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华《程允亨的十九世纪:一个徽州乡民的生活世界及其变迁》发布

基本信息

作者: 刘永华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24-12

页数: 544

定价: 9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名山叢書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发生于19世纪徽州普通乡民的生活世界的故事。 作者在细致解读主人公及其家人留下的长达四十年的日常行事纪录的基础上,以其生命历程为经,生活世界为纬,全面再现了这个世界的不同面向——从农田耕作到商品贩卖,从饮食、穿着到关系、人情,从时空感知到读写实践,从仪式展演到政治体验——及其变动趋势。

作者力图有机结合整体史分析、微观史诠释及民族志方法,近距离观察国际贸易、王朝制度、区域社会及个人决策等不同因素在塑造乡民生活世界中扮演的角色,深入探讨大变革时代一个普通民众的历史际遇及19世纪中国乡村的变与不变。

作者简介

刘永华,厦门大学学士、硕士,麦吉尔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长期致力于明清社会文化史、明清社会经济史与民间历史文献研究,出版专著《礼仪下乡:明代以降闽西四保的礼仪变革与社会转型》《帝国缩影:明清时期的里社坛与乡厉坛》及评论集《时间与主义》等。

目录

表格、插图与地图清单 1

度量衡和货币单位 5

第一章 导论

19世纪的乡民生计与乡村经济 2

19世纪的乡村社会与文化 11

个体层次的整体史 17

基本史料25

第二章 沱川及其周边 35

山乡生态 35

工商传统 39

村落、姓氏与寺庙 46

第三章 父辈 53

发开一家 53

太平天国前的生计 56

第四章 “长毛”来了 74

出生 74

少年时代 77

“长毛”来了 82

第五章 劳动安排与阶级关系 94

农田耕作 94

茶树种植与茶叶生产 100

山货采集与贩卖 104

阶级关系 107

第六章 生计模式的调整 120

成亲 120

生计模式的变动 132

茶叶生产 138

土地开发 142

第七章 生活水平、商业化与交易形态 150

生活水平估计 150

农家经济的商业化 165

交易形态 168

第八章 饮食、穿着及其他 178

饮食 178

穿着 199

家具、燃料及其他206

第九章 行动空间 213

生活空间研究 213

粮食种植、茶叶生产与亲戚往来 218

集市贸易与食盐贩卖 221

生计模式与行动空间的变动 226

第十章 家与家人 235

家人 235

盖房 245

分家 253

第十一章 宗族与村落 256

宗族组织与宗亲关系 256

村落与仪式 268

“小姓”277

第十二章 关系与人情 282

人际关系的类型 282

强关系、弱关系 289

人际关系的新动向 306

第十三章 时空感知 316

年节行事 316

聚落空间 333

居住空间 339

第十四章 进香、治疗与娱乐 347

齐云进香 347

疾病与治疗 353

闲暇与娱乐 361

第十五章 读与写 366

读写能力 366

文书 374

书籍 386

第十六章 乡民与王朝国家 393

都图组织与钱粮缴纳 394

乡约组织 406

约族与纠纷调处 420

社坛、厉坛与神庙 429

第十七章 危机 437

国事与家事 437

危机的应对 444

去世 447

第十八章 身后事 456

附录一 程氏排日账基本情况及相关说明 463

附录二 沱川主要村落、姓氏情况表 466

附录三 婺北及周边地区的粮价数据 468

附录四 程家历年猪肉购买情况表 471

附录五 程氏排日账所见银钱比价表 473

附录六 程家耕地与粮食产量的估算 475

附录七 程氏排日账的地名记录 490

附录八 婺源县乡里都图统属表 494

参考文献 496

索引 520

后记 528

相关讲座纪要刘永华:程允亨的十九世纪:一个徽州乡民亲历的时代变动

2023年4月14日上午,“华大古史论坛(第七十期)·学术讲座之六十三”在华中师范大学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二楼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程允亨的十九世纪:一个徽州乡民亲历的时代变动”,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刘永华教授主讲,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冯玉荣教授主持,武汉大学郑静老师,我院古丽巍、郭涛、王龙飞、初庆东、洪国强、谢祺、王含梅、王志华、徐佳星、杨瑞老师出席讲座。

