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祥县纸坊镇后申庄,未成年的死者不能举行葬礼,未入祖籍者不能葬入祖坟这两个村规实行了上千年的地方。
在1998年,一个没有入户的16岁少女因车祸去世,但在出殡的时候,全村男女老少为她送葬,几个哥哥更是为她披麻戴孝,葬入祖坟。
这个少女名叫申春玲,是一个苦命的女孩,她的一生都在为了家人而努力,却始终无法摆脱生活的困境和压力,生命之花还未绽放,就已凋谢。
一苦
申春玲出生于中国山东菏泽龙堌集一贫苦农民家庭,本就重男轻女的家庭在弟弟出生后,对小春玲的关爱更是少的可怜,
对于很多人来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心灵被痛苦和仇恨占据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但小春玲没有,她是个懂事的孩子。
懂事到让人心疼,她没有怨恨,小小的她体谅父母的难处,尽力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努力讨父母开心。
同龄的孩子基本都在上幼儿园,小春玲在家里打扫卫生,别的孩子在父母怀里肆意撒娇打闹,小春玲在父母面前不敢惹怒父母分毫。
她在本该懵懂无知的年纪,过早品味到生活的苦,父亲因为愧疚,给她买一双粉色的布鞋作为弥补,就能让她开心好一段时间。
本来小春玲生活虽然不富裕,而且家人重男轻女,但好在双亲健在,务农为生到勉强能填饱肚子,乖巧听话也很少招来父母打骂。
生活平淡辛苦但也还过得下去,但麻绳偏挑细处段,厄运专找苦命人,在小春玲8岁那年的一个雨夜,
小春玲的父亲一睡不起,那晚小春玲一家三人的哭声盖过了窗外那倾盆的大雨声,其中悲苦难言。
父亲这一家中顶梁柱一死,性格软弱无能的母亲一人根本无法养活自己和两个孩子,没办法,只好托人说媒另嫁。
但在找到合适的人之前,一切都要靠自己了,在给父亲下葬后,全家微薄的积蓄彻底用光了,母亲因为要干原来父亲干的活,弟弟还小,什么也不懂。
所以母亲原来做家务,做饭之类的活就只能由小春玲来做,于是小春玲每天像一个小大人一样,做着各种家务。
时不时还要帮母亲上地里干农活,一年到头,一家三口饥一顿饱一顿的度过,
暖春
父亲死后数年后,经人说媒,母亲带着儿女,和嘉祥县纸坊镇后申庄的木匠申树平重组了家庭,小春玲和弟弟也随继父姓申。
申树平早年结过婚,妻子给他生了四个儿子后因意外去世,本来上有七十多岁的双亲要赡养,下有四个儿子要照顾的申树平无意再娶。
但现在大儿子已经考上大学在读,剩下三个儿子也都考上高中,不需要自己时刻照看,单身多年颇感空虚的申树平在被朋友调笑后动了再娶的心思。
恰好媒人介绍的小春玲的母亲颇合眼缘,和儿子们沟通后,儿子们也都支持他再娶,于是他将小春玲的母亲娶进门。
另一边在随母亲来继父家之前,小春玲很害怕继父会讨厌自己,她心里不停的想:继父和哥哥们会不会讨厌自己和弟弟,会不会挨打?
