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家族”是上世纪赫赫有名的“民国第一家族”,而且从这个家族走出来的女性也都不一般,都是曾经在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
初代的“宋氏三姐妹”不仅个个出类拔萃,是留学归来的新女性,而且在组建家庭后也是不掩光彩。
大姐宋霭龄相夫教子,生活富足;二姐宋美龄用流利的英语惊艳白宫;三妹宋美龄伴随中山先生将革命贯彻始终。
除了人们口中最长提起的初代“宋氏三姐妹”,其实还有“第二代宋氏三姐妹”。
她们是“初代宋氏三姐妹”的兄弟——宋子文的三个女儿宋琼颐、宋曼颐、宋瑞颐。
宋嘉树与宋子文,父子相同的命运
提起宋嘉树这个名字,许多人或许会感到一头雾水,完全想不到这是何许人也。
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另一个名字“宋查理”就会有一部分人想起来,这是一位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一位曾经留学海外的传教士,培养了六个出类拔萃的儿女。
其实宋嘉树原本也不姓宋,本名韩教准。
小时候家境贫寒,为了活命只好跟随亲戚先后到印尼的爪哇和美洲的古巴谋生,后来便改随堂舅姓宋。
宋嘉树在堂舅的安排下找到了学徒的工作,结识了许多见识广泛的留学生,这也让他逐渐萌生了求学的想法。
尽管堂舅百般阻拦,宋嘉树还是毅然决然地跳上了开往美国的船,漂洋过海来到了美国,开始了他的求学生涯。
他初来美国时便与当地的教会牧师结缘,几年后也信奉了基督教,以查理·琼斯·宋的身份接受了洗礼,从此宋嘉树也就这样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宋查理”。
在国外接受了西方先进思想的洗礼后,宋查理回国不仅克服重重困难宣传基督教,还用自己打下的基业投身公益事业,甚至资助革命事业。
而他与夫人倪桂珍的六个子女也继承了父亲的期望,每一个人都在民国那段破碎中又带着繁华的岁月里留下了属于自己的风采。
除了三个优秀的女儿,宋查理的三个儿子非常优秀,其中长子宋子文和父亲的命运还有着一个奇妙的相似之处。
和父亲一样,宋子文膝下也有三个女儿,他在与富商之女张乐怡完婚后,先后诞下了宋琼颐、宋曼颐、宋瑞颐三个女儿。
在宋子文的悉心栽培下,三个女儿也是十分出色,被人们称为是宋氏家族的第二代“宋氏三姐妹”。
而宋子文本人也是和其他自己的兄弟姐妹们一样,曾被父亲宋查理送往国外读书,先后在世界名校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毕业的宋子文归国投身国民政府从政,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曾以中国首席代表的身份出席联合国大会,为了遏制日军侵华,他也曾经四处奔走寻求国际援助。
关于宋子文,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赞他为国家命运奔走求援,也有人骂他官商不分,自私自利。
但是无论宋子文为人如何,都不能否认,他本人的学识、修养包括眼界还是许多普通人无法比拟的。
无论是初代宋氏三姐妹、宋氏三兄弟,还是第二代宋氏三姐妹,他们的成就都离不开作为父亲的宋查理和宋子文。
因为父辈的眼界、父辈能够给子女们提供的成长环境和经济基础直接会影响到孩子的未来,两代宋氏姐妹的优秀不只是她们自身的优秀和她们父辈的付出也是息息相关的。
民国第一家族的辉煌
说起民国乱世中最辉煌的家族莫过于上海的宋氏家族了,这个家族虽然不是什么有着几代传承的世家大族,但是却在乱世之中崛起,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传奇。
