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祖大寿投降清朝后,为何没有吴三桂,洪承畴活跃,而是销声匿迹了

前言

明末,是一个动荡多变的时代。明廷腐朽,民变遍地,北方草原上的满洲八旗日渐强盛。在这乱世中,不少明朝遗老遗少纷纷归顺新兴的满清政权,其中吴三桂和洪承畴都获得满清重用。

而另一明末名将祖大寿,却在投降满清后徒有虚名,终其一生也未得到重用。这究竟是因为何故?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个故事。

一,明朝乱象

明朝自成祖永乐年间达到鼎盛后,国力便日渐衰弱。到了崇祯年间,明朝已经陷入极度的混乱之中。此时明廷腐败无能,东南沿海受海盗威胁,北方蒙古部落猖獗。

明廷派出驻守北京的袁崇焕大军应付蒙古问题,却无暇顾及汉人起义军。

这时,一个叫李自成的汉人起义军兴起于陕西一带。李自成本是个窝窝囊囊的小农民,幼时家境贫苦,后来聚集了一批穷苦百姓,渐渐壮大力量,向明廷官军发起进攻。李自成军队猛烈如疯狗,明廷大军屡战屡败,无法招架。

在野蛮的李自成军面前,明廷显得软弱无力。崇祯帝灭亡前,满心绝望地说“尔曹身与吾同,其心远矣”。不久后,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煤山上吊自尽,明朝宣告灭亡。

二,清军崛起

就在明朝濒临灭亡之时,蒙古高原上的建州女真族崛起。他们的首领努尔哈赤凭借娴熟的骑射之术,联合各部落,渐渐强大。1616年,努尔哈赤创建后金政权。1626年,努尔哈赤的八岁儿子皇太极继位,两年后改国号为“大清”。

皇太极统治时期,正值明末战乱频仍之时,他采取联蒙制汉的策略,击溃明朝防线,顺利占领燕京。1644年,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前夕,清军趁机攻入,一路高歌猛进,占领北京。

明朝灭亡后,清军击败李自成,正式控制中原。一个来自草原的满洲民族政权,就此取代了汉族政权成为中原的新主人。

三,各方势力态度

明朝的残余势力面对清军攻势,态度不一。有的选择与清军决一死战,有的则选择拥戴南明政权继续抵抗。而也有一些明军将领选择暂时归顺,其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就是吴三桂和洪承畴。

吴三桂本是明朝驻守云南的大将,他看准时势,率领部队归降清军,为清军南征立下赫赫战功。洪承畴也是明朝名将,他虽曾被清军俘虏,后被皇太极礼遇感化,最终决定投降,成为清朝大臣。

两个明末名将的归顺,令清廷大喜,对他们十分信任。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洪承畴也官居要职。两人为清朝稳定统治作出重大贡献。

而另一位明末名将祖大寿,也曾一度投降满清。但他并未像吴三桂、洪承畴那样得到重用,反而在清廷中默默无闻,这其中原因值得探讨。

四,祖大寿经历

祖大寿,字复宇,辽宁人士,是吴三桂的舅舅。他深得吴三桂的器重,被明廷任命为辽东镇国公,镇守锦州。祖大寿治军严明,训练有素,对骑兵战术颇有心得,在辽宁一带的防务上建树颇深。

明朝处于多事之秋,辽宁边防形势严峻。面对清军入侵,祖大寿与袁崇焕配合,战功显赫。皇太极、多尔衮屡次进攻辽宁都被祖大寿击退。

祖大寿在辽东的防御可谓苦战多年。直到明朝覆灭,袁崇焕被杀,局势已大不如前,祖大寿也被清军生擒。此时的他面临一个抉择——是死节还是投降。

皇太极见祖大寿年事已高,多次劝降,但都以失败告终。皇太极无奈,便给祖大寿好吃好住,礼遇有加。

某日,祖大寿突然求见皇太极,称想回老家取妻子后再归降。皇太极了解其意,欣然同意。豈知祖大寿回到辽宁后立即反叛,重整部伍,与清军抗衡。

皇太极大怒,立即调兵围剿。祖大寿战斗激烈,但终因孤军奋战,弹尽粮绝,只得再次投降。

五,祖大寿性格分析

祖大寿两次反覆投降,令皇太极对他颇有微词。祖大寿身为一方镇守大员,明朝覆灭后,本应挺身而出,率领残部奋力一战。

可他却暗自计较投降之事,且为逃脱清军掌控,不惜欺骗皇太极。这些举动暴露出祖大寿存在一定人品缺陷。

或许祖大寿心里仍念念不忘明朝与故土,但面对大局已定的现实,他缺乏吴三桂那般的魄力和洞察力。祖大寿性格较为骄傲自负,难以正视明朝的失败。

他宁可孤注一掷也要反抗到底,不愿意投降新政权。然而他终究也无法逃脱时势造化,只能再度归顺清朝。

皇太极明白,这样一个反复无常之人,将来难以委以重任。他爱惜祖大寿的才能,却也惧怕其变数。最终,祖大寿在清朝只能负责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得到重用。

一个曾经守卫辽东的明末大将,就此在清朝默默老去。

结语

明末乱世,很多人都在苦苦找寻一条生路。吴三桂、洪承畴的选择获得了成功,而祖大寿的选择则以失败告终。

历史并不缺少戏剧性的反转,但更多时候,结局是由人的选择决定的。每个人都要学会面对现实,谨慎做出自己的选择。#图文万粉激励计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