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Peter Lee(彼得李),本名李斌,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英文系,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相信人道酬信,富于感性和同情,易于感知大千世界和人间冷暖。曾因工作需要随同出访20多个国家,翻译《中国本溪》、《中国本溪投资指南》等对外宣传系列丛书,为“本溪城市形象”英语配音,翻译电视剧《蓝眼睛·黑眼睛》。著有散文集、诗歌集、随笔集三卷——《等一朵花开》。业余时间热衷于英语教学,从小学传统语文认字得到启示,中国孩子学习英语要学习音标,通过字母组合、开闭音节读音规则完善了“自然拼读法”。
Peter Lee(彼得李)
西藏纪行之六
邂逅“天路”
原创:Peter Lee
每当听到那首高亢而深情的《天路》之歌,我的心就会受到强烈的触动,思绪就会随着那天籁之音、那空灵的旋律,飘向那遥远的青藏高原,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无尽的遐想……
晨曦如轻盈的手指,轻轻拨开高原夜的帷幔。旅行车在半梦半醒中从日喀则出发,我们又开启了满含期待的一天,赶赴一场与高原“天路”的浪漫之约。那是一条梦幻般的穿云逐日之路,引领我们前往离太阳最近,仿佛能触手可及天际的世界之巅。
太阳刚刚冒出脸,散发着柔和的光芒,似与高原的山峰比肩。高低起伏的山峦为其投下深浅不一的阴影,光影生成的起伏线条宛如大地的筋骨,勾勒出青藏高原雄浑壮阔的体魄。
随着车子在“天路”上行驶,莽莽山原,光影交错,光影澄澈,在山的阴阳两面呈现昏晓之别,一边明亮,一边昏暗,层次感十足。苍穹之下,大面积的昏暗背景衬托出晨曦的光芒,使光明更显光明。恰如伦勃朗的油画,以黑暗绘就光明,其对比强烈的明暗处理,给人视觉冲击力,令人印象深刻。晨曦的光影绘就出高原的壮丽画卷,画面中自然形成的线条错落有致,色彩光线或潇洒粗犷,或明暗相宜,将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展露无遗,气象雄浑,蔚为壮观。
这样的景观不由得让人想到杜甫笔下泰山的壮丽之景。他在《望岳》一诗中写到:“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杜甫在诗中描写了五岳之首的巍峨高大,写出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泰山南北的阳光切断,形成昏暗不同的景观,表现了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
如果当年杜子美来到此地,看到“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西藏高原的壮观景象,凭借“诗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不知会写出怎样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诗句。
高原的光影如灵动的笔触,于山原大地间肆意挥洒,铺展出一幅气势恢宏的优美巨幕。于那巨幕深处,山丘宛如大地之上的温婉诗行,走势平缓,绵延出不惊的柔和。然而手机却显示其海拔已然超过5000 余米。相比之下内地的名山大川,初入眼帘,其雄奇险峻之势扑面而来,仿佛将“巍峨”二字直白地书写于天地之间,尽情展示霸气与张扬,但它们的实际海拔却多在二三千米上下徘徊。
高原的山丘静默矗立,于无声处彰显巍峨。此景不单是自然的鬼斧神工,更像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一种隐喻。那些看似波澜不惊、平淡无奇的表象之下,实则蕴藏着静水流深、厚积薄发的力量与智慧。它们无需哗众取宠、喧嚣张扬的外表,却拥有着令人景仰的高度。正如那句“大爱无言,大音稀声”所蕴含的哲理,真正超凡卓越、心怀雄才的大人物,往往虚怀若谷,谦逊平和,以包容之心宽待芸芸众生,以旷达超逸的胸怀彰显格局与境界。
西藏的山水似只宜远望,不可近观。从“天路”上远远望去,一幕幕绝美风光宛如精彩的纪录片缓缓展开。时而雪域神山映入眼帘,那洁白的雪峰巍峨耸立,直插云霄;时而蔚蓝圣湖跃入视线,那纯净之蓝,犹如上苍不经意间倾洒的调色精华,将最深邃、最迷人的蓝色赋予了高原的湖泊。“西藏没有海,却收藏了世上所有的蓝。”湖水之蓝,层次分明,自浅淡至深邃,随着光影流转和角度的变化而幻化无穷,与周围的雪山、草原相互辉映。
就在这如诗如画的蓝色湖边,随着车子的移动,牦牛的身影赫然跃入眼帘,它们悠闲地吃着青草,那黑色的身影点缀着高原之蓝,给静谧的湖泊增添了一点灵动,给寂寥的高原增添了一抹生机。
牦牛的身影,不禁让我思及英国作家伯克对世界风景的两分法:“耕牛式”和“野牛式”。“野牛式”风景,如同洪荒巨兽,潜藏着令人敬畏的力量,汹涌如潮,人类难以掌控,甚至可能被其吞噬。这样的景致往往广袤无垠、雄伟高峻,气势恢宏,如同一头横冲直撞的野牛,强大而有力,给予观者以无尽的震撼。
西藏“野牦牛”似的风景,辽阔空旷,雄伟壮观,透露出一种地老天荒的苍凉与寂寥,在天地间无尽伸展,正如在西藏大地奔跑的野牦牛,充满了野性和自由,强烈冲击视觉,令人震撼之余,也不禁心生敬畏。
旅行车行驶在“天路”之上,窗外景色如幻灯片般一帧帧翩然切换,高原的藏家小院、古朴村落、青稞麦田,似画卷徐徐铺展,绵延至天际。令我们惊奇和不解的是,藏族家家户户的小院那古朴的围墙边上,密集地贴满了牛粪饼,它们整齐排列,随处可见,仿佛一道精雕细琢的装饰图案,构成了西藏高原独具一格的风景线。
