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土葬为什么会被火葬取代?压倒土葬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实是科学

“先人竖着葬,后人一定旺。”

不知从何时开始,这句顺口溜已经逐渐在网络爆红,无数网友也借用此话,来对丧葬或者一些奇特的场景进行描述。

但大家有所不知道的是,这句话其实是一句俗语,是对古代一种土葬方式的描述,用专业名词来转述,这“竖着葬”也叫作“法葬”。

法葬从迷信角度上来说,只要埋葬地风水较强的话,那它就是一种福佑后人的丧葬方式,可需要注意的是,法葬仅限于土葬使用,而目前土葬几乎已经被火葬所取代,所以,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够“享受”这种丧葬方式了。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火葬很可能也要被取缔了,至于其中缘由,且让我们从丧葬本身说起。

丧葬:文明的进步

事实上,在远古时代,丧葬仪式是根本不存在的,对于古人而言,假如有族人死亡,那大多只会有两种选择,一种就是合伙将逝者扔掉,以防尸体腐烂引发瘟疫,或者引来一些食腐动物。

比如在有着儒家经典之称的《孟子》中,就有着这样一段记载:

“上世有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

这段话的大意就是说,在上古时代也曾有不安葬亲族的古人,他们遇到亲族去世时,便会将其扔在沟壑之中,待时间一久,尸体就会被狐狸等野兽啃食,也会被各种昆虫吞噬。

此话虽说出自孟子与一位墨家学者的辩论,但二人的论点也正是关于丧葬礼仪,因此,从这一点来看,所叙述的内容还是极具真实性的。

同时,除去将尸体扔掉之外,地球上有的部族还会选择将逝者尸体进行分食,而且,分食的部位也很有考究,简单来说,就是族中长者才能享有肉质丰盛的部位,而地位卑贱的,则大多只能分到肉少骨多的部位。

这听起来,可能会让人感觉出几分礼数的味道,但这种方式根本就没有礼制可言,相反,它还会引发一些灾难性的连锁反应。

比如曾让人谈之色变的朊病毒,就正是通过这种同类相食的习俗进行传播,由此而灭亡的部落,可谓是不计其数。

直到旧石器时代的到来,古人类逐渐开智,拥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能力,以及更丰富的感情,这才使得大家意识到,野蛮地处理逝者遗体是极为不妥的。

另外,在那个时期里,人类文明还迎来了宗教和信仰,无数古人类开始相信灵魂的存在,而为了祈求逝者复生,保存肉身就成了首要任务。

因此,一些人就率先想到,将尸体埋藏到地下,以此躲过野兽的啃食,之后,再不断地进行祭祀和祭奠,这就能达成安抚逝者灵魂的作用,若是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一些极具神话色彩的仪式,那很可能就能让死者苏生。

尽管,这些想法在今天听来,多多少少有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味道,但不得不说,能够衍生出这些丧葬礼仪,其本质就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土葬仪式也逐渐有了开枝散叶的趋势,不仅出现了埋葬地的风水考察,还多出了一些如“法葬”一般的具体埋葬模式。

在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土葬也逐渐从一种单一的仪式,变成了拥有完整体系的文化,无论是位高权重的皇家世家,还是芸芸众生的平民百姓,大家都深受这种文化的影响,并乐在其中。

简单来说,就是稍有条件的人家,就会为自己修建陵墓,比如皇家修建的皇陵,又或是权贵世家修建的家族陵墓,这些都属于上层的丧葬模式。而平民百姓则往往是寻求一副棺材,要是条件允许的话,则会再需求一个材质更好的棺材,以至于古人往往都把最后的财产,称之为“棺材本”,这其实就是受丧葬文化影响的最好例子。