宋氏家族的掌门人宋查理也算得上是白手起家,从家境贫寒被迫到异国他乡谋生,到回国后打拼出自己这份令人羡慕的家业。
一路走来,宋查理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所以他的六个子女都被他送入了各大学府求学,这也为她们后来的优秀打下了基础。
在那个思想刚刚开始解放的年代,很多传统家庭还都秉持着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相比于女儿,他们更愿意把教育资源留给儿子。
但是宋查理不一样,他对每个孩子都倾尽全力地培养,甚至于在他的孩子当中,三个女儿给家族带来的荣光远比三个儿子更闪耀。
大女儿宋霭龄,作为家中长女,不但能够支持父亲的事业,后来更是嫁到了民国四大家族中的孔家。
宋霭龄的丈夫孔祥熙是孔子的后人,家世显赫,本人优势上海滩著名的银行家,他们二人的结合是两个民国大家族的联姻,彼此都壮大了实力。
宋霭龄虽然是初代三姐妹中最低调的一个,但作为长女她从不比弟弟妹妹们差,不仅早年间在美国留学时刻谨记自己中国人的身份,抗日战争时期也是和弟弟妹妹们一起做了不少工作。
人们对于宋霭龄的印象大多是爱钱,甚至对金钱的渴望让她有时候甚至不择手段地利用亲人们手中的权力敛财,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的确确是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
相比于长女宋霭龄,二女儿宋庆龄就让宋查理头疼多了。
两个年长的女儿先后给自己的革命同僚孙中山先生担任秘书,但二女儿却不顾家人激烈地反对将自己的同事变成了女婿。
虽然二女儿宋庆龄被人们尊称为“国母”,但仍然改变不了宋查理夫妇对爱女的心疼,她本可以凭借家族背景像姐姐一样嫁到世家贵族,享受一份富足安宁的生活。
但是她偏偏选择了一条最为颠沛流离的,也最为危险的道路。
相比女儿成为“国母”的荣耀,宋查理恐怕还是更希望女儿能够安稳幸福。
宋美龄是三姐妹中最小的,从小看着两个姐姐越来越耀眼,一个成了富可敌国的孔夫人,一个成了举国敬仰的孙夫人,她也不甘落后,势必要活出自己的光彩。
最后在千挑万选下,宋美龄选择嫁给了蒋介石,成为了蒋夫人,为了蒋介石的事业四处奔走。
曾经,她在白宫以一口流利的英语震惊四座。
据说那时候她不仅发音标准,还不忘引经据典,让坐在台下的美国记者都不得不开始翻起了字典。
三个出色的女儿是宋查理捧在手心娇养的宝贝,也是他此生最大的骄傲。
新一代“宋氏三姐妹”的风采
相比于姑姑们的光辉历史,宋子文的三个女儿们就稍显逊色了,提起她们的名字也极少有人知道她们的身份。
宋琼颐是宋子文的长女,也是“第二代宋氏三姐妹”中的大姐,在她9岁那年就辗转香港踏上了赴美留学的道路。
宋家是一个非常西化的家庭,同时也非常注重对子女的教育,而且有三个优秀的姑姑做榜样,宋琼颐受到的教育想来也是非常人能够比拟的。
成人后的宋琼颐嫁给了上海永安公司创始人的外孙——冯彦达。
冯彦达的父亲曾从事外交方面的工作,这也意味着宋子文为女儿安排的婚事不仅让她拥有了经济方面的保障,同时也有着政治层面的名望。
宋子文晚年意外离世后,他在美国的银行业务也是交给了大女儿和女婿打理,可见对于长女宋子文也是有着诸多的期待。
与长姐一样,宋子文的二女儿宋曼颐也是自小在外留学。
在留学期间结识了华裔商人余静鹏,余家在余静鹏之前已经在从事商业活动了,到了余静鹏这一代更是成了加拿大有名的华裔药材商人。
相比于姐姐的婚姻由父亲从中安排撮合,宋曼颐的婚姻更多了些“自由”的味道,二人成婚后在香港定居,夫妇二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他们夫妻俩虽然都很享受富足生活带来的舒适,但也都未曾想过要躺在上一辈人打下的江山上坐吃山空,而是凭借夫妻二人的共同努力,打拼出一份家业。