但当她随母亲来到继父家后,继父总是笑眯眯的神情,和宽容大度的好脾气让小春玲放下担忧。
在继父家,小春玲帮妈妈做家务,帮继父打下手,帮哥哥们拿东西等,人勤快,嘴还甜的小春玲得到继父和哥哥们的一致喜爱。
哥哥们都很喜欢这个乖巧可爱的妹妹,时不时给小春玲买零食吃或陪小春玲玩,而继父更是在人前自豪的说自己有一个好女儿。
继父在得知小春玲没上过学后,亲自送小春玲去上学,他说:小春玲是个好孩子,很聪明,不上学可惜了。
小春玲没有辜负继父的期望,在学校,小春玲认真学习,课堂上,她不像许多小孩子一样静不下来,在凳子上扭来扭去,东张西望,
而是一动不动的坐着认真听讲,如果有不会的,小春玲也主动向老师请教,学习态度深的老师们的肯定和赞扬。
很快,小春玲就成了班上的好学生,老师的心头宝,老师经常在班上表扬小春玲,号召同学们向小春玲学习。
但这让几个不爱学习,经常挨老师批评的学生很不满,就在小春玲面前说她是一个没爹的孩子,欺负小春玲。
小春玲伤心坏了,眼泪止不住的往外流,待小春玲红肿着眼睛回到家里后,家里人见状忙问小春玲怎么了。
是不是谁欺负她了?在大家的印象中,小春玲是一个坚强的孩子,摔到流血了,也没有流泪哭泣。
在家人的安慰下,小春玲说出在学校发生的事,继父一听气坏了,当即要找那几个学生家长算账去,被家人拦下。
第二天,继父找到学校小春玲的老师,给老师说了这件事,老师听后也很生气,把那几个欺负小春玲的学生喊到办公室里教育了半天。
之后这几个学生不敢再明着欺负小春玲了,但他们暗地里仍说小春玲的坏话,直到小春玲在考试中获得全班第一,他们几个就再也不敢惹小春玲了。
毕竟在学校,特别是小学,成绩好的孩子总是受到老师的喜爱,同学的羡慕尊敬,而且毕竟是小孩子,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
哪怕是不爱学习的“坏学生”,内心其实也很羡慕尊敬学习好的学生的,之后小春玲在学校交了许多朋友。
在学校的日子是小春玲一生中最快乐的时间,没有干不完的活,没有大人的呵斥,有小伙伴陪伴,老师的夸奖,小春玲感觉好像活在美梦里。
而继父作为一个木匠,手艺好,干活勤快,脾气又好,所以附近的人都喜欢找继父做家具门框之类的,虽然挣得不多,但裹住一家人的花销外还勉强有所结余。
因此,每当小春玲考第一的时候,继父都会上街买一大块猪肉改善伙食,小春玲吃着美味的肉开心极了。
寒冬
但命运给小春玲开了一个可恶的玩笑,就在小春玲好不容易过上好日子后,继父在一次外出工作时,
一不小心,从高处上摔了下来,摔断了脊柱,虽然经过抢救,保住了性命,但瘫痪在床,再也站不起来了。
这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继父是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现在继父瘫痪在床,一家人的吃喝没了着落。
一时间,母亲在家里哀声叹气,爷爷一根一根的抽着烟,奶奶更是哭的昏了过去,绝望的情绪笼罩了房间。
母亲准备离开这个家的消息更是令小春玲震惊不已,她质问母亲:“你怎么说的出这样的话?父亲刚一瘫痪,你就要离开。”
母亲红肿着眼睛,说道:“不走怎么办?我怎么养这十几口人啊?”
“我可以帮你啊?我们一起努力,一定可以的。”小春玲说的情真意切。
但母亲心意已定,见小春玲不肯走,就带着小春玲的弟弟离开了,母亲离开时,小春玲呆呆的坐着,她想不通。
怎么好日子没过几天就变成这样了呢?母亲为什么要走啊?我们不是一家人吗?有困难一起努力度过呀?为什么要走呢?