然而,科学观念的出现,却给以土葬为代表的传统丧葬文化来了一记重拳。

科学:压死土葬的最后一根稻草

科学知识的普及,让人们意识到,灵魂信仰的局限性,尤其是死者复生的不可能性,这导致迷信权威的大幅度下降。

同时,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世界人口也在不断扩张,对土地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无论是工业用地,还是居住用地,又或是用于农业生产的农业用地,都出现了很大的缺口。

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大量占用土地且又极具迷信色彩的土葬,逐渐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在历经一番讨论和考量后,最终在1956年时,我国决定在部分地区推行火葬制度。

相较于土葬,火葬能够节省大量的土地,还能有效减少细菌滋生,而且,火葬后形成的骨灰,还非常容易保存和转移,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但火葬推行的本质,其实就是一场与千年传统进行对抗的过程,所以,推行的阻力还是非常大的,1985年进行试行后,到了1985年才终于在《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中,对火葬进行了法律层面的推行,即在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强制推行火葬。

不过,1985年的法制推行,鉴于地区的局限性,其实也只能算是试行,直到1997年,我国发布了《殡葬管理条例》,这才宣告火葬的正式施行,也正是从那时开始,火葬才终于成为了中国人的主要丧葬模式。

但就是这个推广极为不易的火葬,却也面临着被取缔的境地。

火葬的取缔:形式多样

正如前文所言,人类的文明是在不断发展,人口基数也是在不断扩大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人口不断革新的过程,意味着死亡总数也在不断提高。

按照先前所说,人类之所以摈弃土葬,为的就是节约土地,以及减少尸体腐烂带来的污染,但伴随着人口数量的变迁,这些问题也同样出现在了火葬上。

众所周知,就算是进行火葬,其骨灰盒也是需要入土为安的,也是需要立起一座坟头留存公墓的。

尽管,这种模式相较于传统土葬来说,确实节省了不少土地,也方便了丧葬的管理,但下葬人数的增多,也使得不断扩张的公墓,变成了土地浪费的罪魁祸首。

除此之外,火葬所产生的排放量,其负面影响也不见得弱于尸体腐烂的污染,所以,在数量的堆叠下,火葬的矛盾也渐渐暴露了出来,要求取缔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而按照现有的记录,目前最为主流的取缔方式只要是两种,即树葬和冰葬。

树葬,顾名思义,就是葬在树中,这是一种起源于古代的丧葬方式,也就是将尸首直接埋葬在树下或者树中,这在各类古装小说和古装剧作中都有出现。

但现代的树葬则需要稍作改动,那就是把“尸首”变成了“骨灰”,通俗说来,就是把骨灰直接撒到树下,或者放入树中,用这种形式替代立碑。

如此一来,丧葬对土地的使用就会并入绿化用地中,比如城市周边的绿化带,就很可能成为树葬的具体用地。

当然,这也存在一定弊端,那就是精神上的排斥,想象一下,你和朋友一同出游时,他突然指着一棵路边的大树,说这是他奶奶的坟,你会是什么心情?

而除去树葬之外,冰葬也是呼声较高的新葬法,按照现有典籍的记载,这是生活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想出的丧葬模式,只是在现代科学的帮助下,进行了超强的改造。

简单来说,就是把遗体放入低温下急冻脱水后,再将其放入零下196℃的液体氮中浸泡,然后利用超声波震荡,这样一来,遗体就会被震为粉末。

最后再通过金属过滤器,把冷冻后留下的金属和其他杂质滤走,剩下的就是去世之人的骨灰。

这种模式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减少了丧葬的排放量,从而达到了保护环境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该方法现在已经在武汉进行试行。

但冰葬高昂的费用,以及比火葬还要毁尸的流程,让冰葬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即老一辈不屑于使用,而年轻一辈又不敢给长辈使用的地步。

同时,这种丧葬方式的费用还非常高,比普通火葬要高出数十倍,这意味着,条件不允许的人,想要环保那都是不可能的。

因此,火葬的取缔现在仍处于讨论中,具体的全国推广还有待商榷,这也正如当年火葬取缔土葬一样,需要大量的时间去考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