运动时期,谢子长深受影响,积极参与到学生运动之中,在期间,受到“教育救国”理念的影响,中学还未毕业的谢子长决定回乡创办小学。
理想与现实之间相隔着一道巨大的鸿沟,残酷的现实狠狠地给了他一记重拳。
谢子长试图让穷人家的孩子都能够上学,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可军阀豪绅鱼肉穷苦百姓的现实让他放弃了这一极富理想主义色彩的想法。
他转而投笔从戎,考入了太原学兵团学习军事。
1924年,谢子长回乡后在其兄长的帮助下拉起了一支四十多人的民兵团,他的目的很简单,长期的求学生涯使得他明白,旧中国的环境下,只有掌握枪杆子,才能够真正地帮助穷苦百姓。
谢子长带领着队伍剿灭土匪、惩办土豪劣绅,废除苛捐杂税,在陕北的土地上悄悄燃起了革命的火苗,搞农运、开讲堂、办农协,他的家乡安定县彻底地被他给闹红了。
同一时期,他结识了刘伯庄、李大钊等人,于1925年正式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了陕甘宁根据地最早批的党员之一。
二、穷苦百姓的“青天”
谢子长对穷苦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
根据其子谢绍明回忆,谢子长回乡初办民兵团之时,在街上听闻有人议论:
“县城西区有个周老汉,赶着毛驴取瓦窑堡赶集,有两个兵硬是要把他的毛驴拉去支差,周老汉不情愿,倒是还挨了一顿打。”
谢子长听完议论心中顿时燃起一团无名怒火,他赶忙将这个周老汉寻到,周老汉一见到谢子长便“噗通”下跪,口里连喊着冤枉,谢子长赶忙安慰老汉,并且立即派人去将两个拉走老汉毛驴的士兵抓了回来。
几番严查审问,两个士兵最终承认了自己的罪行,直到两人给周老汉赔礼完道歉完,谢子长才让让这事过去。
但后续还没完,这件事情很快在安定县城传开来了,周老汉甚至当众给谢子长磕头表达感激之情,边磕头边喊着:“谢团总,你真是青天大老爷啊!”
这一喊,使得这“谢青天”的名头如同一道狂风刮遍了陕北,以至于后来中央红军到陕北的时候,毛泽东都听闻了这个“谢青天”的名号。
1927年,是中国革命斗争风起云涌的一年,相继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之后,谢子长在陕西领导了清涧起义,打响了陕西武装革命的第一枪。
10月14日,清涧起义打响,几日的激战,清涧、延川、宜川的三支起义部队在宜川会师,武装队伍一度发展到了一千七百多人,成为了一支极为客观的力量。
但是起义过程中,由于起义指挥意见不一,指挥不当,士兵素质不高,加上敌军的围堵,部队的行动出现了诸多问题。
在起义爆发的当天夜里,甚至出现了起义军卫兵抢夺百姓财物的情况,谢子长得知消息后,当即研究处置办法,并且试图对犯错士兵进行说服教育。
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干革命,是替人民谋利益、解除剥削压迫的大事,并不是为当土匪来抢人做坏事!我们是共产党的队伍,这样抢人,对得起党吗?!”