1936年,最小的妹妹宋瑞颐出生时值国内抗战情形紧张之时,宋子文不放心小女儿外出上学,一直是留在身边教养。
相比于两个姐姐在八九岁的年纪就外出留学,一直留在宋子文身边的小女儿可谓是三姐妹中最幸福的。
上面有两个疼爱自己的姐姐,又不必和父母分离,所以相比两个姐姐宋瑞颐的性格更加率真活泼,惹人怜爱。
虽然她是姐妹中年纪最小的一个,却成了姐妹中最早一个成家的。
18岁那年,宋瑞颐嫁给了华侨杨竹成。
此时,两个姐姐反而成了见证妹妹幸福的伴娘。
婚后,宋瑞颐夫唱妇随,非常支持丈夫的事业,杨家的根基并不在国内,而是在菲律宾。
原来,杨家祖上在晚清时期就已经移民菲律宾了,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如今已经在菲律宾已经算得上是名门望族了。
宋子文或许也遗憾过自己只有三个女儿,但这三个女儿同样被他培养得很好,并且生活得都非常幸福美满。
风光与平凡,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同样被人们称为“宋氏三姐妹”,姑姑辈的三姐妹或许比侄女们更加风光,但她们又何尝不会羡慕晚辈的生活美满呢?
大姑姑宋霭龄,虽然也是一生富足,却最终落了个爱财的名声。
虽然她也曾为抗日救国奔走,但是在人们心中,她到底不是一个纯粹的革命者。
二姑姑宋庆龄不惜违逆祖父也要深夜离家而去奔赴爱情,虽然最后成了人们口中的“国母”孙夫人,但是又何尝没有遗憾呢?
跟随孙中山先生奔走于革命道路上的她不得不经历种种磨难,甚至是她此生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孩子也在逃亡中流产,再也没有了成为母亲的机会。
当祖母为她披上寓意多子多福的子孙被时,明知道自己再也没有生育可能的宋庆龄心中怕也是悲欣交集,欣喜家人的谅解,悲伤自己的命运。
小姑姑宋美龄虽然曾经无限风光,却也难免落寞时刻,她曾在白宫大放异彩,为抗日战争争取到了援助,但后来也曾经被白宫拒之门外,奔走无门。
和二姑姑一样,也是一生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亲生儿女,虽然与丈夫也算得上风雨同舟,但终究少了几分恩爱。
相比之下,三个侄女的一生虽然没有像姑姑们那样传奇,但她们也没有经历姑姑们经历过的苦难。
命运从来都是公平的,她给了初代三姐妹名留史书的风光,夺走了她们的幸福,给了二代三姐妹幸福美满的生活,却也让她们归于平凡,鲜为人知。
中国有句古话“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有得亦会有失。
第一代宋氏三姐妹自然是有她们的风采,但是第二代宋氏三姐妹却拥有了姑姑们不曾拥有的平静与幸福。
如果说第二代宋氏三姐妹是平凡的,或许也不全然准确,她们个个嫁入豪门,过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富足生活,似乎是和平凡二字不沾边的。
但若是和她们的姑姑们相比她们确实是平凡的,是最普通的富家小姐的结局,能把最普通的结局过得如此幸福也是她们的本事。
结语
两代“宋氏三姐妹”都活出了属于自己的风采,无论是初代的惊艳世人,还是第二代的平凡幸福,都是属于她们的一生。
初代的三姐妹,她们有的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在乱世中成长,在迷茫中寻找方向,在家国大义面前用各自的方式践行着自己的信条。
二代的三姐妹,没有姑姑们的光环,她们像其他富家女儿一样,在优渥的家境中成长,受到良好的教育,嫁给家世匹配的丈夫,幸福一生。
平凡未必不是一种幸福,也许平凡的代价是最终渐渐被遗忘,但是在自己的生命旅程中至少是感到幸福的。
参考资料
《宋氏三姐妹》
《宋子文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