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尽早开通血管是救治关键。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是在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的基础上,利用负压抽吸原理通过抽吸导管将血栓吸出的介入治疗方法,主要用于处理冠脉内含有大量血栓的情况。但在临床实践中,血栓抽吸不完全或反复抽吸不成功等问题常常发生,导致血管开通失败或出现无复流现象,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近日,术者借用超长 Mariyana™延长导管联合血管内异物抓捕器顺利抓取血栓完成手术,为高负荷血栓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验。
病史资料
基本情况:男,60岁,因“间断胸痛5年余、加重6天”入院。
入院查体:T:36.3℃、P:75次/分、R:16次/分、BP:132/81 mmHg;肌钙蛋白升高、既往右肾切除术后、肌酐轻度升高。
术前冠脉造影
右冠造影:右冠(RCA)近端闭塞,血管粗大并可见血栓影。
左冠造影:前降支(LAD)近端100%闭塞(CTO)病变;回旋支(LCX)中远段99-100%闭塞(CTO)病变。
治疗策略
本次手术计划先行开通罪犯血管RCA,拟采用PTCA或血栓抽吸,恢复RCA血流。若上述方法仍无法成功开通血管,将创新性地应用 5F Mariyana™延长导管联合抓捕器抓取高负荷血栓,以期恢复正向TIMI 3级血流。
手术流程
术中经股动脉途径,将导丝顺利通过狭窄处至RCA远段后,予2.0*15 mm球囊预扩张。但因血栓负荷重,仅出现前向1级血流,且血栓从第二屈膝部蔓延至第一屈膝部近段接近冠脉开口。
2.0*15 mm球囊处理后血流未改善
因继续予以替罗非班10 ml冠脉内注射后效果仍不佳,术者决定行冠脉血栓抽吸术。但抽出部分红色血栓后仍为1级血流,后反复抽吸6次并未改善,IVUS可见大量附壁半机化血栓。
反复抽吸后血栓负荷依然较重
术者遂使用冠脉内抓捕器做拉栓操作,并首次选择 5F Mariyana™延长导管相配合。
延长导管+抓捕器“组合神器”
术中先将延伸导管深插至血栓近端,后通过微导管协助输送抓捕器至血栓远段,接着将血栓回拉至延伸导管内,最后将其拉出体外。
拉栓操作
在“组合神器”的帮助下,第一次拉栓即取出大块“鼻涕状”血栓,术中又进行2次巩固拉栓。
大量血栓取出
次拉栓后复查造影,右冠恢复正向TIMI 3级血流。复查IVUS未见影响血流的夹层,未进行支架植入,术后继续强化抗栓治疗。
术后造影
复查IVUS
术者经验
•
在应用延长导管联合抓捕器抓取高负荷血栓时,选用的延长导管管径既不宜过大,亦不宜过小。Mariyana™马利亚纳延长导管具有40 cm的超长导管长度,提供了较长的延长段,可直达血栓近端。且该延长导管具备5F的管径规格,能够较好的容纳抓捕器及其所抓捕的血栓,可有效降低血栓逃逸概率;
•
冠脉用抓捕器可利用微导管将其送至血栓远段,待抓捕器成功释放后,将其连同血栓回拉至延长导管内,若1次拉栓效果不佳,可反复操作。在操作完成后,注意及时负压抽吸导管内的血液,防止栓子脱落;
•
可考虑在术中完成拉栓后,利用延长导管再进行二次抽吸,达到“抽拉结合”的效果,提升血栓清除率,降低术后不良并发症风险;
•
本病例中“组合神器”——即40 cm延长导管和抓捕器的配合使用,显著提高了血栓处理的成功率。这一创新方法为冠脉内血栓负荷重且经冠脉溶栓、抽吸等传统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有望带来更好的血管开通效果和预后。
专家简介
刘长乐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天津医科大学心血管内科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第二层次)、天津市高校优青教师资助计划人选;美国UC DAVIS医学中心、德国ESSEN大学心脏中心访问学者,主要研修介入心脏病学;天津市医师协会心血管腔内影像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京津冀CTO介入治疗俱乐部委员;国家卫计委/中国医师协会冠脉介入培训导师。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会陈新心律学奖三等奖1项,天津医科大学科技成果奖1项,天津市科技成果4项。参编著作5部,译著1部。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8篇,中华系列期刊论文8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
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