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书双壁,翰墨筑两雄
余成云, 1947 年 4 月 23 日出生 ,笔名大山听雪,杭州市临安区西天目山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兼为文化部(现为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务院国礼特供艺术家,中国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中国书法家协会高级教师 , 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终身理事,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香港文联美术家协会会员,《人民日报》欧州网聘任为终身副主任,中国农林大学荣誉导师等。
被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网、文旅中国、中国文联网、央广华夏之声、华人日报网等主流媒体先后以“中华艺术名家”“文脉中华”“中国当代新文艺先锋人物”“中国南派雪王”“中国竹笔书法大家第一人”“两会重点推荐艺术大家”等进行过专题报道,影响轰动。
除了是著名的画家,余成云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也有目共睹。尤其是将竹笔书法推至一个新高度,他的书法技能全面,进一步濡染了其他艺术方面的进步。
一个人的书法好不好,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是否继承了优秀传统。这个继承,就是书法的骨骼。没有继承的书法,就是江湖体,而江湖体的书法,没有书法价值,仅仅是赏玩而已。二是是否有发展。这一点比继承要难很多。很多书家能够精确临摹历史上很多名家及传世碑刻惟妙惟肖,乃至以假乱真。但却往往丢失了自我的风格,成为行走的衣钵体,无我,就失去了骨肉精气。苏东坡《论书》中云:“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书也。”书法无我,就等于没有书魂,就等于是一个纯粹的高级模仿秀,因此就难抵书法的传承价值。
余成云书法,传统根基深厚,在诸体中,他尤擅行草,从他的用笔用墨等特质不难看出,以二王为宗,兼收并蓄历代行草名家之长,熔铸裁剪,自出机杼,笔墨沉雄,浑厚大气,又不乏灵动洒脱,于轻重中间枯润,飞白中见流畅,书风清健,浓墨醇厚,巍巍然有东坡之风,醇厚而尚意,为当代书坛之上品。师古而不泥,虽然是对国画传统的精髓,但对于和国画有着血脉之关的书法同样适用。当代书法乱象丛生,能绍继传统又能破茧成蝶者寥若晨星。即便如名大如田蕴章田英章兄弟,送号“田楷”其中不乏贬意。田氏兄弟是当代楷书之大成者,但可惜的是,他们却未能脱胎欧楷自成一家,虽美其名曰田楷,但中书协诸家未必颔首。
与之相比,余成云是一位不刻意追求名利的真正的艺术家。曲折跌宕的生活阅历,坎坷多舛的遭遇,让他早就明心见性,澹泊宁静,因此他在书画方面反而更能破藩拓新,自有风貌。他的书法不刻意追求形似某一大家,也不刻意追求形美,而是通过笔墨的挥洒追求内心的豁达和温润。书之高尚境界,不再是追求外在的山是山水是水,而是自谓落落秋荧之火,逐逐野马之尘,内心世界的一片桃源,一片山水之间。
除了行草,余成云篆隶之体也很有风骨。他的隶书周正、劲挺、谨严,秀雅,端庄,兼有楷法的森严法度和隶法的平松。但笔墨的精湛控制和笔力的银钩铁画的雄强令人肃然起敬。唐蔡希综《法书论》中的话形容最恰:“每字皆须骨气雄壮,爽爽然有飞动之态也。屈折之状,如钢铁为钩,牵掣之踪,若劲针直下。”此外,他还缮写一种变体隶书,结体欹险,笔划强劲,曲铁弯金,形式峥嵘,用笔朴拙,间或行草的“吴带生风”,别具一格,非常令人惊喜。他的小篆高古俊雅,笔法超拔,骨力洞达,严穆肃真,笔法圆整,线条爽利,硁硁然有金石之声,给人一种不可亵玩的威严堂庑之气。一如王淑曾语:“自运在服古,临古须有我。两者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伤神。”
除毛笔书法,余成云还有特技竹笔书法。对这种书法,市面上流行的不多。但竹笔为“万笔之王”,可追溯上古时期断竹为笔记事。相比于传统的毛笔的柔软,竹笔刚硬,在宣纸上运用有很大的限制,但在高手笔下仍能刚柔相济,酣畅淋漓。在用笔方面,竹笔更易方圆转换,能于圆中见方,气韵更能虚实相生。相比于传统毛笔的提按顿挫,可以补笔,竹笔要求更高,唯有胸有成竹,一气呵成,才偶得佳作。因此竹笔书法须更强的书法功力和超然的才气。
一位书画家兼具如此多面的才艺,不得不令人高山仰止,一唱三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