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霍元甲吐血而死,从未与西洋大力士交手,79年后开棺死因大白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话,无疑是对他人生的真实写照。42岁,本应正值壮年的他竟吐血身亡!究竟是病死还是惨遭陷害?让我们一起走进霍元甲死因,聆听时代面具背后的真相。

一代宗室少体弱,自立迷踪出家门

霍元甲生于1868年,这一年,中国正在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年,国民愚昧、民性麻木;这一年,日本走向了帝国主义扩张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霍元甲的人生也悄悄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他与民族共命运的一生,从他出生那一刻起,便定下了渊源。

一声啼哭,打破了霍家门楣的宁静。又有谁能想到,这个小婴儿日后将成为一代武术宗师呢?

父亲霍恩第虽为保镖,但极具正义感,不保护阴诡小人,只护清白之士。霍家虽然农民出身贫苦,但霍恩第绝不为五斗米折腰。在父亲的影响下,霍元甲具有极强的正义感,立志保家卫国、护卫穷苦之人。

从这里也能看出,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很多伟大人物的成长过程中,不难发现大都有父母在一侧为他们点燃思想的启明灯。因此,作为父母,要以身作则,担当好孩子前行道路当中引路人的角色。

由于从小体弱,父亲霍恩第从小不许他练武。年少的霍元甲每当兄弟练武时便在一旁驻足观看,等到夜深人静时,他便一遍遍地重复白天父亲传授给兄弟们的招数。又有谁能想到,自小体弱多病的霍去病能在武术方面有所造诣呢?

在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中,为霍元甲走上习武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有一天,父亲在树林中看到了刻苦练习的霍元甲。看他一招一式有力量却不凌乱,忽觉这孩子颇具天赋,决定对霍元甲倾囊相授。

可霍恩第一定想不到,他的这一决定,会对日后中国人摘掉东亚病夫的门楣产生直接影响!

24岁,霍元甲三招制胜兄长对手,一战在乡里成名;后以武会友,不断学习各家拳法精髓,将祖传“秘宗拳”发展为“迷宗艺”,融各家所长与拳法体悟,创迷踪拳。

1895年,甲午战败后,霍元甲离开了家乡,来到了天津。许是他内心的声音在不断提醒他,大丈夫当护卫家国门楣。

邂逅知音农劲荪,葬义士显忠义心

霍元甲满怀一腔热血,来到了天津的市区。奈何除了一身武艺,别无他长的霍元甲无处谋生,只得在码头装卸。一腔报国热情,却无处诉以人听,内心更是感到凄苦。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机缘巧合下,他遇到了自己的知音与伯乐——农劲荪。两人相谈甚欢,成为挚友。

农劲荪出生于官宦世家,因追求新式民主离开家族,在同盟会参与救国运动。在与农劲荪相识后,霍元甲有机会与更多有志青年结识,并参与到同盟会的运动当中。

在这里,霍元甲受到了进步思想的熏陶与洗礼,当深刻认识到当下中国的苦难后,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报国之志。也很大程度上解放了霍元甲的思想。

霍元甲打破了家族父子相传的惯例,以能力天资作为传授技艺的依据,让真正的仰慕者有机会进行学艺。生前三位爱徒:刘振声、陈果夫、陈立夫皆为外姓。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戊戌六君子英勇就义,王子斌避难津门,被霍元甲搭救。二人一见如故,结为兄弟。后来,王子斌被八国联军在城门枭首示众。

闻此音讯,霍元甲与弟子双枪直入,夺回王子斌首级安葬。其忠义由此可见一斑。

在当时民间话本中曾这样写道:“他身着黑衣,手提钢刀,胯下快马飞驰。只见一瞬间,官兵便被挑翻在地。清廷手下抢首级者,唯此一人也。”

在清廷沦为“洋人的朝廷”、国民疯抢“人血馒头”的境遇之下,霍元甲有孤身前行的勇气,有侠肝义胆之情,可谓在那个时代弥足珍贵。

忠义,笔者认为是霍元甲身上一个很重要的品质:因为忠义,他放弃安定生活选择报国;因为忠义,他冒险夺回兄弟首级安葬;因为忠义,才成就了民族英雄霍元甲。

因此,当前虽然我们背靠强大的祖国为支撑,但也要培养忠义之气。以忠义为指引,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与实践报国的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名震四海战壮士 弱国何来外交言

1901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部分外国人也相继在中国跋扈起来。这一年,一个俄国人在中国卖艺,蔑视中国人皆为懦夫,自称打遍中国无敌手。

闻讯,霍元甲前往后欲与之战,可他在听到霍元甲威名后,自砸招聘,落荒而逃。这样的事件在1909年的上海英国大力士身上得到了重现。当霍元甲砸烂“东亚病夫”牌子的那一刻,所谓的英国大力士不战而降。

这两次的不战而胜,也让我们对当时国情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为什么中国屡遭压迫?为什么如此嚣张的外国人在中国跋扈,却面对霍元甲逃之夭夭?