即便再三说服教育,这个士兵却依然做出了不告而逃的举动,谢子长当即派遣士兵追赶,最终将其处决。
此事过后,谢子长再三强调部队的纪律处罚,有了前车之鉴,起义部队违反群众纪律的行为大大减少。
平日的工作里,他常常教育战士道:“我们是老百姓的儿子,如果打骂老百姓,就是败家子、丧家犬,我们就要失败。”
谢子长维护百姓,百姓也爱戴子长。
起义部队转战陕西安定、清涧一带时,百姓夹道相迎,许多农民群众主动帮助队伍站岗放哨煮饭,群众们甚至杀鸡宰羊,以此慰劳队伍。
清涧起义最终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谢子长带领的仁义之师却在陕甘一带传遍,百姓都迫切地希望见这“青天”一面。
以至于后来谢子长负伤回到安定县灯盏湾养伤的时候,每日来看望谢子长的群众络绎不绝,院子、村子、村外的道上,统统挤满了群众,警卫动员他们离开,但是群众们却是一个都不愿走……
三、艰难岁月
1933年,谢子长接到组织命令,担任驻北方代表派驻西北特派员,回到陕北进行革命活动。
彼时,白色恐怖正笼罩着陕北高原,谢子长回乡之时,正值严冬。
回乡后,谢子长得知了陕北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遭到反动派驻军围剿,寡不敌众,溃不成军,许多同志被杀害,反动派还趁机报复,到处搜捕共产党同志与革命群众。
如此紧张险恶的情况下,谢子长坚定沉着,下定决心要重建革命武装。
谢子长秘密地找到了失散的红一支队的同志,了解情况后,鼓励说道:“搞革命,胜败是家常事儿,失败了就失败了,不能垂头丧气的。”
他顿了顿又说道:“革命嘛,是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咱们要革命,就要又三起三落的精神。”
一番话后,大伙儿被鼓舞的情绪高涨,浑身是劲儿。
会后,他和原红一支队的几个骨干又商议了起来,几个骨干不免有些忧心地说道:“现在咱们赤手空拳,吃不上,穿不上,要怎么革命呢?”
红一支队刚遭到反动派的围剿,部队失散,诸多同志被害,吃不上粮食,没有枪,何谈闹革命,几个骨干所说的的确是当前面临的难题。
谢子长自然也深知这点,他微微点头,随后说道:
“我们现在的确是赤手空拳,但这是暂时的,只要反动派有枪,我们自然也会有,我这支枪就是从敌人手上缴获来的。”
“同志们,现在的确是很艰苦,但是为了劳苦大众能够翻身解放,我们甘愿做这样的苦。”
谈话之间,谢子长已在不知觉中成为了大家的主心骨,几句话便让在场众人更为坚定了重建队伍的决心。
接下来的日子更是无比艰难的,北国冰封的陕北,谢子长一行人白日里边隐藏在山沟的窑洞之中探讨对策,分析情势。
到了夜里,一行人才敢出山,回到村中到可靠的老乡家里吃上一顿热乎饭,给老乡讲革命道理,发动群众。
临着天明前,子长一行人带着老乡给的一些炒豆子,提上一小罐子开水,又回到了深山的洞中藏匿起来。
敌人的搜捕很是仔细,尽管在大山之中,他们仍然需要时不时更换所藏匿的山头,今日在这个山头,明日又到那个山头。
山中寒冷,一行人却不敢生火,唯恐给敌人查到蛛丝马迹,他们一无棉衣,二无铺盖,只好在山上打些柴草,铺着躺下,拿着老乡给的破皮袄子一批,便应付着过上一夜。
长期居住在冷窑洞中,使得谢子长的手脚全都冻坏了,手指头红肿的老大,脚趾头淌清水,耳朵淌着黄水,起初他还能挣扎着走动,随着凛冬愈烈,冻伤恶化,最后是连走都走不动了。
同志们便扶着他,架着他,背着他,身体上的疼痛丝毫没有影响他乐观的心态,他依然打起精神和同志们讲:
“许多同志都为革命牺牲了生命,咱们这点苦算不了什么,等天气暖了,一切就都好了。”
谢子长接受过教育,文化素养高,即使在山中寒窑,他也常常和大家讲革命道理,他给同志们讲列宁的十月革命,讲陕北的革命传统,他说:
“陕北是卧虎藏龙的地方,明末的米脂的李自成,安塞的高迎祥,延安的张献忠都是农民革命的领袖。”
“李自成一路打到北京后来却失败了,是因为那时候没有党的领导,现在我们有了党的领导,革命就一定会成功。”谢子长目光坚定道。
他和同志们总结失败经验,吸取教训,1943年的2月,历时一百天的忍饥挨冻,艰苦筹备,谢子长带领着同志们终于重建了红一支队。
四、民族英雄,虽死犹生
1934年10月起,中央主力红军开始了悲壮且前路未卜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1935年遵义会议后,毛主席的领导地位得到确立。