讲座伊始,刘老师首先就本次研究主题所依据的基本史料“排日账”加以说明,指出排日账是介于日记与账簿之间的一种特殊文类,记载内容包括天气、日常行事与当日收支等。这批排日账是刘老师2006年于徽州搜集到的一批晚清史料,具有两项典型特征。第一,时间跨度为1838-1901(部分材料下延到1903),涵盖了近代史上较为重要的时段。第二,排日账的记录者为普通民众,能够直接体现一般民众的生活。同时,这13册排日账集中出自一家三代之手,即程允亨和其父程发开,其子程同仓。基于上述特点,这些排日账可以帮助研究者观察十九世纪徽州乡民程允亨一家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不同面向的变化。刘老师随后以程家光绪二十六年(1900)十月发生的“生计危机”为切入点,探究哪些因素促成了此次生计危机,由此引发对排日账所展示的程家生计模式,生活水平,社会关系等一系列思考。

首先是对程家生计模式的考察,即程家在不同时期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谋生。刘老师提到,学者卜凯(John L. Buck)曾将程家所在的徽州划分为水稻—茶区,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徽州民众的生计模式。程家的生计模式便包括有农田耕作、茶叶生产以及食盐等商品的贩卖。刘老师对排日账中所记程家生计模式加以分类与统计,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发现程家生计模式并非一成不变,相反,程家生计模式随历史环境变化而变动。茶叶生产作为程家另一重要生计来源,统计显示,早在1838年及以前,程家已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茶叶贸易,这暗示鸦片战争对当地茶叶市场的影响是持续性而非断裂性的。鸦片战争后,茶叶贸易进一步扩大,促使程家茶叶生产由进山收购转变为自主种植,反映了世界市场对中国茶市的影响。而在程家生计结构中占有重要比重的食盐贩卖,则体现了国家政策对民众生活的影响。刘老师将程家的食盐贩卖与国家食盐专卖政策相联系,认为正是因为食盐专卖政策下的婺源未设立食盐专卖机构,促使程家前往临近的休宁买盐,运回婺源贩卖,并成为程家重要收入渠道。同时,刘老师以太平天国运动为分界点,将程家的生计模式置于长时段考察,发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后,程家的食盐贩卖活动明显减少,程家的生计模式也由“农耕+茶叶+贩卖”转变为“农耕+茶叶”。程家生计模式的转变,既因为程氏兄弟成家促进了家庭规模的扩大,也跟茶叶收入的提高有关,程家转而更专注开荒与种茶。

生计模式的变化如何影响到程家的生活水平呢?刘老师首先将程家最核心的收入与最重要的支出部分进行比较,即茶叶收入与大米支出的比较,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发现在大数时间内,程家的茶叶收入都能满足大米支出,还稍有盈余。其次,刘老师又以经济史学界使用的最低消费篮子估算法(Minimum Consumption Basket),通过比较维持温饱所需要的费用和年收入之间的关系,来判断程家生活水平的高低。发现以道光十八年(1838)为起点,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受兵燹影响,程家生活水平下降,战争结束后逐渐恢复到之前水准,分家后生活水平略有下降,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即前述生计危机年份,米价的飙升使程家此时生活水平恶化到只能维持基本温饱。

生计模式变动与生活水平变化对程家的社会关系带来了影响,刘老师分别从阶级关系、人际关系及其他方面等考察了程家社会关系的变动情况

首先,从阶级关系看,排日账所反映的信息以租佃关系与雇佣关系为主。租佃关系方面,刘老师通过对程家历年租种土地情况的梳理,观察到1872年之后,程家租种的土地有所减少,意味着土地生产规模的收缩,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因为荒地的开发,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使程家原有土地能够满足粮食需求。另一方面,茶叶收入的提升使程家停止租佃土地,从而减少了被地主剥削的可能。雇佣关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程家雇佣本地妇女与外地人采摘茶叶。刘老师提出,可以从两个维度对雇佣关系进行考察,一是程家与本地妇女及外地务工男性之间的关系,二是外来务工人员本身所具有的“异乡人”身份特征,对程家日常生活与人际关系的影响,这使得阶级关系中又加入了地域群体的因素。

其次,从人际关系看,刘老师将与程家打交道的数百人按宗亲、姻亲、朋友、邻里、族人等关系分类,计算出互动频次,从而形成对不同类型互动情况的鸟瞰式认识。程氏兄弟相继成亲,反映出婚姻关系的缔结促进了亲属关系的再生产。同时,邻里互动在人际往来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因程家盖新房子等活动需求导致与工匠等往来密切,此处的邻里为工匠。程家的人际往来中还包括一位名叫万喜的医生,程家与万喜之间的往来受其经济水平的限制,在程家经济水平下降之后,万喜便消失在排日账之中了。

