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1911年,林觉民起义被清廷俘虏,被害之日却大笑道:吾今日登仙矣

1911年,牢房。

林觉民遍体鳞伤地被绑在行刑柱上,面前站着两广总督张鸣岐(qí)和水师提督李准。

李准打量了一下血迹斑斑的林觉民,他叹了口气,下令去掉镣铐,搬来椅子让林觉民坐下,他开口道:

“你本不必死,为何这等顽固?”

林觉民虚弱难撑,但还是挺了挺身子,笑道:“你读过《天演论》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他顿了顿:“亡大清者,必我辈也!”

旁边的一个幕僚见此,叹道:“惜哉!这人面貌如玉,却肝肠如铁,奇男子也。”

一旁的张鸣岐板起脸孔:“这等人岂能留给革命党,我看还是尽早处死吧!”

林觉民大笑:“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

……

(1)少年,少年

林觉民,1887年出生于福建的三坊七巷。这个三坊七巷来头可不小,众多历史人物从这里走出,比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天演论》的严复、世纪老人冰心……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里可以说是人杰地灵。

出生在这里的林觉民似乎受到了某种祝福一般,他从小便聪慧异常,深得众人喜爱。幼年时,林觉民过继给叔父为子,在叔父的教导下茁壮成长。

叔父饱学多才,诗文闻名于世;而叔母仁爱善良,对林觉民疼爱有加。林觉民在两人的熏陶下,获益颇多。

后来他长大一点后,叔父惊讶地发现林觉民竟然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于是叔父大喜过望,亲自教导林觉民读书,期望他科举考试,获取功名。

但当时已经是大清末代,民主革命思想浪潮极为凶猛,林觉民生性好动,渴望新奇的事物,于是在他接触到民主思想后,这个东西便在他心里深深扎下了萌芽,只等一场春雨的到来。

1900年,林觉明革命思想已经极为躁动,当时他去参加科举考试时,直接在考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以表明自己不望功名。

14岁那年,林觉民考入全闽大学堂,这个地方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chēn)所创办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学堂与之前的学堂完全不同,是极富进步思想的。

正是在那时,林觉民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刊,比如《苏报》《警世钟》,在那时,他就清楚地知道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而在进步思想的滋养下,林觉民逐渐变得刚直,不畏强暴,极有进步青年的特点。

他后来还被同学推为革命领袖,数次带领同学参加了学堂风潮,为学生争得平等权利,在那时,他心中革命的萌芽已长成参天大树。当时全闽大学堂首任总教习叶在琦意味深长地说道:“是儿不凡,曷少宽假,以养其刚大浩然之气。”

但是逐渐长大成人的林觉民,很快也遇到他必须要面对的一件事。

1905年,和那时候众多年轻人一样,家里为林觉民安排了一门婚事。对于林觉明来说,他现在心心念念地想着革命,想着民主,又怎么会屈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封建的糟粕呢?

所以第一时间,他就想着坚决拒绝。但叔父叔母对他很好,他也不想辜负老人家的一片好意,于是他便去见了见那个女子。

那女子叫陈意映,其父陈元凯是清末举人,现在广东任职知县。可以说,她就是出生封建世家里的千金小姐。

陈父对女儿非常宠爱,从小便让她受庭训,读诗书,培养她的书卷之气,而陈意映也是天资聪慧,很小就能吟咏作诗,是当地有名的才女。

林觉明知道后,并不欣喜。他反而期望这个小姐能够有一点和革命民主思想有关的经历,但从他得知的信息来看,这个陈意映小姐可能并不能理解他所想,以及他所求的东西。

林觉明从来都知道父母包办的婚姻,对于他来说,就是一场赌局。是赢是输,是好是坏,全都是命。

很快,林觉民和陈意映完婚了。但他也很快地跑出了家门,筹办革命大业。他当时觉得教育腐化,便根据邹容《革命军》里说提到的“革命与教育并行”,与几个进步同学在福建一处地方租了房子,自办了一所私人学校,隐秘地传播革命理论。