想不通的小春玲进屋,看见继父眼中流出泪水,无声的哭泣。
小春玲见此,上前握住继父的手说,“爹,我娘没良心走了,您还有我,从今天起,我就是您的亲女儿,我来照顾您。”
继父听见小春玲的话,感动的哭个不停,之后,在外面读书的几个哥哥也赶回家,在继父床前,二哥鼓起勇气对继父说:“我不上学了,我出去打工养家。”
继父生气的说:“你就快高考了,不许放弃,一定要继续上。”
这时三哥说:“我退学养家吧,我成绩不算好,基本考不上好大学。”三哥说完,四哥也开口说“我也不...”。
四哥还没说完,继父就愤怒的让他住口,说“你们谁都不许辍学。”
小春玲在一旁看着,心中下了一个决定,苦涩的笑着,走上前对继父说:“我不上学了,由我来养家吧。”继父听完愣了半天。
此时他的内心很煎熬,没办法,以现在的情况,几个孩子至少要有一个辍学养家,几个亲生儿子他实在舍不得让他们放弃学业。
但他也舍不得小春玲放弃,在他心里,小春玲早就和亲生女儿没两样了,而且他知道,小春玲受了太多苦,现在让小春玲做出这么大的牺牲。
他也很舍不得,可现在自己瘫痪在床,父母年纪又太大了,家里没了经济来源,不多的积蓄也已经在医院花光,没人养家的话,全家人吃饭都是问题。
纠结半天,内心终究是私心占了上风,他愧疚的说道:“春玲,委屈你了,都是我没用。让你...”
哥哥们很不好意思,都握着小春玲的手,发誓说无论是谁考上大学,毕业后都要加倍报答春玲。
这之后,小春玲稚嫩的身躯撑起了整个家,农忙时,她白天顶着烈日上地干活,麦地里,小春玲独自一人一连割了几天的麦子,
终于,这连成年人都受不了的劳累让力不从心的小春玲崩溃了,她躺在麦地里大哭,闻声赶来的村民们帮这个可怜的孩子割完剩下的麦子。她瘫跪在地上,含泪向乡亲们一一致谢。
晚上帮老人收拾家务,给全家做饭。农闲时,她种菜,喂猪,养鸡,做饭,为瘫痪的继父翻身,按摩等,一天到晚忙个不停,这真的很苦,
人们都劝她,让她走吧,这里没有她的血亲了,她不必这么累的,她在这里过得太苦了。其实可小春玲一直坚持不走。
一次,继父旧病复发,疼的痛不欲生,才60多斤的小春玲用板车拉着100多斤的继父去80多公里外的医院看病。
一路上,坑坑洼洼的路很不好走,小春玲没走多远,就累的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继父看了,心疼的对小春玲说:“春玲,咱回家吧,我不医了。”
春玲没有放弃,就这样用板车拉着继父到了医院。一来一回,小春玲累脱了相,继父流着泪说“孩子,你走吧,我不想再拖累你了。”
小春玲没有因为苦就离开这个家,但对于小春玲来说,身体的劳累可以克服,但金钱上的困难就真的没办法了,几个哥哥上大学和高中每年都要好几千块。
自己在家种田和养猪的钱在刨除一家人的生活开支外,根本不够,没办法的春玲听说献血可以换营养费,
她就跑过去试试,最后总共献了几百cc血,换了小一千块钱,回家后家里人都对这些钱感到惊讶,二哥想到了什么。
一把掀开小春玲的袖子,看着小春玲胳膊上的针孔,所有人的眼圈都红了,爷爷一拍桌子,将自己留着钉棺材的三颗树卖了,
继父又卖了一块宅基地,筹够了学费,哥哥们都去上学了,小春玲继续干活赚钱。期间,母亲来信说自己又嫁了个做生意的老板,让小春玲过去也找个有钱人家嫁了。
春玲读完信,百感交集,她渴望母爱,但她不能走,她不允许自己一走了之,
第二年,小春玲卖血回家的路上,一辆飞驰的货车夺走了她的生命。
得知小春玲死讯,哥哥们连夜赶回去,在全村人一致同意下,决定打破祖训,将小春玲葬入祖坟,三个哥哥为她披麻戴孝。
在小春玲葬礼那天,天空下起了细雨,好像在为小春玲的死哭泣。
结语
有人说或许老天都不忍她继续在这人世间受苦,早早带她离开了这个世界,也有人说造化弄人,再过几年她就能过上好日子了,却在苦难结束前失去了生命。
她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她的身上体现出了人类最珍贵的那些品质,也正是因为有了她这样的人,人类文明才得以长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