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长卿是一味具有祛风、化湿、止痛、止痒等功效的传统中药材,药用历史悠久。“徐长卿”之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同时出现的名称还有“鬼督邮”),记载徐长卿“主鬼物、百精、蛊毒、疫疾,邪恶气,温疟。久服强悍轻身”,后世历代本草、医籍对此多加沿用。《本草纲目》云:“因其专主鬼病,犹司鬼之督邮也”,故名“鬼督邮”。督邮为汉代官名,管理乡间事务,职权较宽,借以比喻徐长卿功效较广。“英雄草”、“药王”、“观音竹”等称谓的出现则是因其功效卓著。另外,“牙蛀消”,谓其善治牙疾;“痢止草”,谓其可治痢疾;“蛇草”、“蛇利草”谓其可治蛇伤,等等。徐长卿现今仍广泛用于内科和皮肤科疾病。
本文仅从徐长卿的基原、性状、品质、产地、功效、产品应用角度做一些简要分析。
基原
本品为萝摩科植物徐长卿Cynanchum paniculatum (Bge.)Kitag.的干燥根和根茎。秋季采挖,除去杂质,阴干。
性状
本品根茎呈不规则柱状,有盘节,长0.5~3.5cm,直径2~4mm。有的顶端带有残茎,细圆柱形,长约2cm,直径1~2mm,断面中空;根茎节处周围着生多数根。根呈细长圆柱形,弯曲,长10~16cm,直径1~1.5mm。表面淡黄白色至淡棕黄色或棕色,具微细的纵皱纹,并有纤细的须根。质脆,易折断,断面粉性,皮部类白色或黄白色,形成层环淡棕色,木部细小。气香,味微辛凉。
徐长卿药材性状图
资料来源:香港浸会大学中药材图像数据库
品质
以香气浓者为佳。
产地
主产于江苏、浙江、湖北、安徽等地。
功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记载,徐长卿味辛,性温。归肝、胃经。祛风,化湿,止痛,止痒。用于风湿痹痛,胃痛胀满,牙痛,腰痛,跌扑伤痛,风疹、湿疹。
现代研究发现[1],徐长卿含饱和烃类、挥发油、苯乙酮类、五环三萜类、C21甾体类、生物碱、多糖、甾醇等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保护心血管、免疫调节、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
产品应用
徐长卿广泛用于风湿痹痛、腰肌劳损、跌打损伤等症,还用于多种痛症,如牙痛、胃脘痛、术后疼痛等,并常用于多种皮肤病,如湿疹、风疹、带状疱疹、顽固性荨麻疹、牛皮癣、银屑病等,以及慢性支气管炎、再生障碍性贫血、毒蛇咬伤等。这与徐长卿及其含有的牡丹酚所具有的镇静、镇痛、抗炎、抗变态反应等药理作用有关。
除用于中医处方配伍外,徐长卿也成为跌打万花油、正骨水、消肿止痛酊、骨刺消痛胶囊、风湿定胶囊等中成药中不可或缺的中药原料。
参考文献
[1]葛朝晖,周金川,张海娟.徐长卿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J].中兽医医药杂志,2020,39(5):41-45.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