在其他方面,刘老师注意到妇女在借贷市场中扮演的角色,从程家的借贷来源看,妇女占四分之一,表明妇女有一定财产并能够自主支配。同时,程家行动空间收缩明显,从程家的生计模式转变可以看出,后期程家不再进行食盐等物品的贩卖,这使得程家人的活动区域缩小,与陌生人接触频次减少。而家人生活空间的分裂,则体现在后期程家对苦竹山的开发。因开荒缘故,程家兄弟常常住在山中看守玉米,在此情境下,程允亨便拥有了独立的个人空间,并会与附近山民进行互动,此种动向也值得继续探究。

讲座的第三部分刘老师试图通过上述考察进一步探究普通民众、家庭与国家的关系。国家维度具有三个不同的面向:一是作为资源汲取的主体,二是作为秩序维系的主体,三是作为文化象征体系。尤以前两个面向为主。普通民众与国家打交道,媒介是图甲组织和乡约,主要表现在钱粮缴纳与纠纷调解。从钱粮缴纳看,程家在光绪七年(1881)之前,在婺源县城自封投柜,光绪十年之后,开始在沱川本地图甲缴纳。程家纳粮地点与方式的转变,与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图甲权力扩张,特别是禁止自封投柜的改变一致,民众不得不与图甲打交道。从赋役负担看,程家的赋税支出所占比重较小,并不构成压力,这表明对于田产有限的民众来说,赋役负担基本可以忽略。在纠纷调解方面,刘老师梳理排日账发现,以太平天国运动为分水岭,前后纠纷数量变化明显。太平天国运动之前,基本上未看到纠纷记录。从同治十一年(1872)开始,纠纷增加明显,这些纠纷半是因为一些产业的问题,如祖坟、茶坦等,社会关系相对紧张的样态由此可见。在乡约进行纠纷调解时,代表宗族势力的“四大房”也会参与其中,乡约与宗族之间有一定结合,出现了“约族”的表述。总体看,程家排日账记载的所有纠纷,都能够在乡约这一层级完成,未曾上告衙门,乡约在纠纷调处中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刘老师总结,从生计模式的转变看,十八世纪末以来的国际茶市变动对程家的茶叶生产产生重要影响,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山地的开荒也促使程家调整生计结构。从生活水平看,程家的生活水平在太平天国运动前后存在动态的演变。在社会关系方面,阶级关系变动明显,亲属关系得到更新,人际交往圈子扩大,但活动空间有所收缩。基层行政方面,图甲职能扩大,赋税增加但不构成负担,纠纷增加提高了约族的介入程度等等。程家的个案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东南地区商业化程度较高的乡村生活中一个小农家庭的情况。背后既体现出程家对国家的体验,也是程家对十九世纪的政治、经济、社会变动的体验。

刘老师讲座完毕后,引发了在场师生的热烈反响,位师生就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冯玉荣老师认为,刘老师分享了一个相当精彩的个案研究,是微观史研究的典范,将碎片化的材料进行勾连,拼成完整的故事,并采用本土化的解释展现给大家,非常难能可贵。古丽巍老师则认为在帝国化与全球史叙事下,以小人物为研究对象的微观史研究本身就极具价值。谢祺老师结合自身盐政研究的经验,就刘老师前述食盐问题发表意见,认为程允亨一家作为底层小盐商的经历,很好地补充既往盐业史研究中关注大盐商的不足。王龙飞老师则称赞本次讲座“浪漫而动人”,百年前徽州程家人的故事,在今天经由一位福建学者娓娓道来,本身就是一件浪漫的事情。同时将政治学研究中提出的“韧性小农”与程家相对比,程家在近百年历史中的浮沉,积极转变生计模式,面对战火与生计危机都能做出及时反应,既往脆弱的小农经济理论也值得再次考量。初庆东老师则就国家与民众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在场同学也就排日账所反映明清识字率及普通人教育程度等问题向刘老师请教。

撰稿人 | 尹瑞康

审稿人 | 冯玉荣

以上内容转载自公众号“历史人类学”与“华大古史”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三期)报名(点击下方海报链接)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三期(线上)以“口述史的维视角与跨界融合”为主题,邀请国内口述史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开设为期10天的系列课程。本期研修班涵盖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学艺术、经济学个学科,旨在展现口述史研究的元视角和跨学科魅力。课程内容丰富样,既有口述史的理论探讨与方法论辨析,又有口述史在博物馆展览、非虚构写作、纪录片创作、社区研究等实践领域的创新应用。无论您是口述史的初学者,还是业已从事相关工作的实践者,都欢迎参加本期研修班,共同探寻口述史研究的无限可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