为了激发市民的革命思想萌芽,林觉民和同学还特地成立读报所,里面藏有大量的革命书籍,供众人观看,其中就有十分著名的邹容的《革命军》、和陈天华的《猛回头》,以及严复翻译的《天演论》。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先进报刊,比如《民报》《苏报》以及当时极为有名的《中国女报》。此外林觉民还定期展开演讲,宣传革命。有一天晚上,他在城内锦巷演说一篇题为《挽救垂危之中国》的文章,情到深处之时,林觉民声泪俱下,难以自拔。

也就是这样,林觉民刚结婚不久,便过上了早出晚归的生活。

后来林觉民宣扬女学,他觉得女子也应该有读书学习的权利,后来他为传播,直接动员了家中的女眷入学,由他亲授国文。在课中他会大胆抨击封建礼教,以及为众人介绍国外的社会制度以及男女平等情况。

不过令林觉民感到惊奇的是,在推行女学的时候,妻子陈意映是一个站出来支持他的。在后来的接触中,他更是发现妻子并不是他想象中的样子,她虽然是满腹才情的千金小姐,但她极为包容,懂得不少知识。每次林觉民给妻子讲革命大事,讲民主潮流的时候,妻子总能旁征博引,举一反三,让他连连点头。

随着时间推移,两人相处渐渐融洽,颇为情投意合,常常在阳台并肩携手,低低切切,语事诉情。

……

1907年,林觉民决定前往日本留学,增长见识。这也是他两年的新婚生活来第一次迎来了分离,妻子陈意映没有阻拦,反而让他放心家里的一切,她会尽心操持的。

林觉民在日本很快找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还找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革命组织——同盟会,在那里他认识了民主革命家黄兴。黄兴是当时辛亥时期的革命先驱和领袖,后来也是中华民国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与孙中山合称为“孙黄”。

正是在那里,受到了他深刻影响的林觉明加入了同盟会,并且在那时候,他已经把革命看成了自己终生奋斗的事业,可以为之献身。

而很快,林觉民便加入了一场即将席卷全中国的风暴。

(2)起义!起义!

1911年的某天,一直在外留学的林觉民突然回到家中,妻子没来得及和他相聚几日,林觉民便匆匆地离开家里。

妻子不知道的是,林觉民此时正在联系同盟会各联络人,筹划一场巨大的起义。

原来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之后,各帝国便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为危险的时候。林觉民想要救国,但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的力量不足以实现他的抱负,也不足以让他的思想得到具现。

直到他在日本遇到了中国革命同盟会。那是中国清朝末年,孙文先生组建的一个革命政党,也是一个真正有力量的“庞然大物”。

同盟会以东京为本部,各省区都有分会。自1906年起,中国同盟会联合地方会党,先后多次暴动起义,冲击清廷的根基,仅仅在西南边境地区,同盟会就前后发动了六次武装起义,虽然这几次最后都失败了,但林觉明知道,这就如同大海之浪潮一般,一浪会比一浪高,一浪也会比一浪强。

用不了多久,革命掀起的浪潮,终究会把大清给摧毁的,而那时中国也将于狂浪中重生。

1911年4月27日,同盟会计划在广州发动“毕其功于一役”的“广州起义”,这也是同盟会领导的第十次反清起义。这次的起义无疑是压上了同盟会所有的赌注,因为经过前几次的起义失败,同盟会许多人已经动摇。

所以此时的同盟没有选择后退,而是选择发起最后的冲击。

当时同盟会的计划是,起义发动后,以广州新军为主干,另选革命党人500组成先锋先占领广州。战事稍定之后,会同其他起义军入湖南,出江西,最后会师南京,剑指北京,一举推翻清朝。

虽然这样的计划已经做了很多次了,也很完善了,但同盟会等人依旧没有很大的信心,但是他们只能选择相信,相信自己终将会胜利。他们不断地总结历次起义失败的教训,为此次的起义做好充足的准备。

但没想到,怕什么,就会来什么,这次起义还是出了问题。

1911年1月,同盟会在香港成立了统筹部,黄兴任部长。黄兴为了此次起义,陆续在广州各地设立了隐秘基地,作为储藏军械的地点。本来他的计划是在4月13日起义,发动10路人马进攻广州。