粪便,与污秽相关的人体或动物的排泄物,常常给人一种不适、禁忌的联想。在用餐时或者高雅的社交场合,提及“粪便”会被认为是粗俗、不适当的。而牛粪,牛之排泄废物,在藏民眼里,却与脏、臭等污秽字眼儿无关。相反,他们认为牛粪是一种吉祥之物,是婚丧嫁娶、乔迁之喜、煨桑敬神不可缺少的必备物品,蕴含着丰富的牛粪文化。牛粪,作为西藏千年的传统燃料,晒干后成为了藏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藏民们靠着它煮茶炊饭,驱寒取暖。在寒风凛冽的冬日里,牛粪燃起的炊烟袅袅,散发的气味,是藏民心安的陪伴。它不仅温暖了藏民的房舍,煮沸了酥油茶,茶香四溢,更抚慰了藏民幽寂孤寒的心灵,宛若星子点亮了高原岁月长河里寂寞的苍穹。
此情此景勾起了我童年在东北农村老家度过的那一段短暂却难忘的时光……
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金黄色的玉米棒被一个个串起,一排排悬挂晾晒于屋檐之下。屋舍旁边那高低错落、井然有序的柴火垛,既是冬日取暖的保障,也是农家人的希望所在。童年记忆里的那一抹暖,留给我一生的回忆。当朔风卷雪、寒凝大地之时,柴火烧热了土炕,驱散了室内的寒冷,更温暖了农家人的心灵,成为东北农家不可或缺的、充满烟火气息的生活写照。
尽管大西南的藏族农家与大东北的汉族村落遥距千里万里,远隔万水千山,但西藏那独有的牛粪饼与东北老家常见的柴火垛,这些蕴含着不同地域文化的生活元素,看似平淡无奇,却跨越了地域与文化的界限,轻轻诉说着人们对生活的长情与寄托,共鸣着那份对家园的眷恋与守望。
藏式民居色彩对比强烈,大面积白色的墙体质地粗糙,却白得耀眼夺目,黑色窗边更是夸张,与白色墙体构成了极为鲜明的视觉反差。据领队介绍,得益于国家“安居工程”的实施以及内地省市对口支援,藏民的房子越盖越好,绝大多数藏民都住上了国家补贴修建的新房,过上了没有后顾之忧的生活。然而在享受居住条件改善的同时,藏民们依然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俗,那贴着牛粪饼的农家院舍依然随处可见。
藏式民居不仅展现着独特的风貌与变迁,在这片土地上,其独特的交通道路也别具魅力。从日喀则前往珠峰大本营旅途中,我们邂逅了传奇的“108拐”,这是一条通往珠峰的必经之路,也是一条人类造就的通往天际的奇迹之路。
“108拐”高差约800米,全长约110公里。山路蜿蜒盘旋于山间,无数个“之”字形大转弯数之不尽,特别是超过90度的“拐”弯半径小、视距短,坡陡弯多拐多的道路极其考验驾驶员的技术,但对游客来说却也更具惊险与刺激。那一百多道大回旋的回头弯向上盘绕,呈螺旋式整齐排列,如精致的“发卡”,又似大地的指纹,蔚为壮观,呈现出一种灵动的曲线之美。
我们在海拔5300米的加吾拉山口稍作停留,这里萧索荒芜,可以看到108拐的全貌。远远望去,“108拐”弯道像巨龙蜿蜒于山间,又如绸带横卧高原大地,这是一条真正的通天之路,它的尽头直指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西藏深受藏传佛教文化的熏陶,在佛教的教义中,数字 108 象征着佛陀的 108 种烦恼,每一个弯道都像是一种烦恼具象的呈现。有人说走完 108 拐,人生的弯路都已走完,以后皆为坦途,但我却不以为然。人生之路本就充满荆棘坎坷,风雨相伴,岂是这一百多个弯道所能完全涵盖的?但无论如何,这 108 拐是人生的一个缩影,它象征着我们在岁月长河里可能遭遇的风风雨雨、曲曲折折。路不通就转弯,想不通就看淡!就如同行驶在这 108 拐,拐个弯换个方向,巅峰之处的风景或许会更美。
走过西藏的“天路”,才知天之高,地之大。内地海拔很低,月亮在天上走,云在天上飘;旅行车行驶在海拔5400多米的青藏高原,无论崎岖还是平坦,你会发现高原的月亮在山下走,高原的云朵在脚下飘。人与云同伴,云与车同行,云海漂浮,真有漫步云端的感觉。
西藏不在拉萨,在路上,在西藏的“天路”上。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天路”是大地写下的磅礴史诗,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书,一幅永远看不完的画。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进藏之难却远比蜀道之难。曾几何时,“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千年岁月里仅有骡马、牦牛走出的古道才是进藏的通行之路。如今公路、航空、铁路交织形成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让天堑变通途,将西藏的千山万水、千万藏家紧密相连。西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这是新时代发展的伟大变迁!
旅行是一种朝拜,高原上的条条天路是古往今来的朝圣之路,去往珠峰的天路历程更像是一个朝拜者走在朝圣的路上。我们心怀敬畏,只为觐见那神圣庄严的珠峰,领略那份至高无上的壮美。我坚信,这场与天地山川共舞的“天路”之旅,定将成为我岁月长河中永恒的记忆。
声明
1、印象本溪遵守互联网有关法规制度,履行相关义务,作品均为腾讯官方审核通过后发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