究其原因,只怕仅是四个字:欺软怕硬。跋扈的外国人遇到了霍元甲,可嚣张的列强却没有强大的政府与其抗衡。

由此可见,落后就要挨打,弱国何谈外交!只有国力强盛,才是外交的基石,才是中国人挺直腰杆的底气。

正值壮年却离世,原因为何友人知

1910年,霍元甲结合时势,在农劲荪等武术界同仁协助下,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精武体操会”。

两次另外国人闻风而逃,创立体操会的霍元甲,此时在上海已经名声大噪。日本柔道会长听闻此讯,特带领十几名柔道高手向霍元甲挑战。刘振声替师父出战,所谓柔道高手皆成为手下败将。

说时迟那时快,刹那间,一位柔道高手趁机偷袭霍元甲。可他绝对想不到,霍元甲已经练就了“耳听六路,眼观八方”的本领。只见霍元甲双手牢牢钳住他的手臂,不过数秒,只听“咔吧”一声,这位偷袭者便再也动弹不得手臂。

日本人见此状大事不妙,便提出要宴请赔罪的建议。席间,当得知霍元甲有肺疾时,便提出让秋禾医生为他诊病。谁曾想,这却暗藏着日本人巨大的阴谋。

起初,霍元甲确实对秋禾医生有所防备。他对侵略者有着发自内心的憎恶。但在不断的接触当中,他认为秋禾医生手上没有沾染鲜血,是可以值得信赖的医者,便日渐对他放松了警惕。他也不会想到,和善的医者会断送了他的性命。

这也对我们在现实中具有启发意义,“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要放松对于敌人的警惕,即使他看起来善良无欺,也不要被对方所蒙蔽。否则,我们将有可能吃大亏!甚至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

面对友人的提示与警告,他总是不以为意,只是听从秋禾医生的建议进行服药治疗。起初,他的病情确有好转。可后来却越发严重,也并未疑心药物有问题,直至病发身亡。

常言道,“听人劝,吃饱饭”。在生活中,我们断不可一意孤行,要善于倾听来自周围的建议,善于发现问题和反思问题;当状况越发糟糕时,要停下来去思考原因。断不可因为自己的一时喜好而被蒙蔽了双眼。

根据早期精武会的实际操办者之一的陈公哲后来的回忆所记载:霍元甲原来患有咯血病,经常会发作,日本人卖药给霍元甲,说是可以医治咯血、治愈肺病,霍元甲相信了,买来服下之后,病情反而严重了起来。由此可见,霍元甲死因与这药定是难逃干系。

据徒弟刘振声回忆说:“1910年9月14日,霍元甲忽然吐血病发身亡,此前虽然肺病加重,但并无死亡征兆。”

在对他的尸体检验过程中,并未发现任何致命伤害。加上霍元甲有肺病的事情人尽皆知,因此众人皆认为,是由于霍元甲劳累过度,气息亏空所致。可徒弟刘振声与友人皆认为,霍元甲身强体壮,正值壮年,绝不会由于气亏而死。

在霍元甲去世后,友人将霍元甲服用的药物拿去药店检查才知,药物中具有致使肺部慢性溃烂的毒药,也正因如此,导致了霍元甲忽然病发而死。得知真相后,众人皆啼哭不已。

友人农劲荪曾叹道:“奈何英年多才俊,惨遭妒忌灭英才。”这句话,也鲜明地点名了霍元甲的去世真正原因,将这位英才的真正死因公告于世人。

20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在霍元甲的棺木中,发现其尸骨发黑,并非正常死亡的迹象。经过法医开棺检验,并利用现代检测技术,基本上确认了霍元甲死于毒药,并非自然死亡。

后记

霍元甲的去世令人唏嘘不已,得知真相的人们对于霍元甲的死因无不对日本人的勾当感到气愤。

可又何止如此呢?有多少有志之士惨死在日本人手中,有多少冤魂死在日本人的屠刀之下。

霍元甲踢翻了东亚病夫的牌子,却没有踢翻那个昏暗的时代与腐朽的政权。他的“以武保国强种”的思想给予了人们很大的启蒙作用,让许多人意识到,强种要靠武力,不是靠神力,亦不是依靠委曲求全。

他的思想与行动对上海地区的人们产生深远影响,他虽已人死,但其以武报国的思想主张并未因其深思而磨灭。

许是他亡魂有之,在他去世的次年,辛亥革命爆发,地方以武力反抗脱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其中在上海宣布脱离清政府统治时,有一展大旗是为霍元甲扬起。

霍元甲的去世,很大程度对精武会的兄弟们,乃至更多有知群众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唐太宗李世民曾言:“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透过霍元甲这一历史人物,我们可以洞悉一段历史时光。我们为此叹惋,却更应为此反思。作为新时代建设一代,屈辱的近代历史不能忘,家仇国恨更不能忘怀!

总结

我们不大肆宣扬仇恨历史,但回顾历史,诸如霍元甲之类鲜血淋漓的人物在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要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我坚信,在我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的祖国终将走向美好繁荣,终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终将突破制衡,在时代的浪潮屹立,书写属于中华民族的时代华章!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