但就是在统筹部开会前一天,同盟会员温生才刺杀了署理广州将军孚琦,导致广州清军戒严,另外之前在国外购买的军械也并没有按期到达,因此,黄兴不得不推迟起义日期。

但这一改动,无疑使得原先的计划出现了偏差,许多人并不能及时地参加此次起义。

而此时,更加糟糕的消息传来。由于革命党人没有做好保密工作,内部出了叛徒,而起义事宜也走漏了风声,引起了清廷的注意。清军各重地的守卫都有所增加,而且巡视大街的军队越来越多,甚至有消息称,两广总督张鸣岐得知大批革命党人进入广州,已经调动了大量军队,采取了紧急措施。

但众人已经没有了退路,此次起义犹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

此时的林觉民,正在福州忙碌个不停,他为了此次的起义而秘密筹划很久,他先是和同盟会众人筹集了大量炸药送往香港,并且他按照计划和一众革命党人从福州的马尾登船,前往香港,等待调动。

之后林觉民在黄兴的指示下,策动和组织义士奔赴广州,准备开启黄花岗起义。

1911年4月,在起义前动员大会上,林觉民登台作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最后他神情坚毅地说道:“此举若败,死者必多,但定能感动同胞。”

……

当天下午5时30分,黄兴与林觉明带领“先锋”120余人,手臂缠着白巾作为标记,手执各种枪械,直扑督署,准备一举擒获广总督张鸣歧,揭开了起义序幕。

黄兴等人虽然很快冲进了督署,并且击毙了警署的卫队管带,但他们原先的目标两广总督张鸣岐却不见踪影。林觉民等人找不到张鸣歧,便一把火焚烧了督署衙门,然后准备冲杀出来,策应其他的队伍,但没想到此时众人的踪迹早已经暴露,被赶来水师提督李准的亲兵大队团团围住。

当时先锋队听说敌人内部是有革命同志的,于是有人便上前高呼:“不用打!不用打!”但话还未讲完,便被一枪击中,倒在了血泊中。随后双方开始交火,李准依靠人数优势命令水师大队多次齐射,而先锋队依靠地形展开反击,但敌众我寡下,先锋队多人相继中弹,就连黄兴右手的食指也被打断。

正是在这时,在双方激烈的巷战中,林觉民被流弹击中腰部,倒地竭力被俘。

黄兴见敌人势大,连忙将队伍分为三路,一路直奔督练公所,一路攻打小北门为起义军留作撤退路线,最后一路出南大门,接应新军防营。

但众人没想到,这是最后的诀别。

三路人马很快分开,督练公所的那一路与其余革命有志之士汇合,攻打龙王庙,众人左手执号筒,右手拿枪,不断地向前攻去,但最后战至半夜,也未能成功。

另一边,先锋队的这一路人马也因为众寡不敌,被迫突围,但也因此多人被俘。而往小北门的一路,也遭遇了清军,最后在两广总督张鸣岐放火烧街的情况下,这一路被冲散,多名有志之士当场牺牲。

而更加糟糕的是,这次起义,除了黄兴、林觉民率领的先锋队,其余各路均未行动。

起义打响后,有几路部队临阵撤离,还有一路部队未能及时领到枪械,起义爆发后干脆藏匿不出,此外作为主干的广州新军虽然响应起义,但他们的计划早就清军洞察,在起义之前,就被缴械了。

就这样,原本声势浩大的起义,到此时以失败告终。

后来孙中山曾认为黄花岗起义失败主要在于“武器不足”,否则是很可能成功的,但其实这次的起义远不止这点原因:

其一,当时革命者温生才刺杀清军将领孚琦,导致计划泄露,让清吏事先有所戒备;

其二起义军最大的依靠新军防营,没有联系妥当,导致起义之时,新军防营脱节,未能如约响应;

其三就是起义日期临时更改,导致了众多起义人员来不及赶到。

最后一点就是孙中山先生所说,起义军枪械方面太过薄弱,起义军人马除了数百枚炸弹外,就只有陈旧的兵器,甚至冲在最前面的先锋队成员,有较新式驳壳枪者不到十人,其余都是些老式步枪。

