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康熙死后,太子胤礽当上皇帝,会不会比雍正做得更好?

前言

公元1722年11月,爱新觉罗·胤禛正式继位,年号雍正。1723年八月,雍正帝召集群臣商议立储一事,他说:“我的皇子们尚且年幼,立储一事必须慎之又慎,但仍需要早做打算。”

雍正帝决定亲书立储谕旨两份,一份在总理事务王大臣的见证下,收入锦匣中藏于“光明正大”牌匾后面,另一个则由雍正自己随身携带,乾隆就成为第一个遵循秘密立储制度继位的皇帝。

秘密立储制度有效规避了“太子党”利益集团的出现,避免了皇帝与太子之间的猜忌,不至于出现像汉武帝和太子刘据兵戎相见的局面,毕竟谁都不知道太子是谁,那就谁也不敢轻易站队。

爱屋及乌,精心培养

雍正创立秘密立储制度,可以想见当年九子夺嫡的教训有多深刻,笼罩在雍正心里的阴霾始终挥之不去。

如果太子胤礽没有被废,这皇位根本就轮不到胤禛,可如果胤礽没有被废而是顺利继位,他能做得比胤禛更好吗?

爱新觉罗·胤礽的生母是康熙第一任皇后赫舍里氏,可惜这位让康熙敬爱一生的皇后,在生下嫡长子胤礽的当天下午就撒手人寰,令一天内骤喜骤悲的年轻帝王痛苦不已。

斯人已逝,康熙将对赫舍里氏的感情全部投射到胤礽身上。胤礽年仅2岁就被正式册立为太子,由康熙带在身边亲自教导长大,这样的疼爱和重视是其他皇子求之不得的。

康熙专门修葺明奉慈殿作为太子东宫,设立詹事府衙门也只为皇太子服务,精心挑选名师辅导胤礽,让他以接班人身份接受全面而系统的帝王教育。

胤礽不负父皇所望,自小就聪颖好学的他文学功底深厚,精于骑射,又有康熙言传身教治政经验,20岁出头就被允许替父处理国事。康熙对他代理国政的评价是“如泰山之固”。

胤礽是极为优秀的继承人,满心欣慰的康熙甚至允许他穿着与天子规制几乎同等级的冠服,以及拥有与天子规制不相上下的太子仪仗,不介意他出巡规制高于自己,也无视他奢侈浪费的作风。

为了给皇太子胤礽立威,康熙要求文武群臣每逢重要节日,都要向皇太子行二拜六叩之礼。

溺爱无度,物极必反

胤礽的人生开局即巅峰,如果他能够多几分谦逊和内敛而非恃宠而骄,继承大统也不过是时间问题,但他不够耐心也不够安分,膨胀到敢私下抱怨康熙的这张龙椅坐得太久。

仗着康熙的无限偏宠,胤礽一边欣然接受大臣们提前押宝式聚集到他身边,另一边又丝毫不把其余皇子放在眼里,惹来兄弟们的仇视之后,继续处处打压他们,令双方势同水火。

胤礽能够久居太子之位,代父执政,当然就不可能是影视剧里那样烂泥扶不上墙,只是从他对皇位的迫不及待和打压兄弟激化矛盾的举动,不难看出他性格中的致命缺陷——心胸狭窄且暴戾。

超凡优越的成长环境和皇太子专享的尊荣,让胤礽已然目空一切。他虽然处处请示遵从康熙而被赞是“纯孝之人”,但对王公、贝勒、大臣却是肆意欺辱,打骂普通侍卫更是家常便饭,可谓骄横至极。

胤礽第一次被废的导火索之一,就是他的十八弟胤祄在出行途中患上急病,胤礽不管不顾无动于衷的样子令康熙耿耿于怀。

胤祄不幸病逝后,胤礽非但不伤心反而很庆幸,只因康熙对胤祄也疼爱有加,胤礽为此对这个年仅7岁的小弟弟心存妒忌。

胤礽既为大清王朝的储君,又是为人兄长的,竟然对血缘兄弟都冷漠至此,如此狭隘的胸怀容得下天下与百姓吗?事实证明,别说天下百姓,胤礽恐怕对康熙的在意都没有皇位多。

公元1688年,康熙亲征噶尔丹,结果由于当地恶劣天气患上重疾,命皇太子胤礽和皇三子胤祉前往侍疾,胤礽见康熙被疾病折磨得面容憔悴,居然毫无忧心哀戚。

1696年,康熙第二次亲征噶尔丹,让胤礽留下来监国,结果等康熙回来竟发现各部奏折堆积如山,大量朝政事务被拖延,康熙对此极为不满。

相比起胤礽的懒散,雍正处理起政事来又是怎样的态度?雍正登基后,每天批阅的奏折少则20至30件,多则50至60件,他从不会让奏折留滞,主打今日事今日毕。

雍正在位短短十三年,一共批阅奏折41600件。据载,雍正每日的行程表都排得满满当当,早上接见朝臣商议政事,傍晚阅读本章,晚上经常挑灯批阅奏折到深夜,还因此得了近视眼。

权欲熏心,目光短浅

虽然不是说批阅的奏折越多,就越能把国家治理好,但一国之君、宗社之主连勤政都做不到的话,那么大清江山在胤礽心里又有几分重量?

1708年,胤礽不仅偷偷派人窥伺康熙日常的一举一动,还僭越地截留蒙古贡品。即使遭到康熙训斥,胤礽的反应竟是“忿然发怒”,完全没有停止窥伺的举动。

封建帝制之下,“储君”和“皇权”之间的矛盾是必然的,胤礽享有的权势越大,野心也会越大,也会越来越急迫于那本就触手可及的皇座,这便触犯了掌握着绝对权力的康熙逆鳞。

康熙与胤礽在血缘关系上来说是父子,但在权力面前是不折不扣的两股对立势力。储君权势越大就越会侵蚀皇权,康熙在位就不会把至高权力分予旁人,偏偏胤礽的权力欲望无法遏制。

哪怕复立重登皇太子之位,胤礽依然劣性未改。在胤礽心里皇位比什么都重要,亲情、百姓死活、江山社稷都是浮云,他唯一在乎的是笼络大臣收买人心,以求稳固自己的地位。

胤礽肆意打压兄弟和欺辱王公大臣的时候,丝毫不曾想过君臣嫌隙对日后施政绝无好处,难道仅凭他一己之力就足以治理好整个国家吗?治理不好国家,又如何稳坐江山?

胤礽当初坐拥太子之尊,却不懂得制衡各方势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反而不断制造和激化矛盾,造成“内忧”,而内忧往往会诱发外患。

如果胤礽顺利登基为帝,内忧外患再加上他的性格缺陷,只不过是消耗朝廷的活力罢了,那么康熙末年的千疮百孔就会继续腐败流脓,而不是像雍正那样及时扭转乾坤。

#优质作者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