1935年9月,毛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在翻过雪山草地后,抵达了甘肃岷县的腊子口,他们从国民党当局的报纸上得知陕北有红军武装,领导者是刘志丹、谢子长等人,于是最终决定,翻过六盘山,前往陕北。
1934年至1936年,西安的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学生中盛传陕北的“三红”,红军、红党、红色政权。
三红的创建者便是刘志丹、谢子长等人依照井冈山创建的陕甘革命根据地。
毛主席落脚陕北后,所停脚的第一个地方便是子长县,据谢子长的儿子谢绍明回忆,初到陕北的毛主席向当地老百姓打听陕北的情况,得知了陕北还有个“谢青天”。
但彼时谢子长已经牺牲了。
1934年秋,谢子长在负责领导西北的武装斗争的过程中,在一次“反围剿”战役中,身先士卒地在前线指挥作战,不幸胸部中弹,血流不止,但其坚决不退前线,用衣襟裹住伤口,继续指挥战斗,直至胜利。
这场战役后,谢子长不得已离开部队,回乡养伤,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恶劣环境下,枪伤只能够通过盐水来进行清洗。
除了医疗环境恶劣意外,反动派对于谢子长一家深恶痛绝,时刻侦探他们的行踪,为了避开敌人,谢子长一家只能四处转移。
谢子长养伤先后转移多地,这些地方都是小山村,山高路陡,弯弯曲曲,并且转移都是在夜间进行,谢子长的伤口感染在奔波劳顿中越发严重。
谢子长在家乡拥有很高的威望,乡亲们都爱戴他,在得知他回乡养伤后,无论其转移到哪个小山庄,总有一些老乡两个一堆,三个一伙,迎风顶雪,提着自己家中最好的食物来看望他。
有个老婆婆提着鸡汤,小脚一跌一颠,走了十几里路,一见到谢子长便放声大哭,提来的鸡汤拿出来都已然变成了冻块块……
1935年,谢子长的伤势由于缺医少药迅速恶化,2月21日,伤势过重的他留下一句:“就这样死了,我对不起老百姓,我给他们做的事太少了。”
随后便永远地闭上了双眼,享年38岁。
谢子长去世后,被其子谢绍明秘密安葬,1939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将谢子长的陵墓移动到其家乡“子长县”枣树坪,毛主席亲自为其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亲笔撰写了277字的碑文。
五、满门忠烈,永垂不朽
谢子长的家庭是革命的家庭,忠烈的家庭。
在毛主席到达陕西后,此时谢子长已经去世,听闻谢子长的事迹后,他给当时的陕北领导说道:
“你们要很好地关心谢子长这个家庭,他们是一个红色的家庭,死了很多的人。”
谢子长的大哥谢德惠同志是安定西区的地下党领导之一,由于避敌外逃,重病无医而牺牲。
谢子长的二哥谢占元同志支持革命,拥护红军,被反动派残忍地投入监狱,折磨致死。
谢子长的侄儿谢绍斌同志是个学生、地下党员,因为在农村宣传革命思想,被敌人抓捕杀害。
……
1929至1935年期间,谢子长一家闹革命,十七个人参加红军,牺牲九位,留下了七个寡妇。
谢子长同志牺牲后,其子谢绍明在组织上的照顾下,来到了延安,继续接受教育。
谢绍明学习刻苦用功,是班级中的模范学生,1948年,成绩优异的他被组织送往苏联莫斯科打响继续学习深造。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正是技术人才的紧缺之时,用人之际,谢绍明从苏联学成归来,其先后在哈尔滨、沈阳航空工厂担任副厂长、厂长、总工程师等,而后又在八机部、国家科委担任局长、部级领导。
谢京帅,是谢子长的侄孙女,出生于1963年。
在红色家庭生长下的谢京帅在17岁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其选择从家乡的基层开始做起,从子长县的一个副乡长,慢慢到担任汉中市的市委常委、汉中市的副市长等职务。
子长县枣树坪,子长故居窑洞前的广场上,谢子长的雕像戎装待发,手持望远镜,正凝望着远方,吸引无数游人瞻仰,人民思念他,人民爱戴他,他永远地活在人民心中。
参考文献:
《青天”“红地”军旗红》《延安文学》2017.4
《陕北红军创始人谢子长之子谢绍明延安往事回忆》《党史博采》2008.6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