此外还由于有叛徒出卖,从而导致了起义计划泄露于清廷,当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此次起义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起义军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

起义失败后,清政府严令,街上只要有穿洋装、剪短发的人,就立即逮捕审讯。而像林觉民等被俘虏的革命党人也成了清军的重点突破对象,清军希望从他们身上得到更多“反叛分子”的信息与据点。

身为核心人员的林觉民很快引起清军的注意,据记载,当时两广总督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亲自审问林觉民,已经受到了严刑拷打的林觉民,虽然遍体鳞伤,但依旧态度从容。

审讯中途,见到李准等二人谈起中国革命大势,他索性坐在地上,侃侃而谈,从世界形势讲到革命道理,从清吏暴政讲到百姓疾苦,最后他说清朝不过是苟延残喘,日薄西山,不用多久,便会倒在革命的浪潮之下。

当时李准觉得林觉民气度不凡,可以纳为己用。便下令去掉他的镣铐,搬来椅子,让林觉民坐下讲,没有开口打断一句,讲到最后,李准才说出自己招揽之意,并且向林觉民承诺,只要他签下认罪书,便可以保他周全,但林觉民断然拒绝。

林觉民拒绝了他之后,依旧说着,但他后面向李准要了纸笔,写出他心中所想,很快他写满一大张纸,在书写第二张时,突然林觉民情绪激烈,想要呕吐,李准见状,起身捧着痰盂(tányú)到他面前,林觉民见状不由得多看了他一眼,他起身道谢后,再次挥笔疾书……

李准看完他写的东西之后,长叹了一口气,然后他交付于身后的幕僚传阅,众人叹道:“惜哉!真奇男子也!”

但此时张鸣岐板起脸孔:“这等人才岂能留给革命党,我看还是尽早处死吧!”说完之后,他提笔判处林觉民死刑。

就这样,年仅24岁的林觉民,在广州天字码头英勇就义,被害之日,他却面不改色,大笑道:“吾今日登仙矣。”

……

(3)后来,后来

在林觉明被处死之后,尸体暴露于野,无人敢去收殓(liàn),这时候有个叫潘达微的有志之士站了出来。

潘达微的父亲曾经是朝廷的一品武官,潘达微在广州也算大户之家,他知道革命人士林觉民起义事变后,无人收尸,便通过父亲的关系,周旋于朝廷要员之间,借用当地的善堂,冒死领回了被处决的林觉民等人的遗体,然后他靠着自己记者的身份,收殓了多具暴露于街市的革命者遗体,包括林觉民,潘达微,一共收殓了72具烈士遗体。

尸体是收殓好了,但必须要尽快下葬,这样亡魂才有归处。潘达微干脆抵押了自己的房子,直接买下了东郊白云山下的一块叫红花岗的荒地。

潘达微把72位革命志士合葬于此后,他微觉得红花岗这个名字太过娇弱不堪,不适合于命名为革命烈士的安葬地,于是他就将其改名为黄花岗。

黄花能够代表烈士们不屈的革命精神,因此这里被葬下的烈士们,逐渐也被人们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也被人们称为黄花岗起义。

……

林觉民的遗体得到安葬,而林觉民遇害的这个消息也传到了岳父陈元凯的耳中。他托人连夜赶到福州报信,让女儿带着林觉明的家人赶紧搬出原先的房子,以免清廷清算。

而得到消息的陈意映,此时正好怀着八个月身孕,她得知丈夫被害之后,顿时悲痛欲绝,当场昏倒,但后来她醒过来之后,强忍住泣血之痛,以最快的速度把房子卖出,带着公婆一家人,连夜搬到了光禄坊的早题巷。

当天夜里,陈意映彻夜难眠,泪流不断,但就在此时,有人在林家的门缝里塞入了两封信,一封是林觉民起义前写给妻子的绝笔,还有一封写给叔父的信件。

信件《禀父书》中写道:

“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陈意映看完,悲从中来,而当她抬眼看了《与妻书》的开头,便直接崩溃,泪如雨落。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书竟,而欲搁笔……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

一个月后,陈意映早产,两年后,伤悲而终,年仅22岁。而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林觉民牺牲后,清政府于七个月后被推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