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因“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炎黄兄弟也各有所命。《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中国历史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身世的史料。
炎帝出生于宝鸡姜水之畔的常羊山,黄帝却出生于秦岭西麓的天水轩辕谷。炎帝领导的烈山氏部落,已经开始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向春种秋收的农耕文明转型,黄帝领导的有熊氏部落,却还过着游牧生活,朝不保夕。到后来,黄帝部落后来居上刚刚发迹,炎帝部落却日暮途穷逐步衰败,竟被兄弟黄帝兼并,真是一家不说两家话。此为后话,暂且不说。
先说这黄帝不堪忍受风餐露宿的游牧生活,决定带着自己的部落子民,远走他乡另寻生计。从此,黄帝部落开始了“往来无常处”的大规模、长距离迁徙。
轩辕谷,黄帝的诞生地
确切地说,黄帝出生于今天甘肃天水市清水县的轩辕谷。清水地处渭北上游,有牛头河自东向西横贯全境,水资源丰富,山川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的栽培生长。但是,当时的黄帝部落尚不懂得种植农作物。
史料记载,天水曾是伏羲的领地,至今仍有伏羲庙供世人祭祀,是华人寻根问祖的重要圣地之一,每年的伏羲祭祀大典也堪比黄帝祭祀大典,已经成为天水市的文化盛事和城市招牌。
在4000多年前,作为伏羲的后裔、有熊氏部落首领的黄帝,最大的盛事,就是每天能够捕获猎物,采集野果,解决温饱。虽然黄帝部落过着游牧生活,但那时的游牧也非今天所指的游牧,今天的游牧是游牧家畜,而黄帝时代的游牧是游牧野兽,其实就是游击野兽。
随着部落的不断壮大,人口增多,生产及生活资料严重不足,数千年的繁衍生息,总是向自然索取,却不能自我创造满足生活所需,生态链遭到破坏,生存环境严重恶化,不能满足部落的可持续发展,他们必须选择一个更适合生息的新环境。
古代部落依据生活经验,已经懂得临河而居,沿河迁徙。黄帝部落弃乡谋生、拖家带口的迁徙,也是沿渭河顺流而下。在高山深壑中奔流的渭河两岸,黄帝部落一边游牧,一边前进,没有目标,也不知道,在秦陇大山的那一边,就是八百里肥沃的平原。他们心中唯一的信念就是——有一个美丽的新世界,它在远方等我,那里有更多的野兽,还有丰富的食物。
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西南的鸟鼠山,经陇西、甘谷、天水,到宝鸡进入陕西八百里秦川。其间流经南横秦岭,北卧陇山的大峡谷,渭河在两大山脉的挤压下,流势非常险峻、曲折。
汉代张骞开创的“丝绸之路”,就绕开渭河上游段,从今咸阳西北部的彬县,沿泾河流域进入甘肃平凉的旱原,到达兰州,因为这一段的地势较为平缓。
当年,国民政府修建陇海铁路时,由于宝鸡至天水段地势险要,工程复杂艰巨,必须依山傍水曲行。从1939年5月动工,耗时7年,至1945年12月才勉强竣工。通车后,仍是塌方事故不断,被称为陇海铁路“盲肠”,曾有打油诗戏谑,“宝天线瞎胡闹,不塌方就断道,平板车买客票,啥时开车不知道”。
1950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九兵团结束了解放西北的战争之后,奉命从事宝天铁路的修建工程,5万多名解放军指战员,用8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修建任务。这段只有123公里的铁路,却沿途却穿越隧道126个,涵洞610个,大小桥梁97座。修建期间,有56名指战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今,我们还可以在宝鸡炎帝园内右侧,看到宝天铁路英烈纪念馆。
即便是科技发达的当下,2005年动工的宝天高速,全长91公里,历时4年才修建完工。沿线设大小桥梁95座,总长18661米,占路线总长19.5%;隧道23座,总长35326.5米,占路线总长36.9%;涵洞120道。
当今日的我们不管乘坐火车,还是汽车,从宝鸡到天水,虽然在峰回路转时会偶见巍峨的群山,某座桥梁下浑浊的渭水,当时更多的时间,是在一个接一个的隧道中,不分白昼,忍受耳膜内陷的痛苦。
就算今日的我们亲眼所见这一路的艰险,亲身体验这一路的艰难,我们也难以想象,原始时代的黄帝部落在沿渭河上游东迁时,经历了怎样的磨难。无数的人,倒在岸边的险滩上,淹没在激流嘶吼的河谷中,或被凶猛的野兽吞噬,被劳疾引发的杂病夺去生命。
或许,也正是这次沿河东迁,让不堪忍受同胞因涉足险境遇难的黄帝痛定思痛,怒发灵感,发明了可以漂游水上的舟——以藤结木成排,于水势平缓处,置人其上,漂流而下。
黄帝部落在东迁的过程中,丧失了不少旧人口,也重新聚拢了不少新人口——他们一路兼并生活在穷山恶水中的其他小部落,并带他们一同远行,寻找能够创造美好生活的地方。
黄帝部落的起源
黄帝带领他的部落子民终于走出了大秦岭,到达了姜水之畔。他看到了自己的兄弟炎帝开创的新新人类,过着太平祥和的生活——“春种一粒粟,秋收万粒子”,采麻织衣,温饱无忧不说,还懂得制陶、奏乐、以弓射猎、以草祛百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