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记者到驻村第一书记,从乡村振兴的“见证者”到“亲历者”,杨雄的“战场”在转变,但身为新闻人,他“一直在路上”的初心未曾改变。2022年6月,组织选派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杨雄到黄道乡黄溪村任第一书记,驻村伊始的他悄悄列了两张“愿望清单”,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愿望逐一实现,如今的黄溪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要致富,先修路”是杨雄驻村前的入户走访过程中倾听到的民情民声。
“路没有修好的时候,我们开车出去、进来都要绕鸡婆田那边,绕八九公里的山路,来回一趟油都要多花不少。”看着如今平坦宽敞的道路,村民罗洪田不禁回忆起以前冬天,因该路段路面开裂、路陡弯急的问题,导致不少车辆“车仰马翻”的场景。
黄溪村地处黄道乡南面的山坡,进村之前要先入山。山路狭窄曲折,坡陡弯急,随着近年来村民生活条件变好,村集体产业不断壮大,代步车辆和大型货车逐渐增加,乡道的改扩加固就变得更加紧要。
“这条路是我们黄溪村进村唯一一条通村路,关系着我们村的产业发展和群众出行。”杨雄下定决心,一定要将这条路拓宽修好。
去年12月,杨雄带领村支“两委”向上争取到专项资金5万元,为了能把资金用在刀刃上,他积极协调机械设备和人员,动员村干部出人、出力,以及私人的挖机、大卡车、小铲车,对村里黄泥塘组和桐木湾组2个大弯道进行了扩宽加固,增加了3个错车道,修补了3个道路狭窄点。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黄溪村“险路”变通途,一条崭新的道路就呈现在人们眼前,村民们也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现在路修好了,我们下黄道,来回就10来分钟,买东西也方便。”村民罗洪田笑着说。
“群众共同致富”是杨雄的第二张“愿望清单”。
提及黄溪村,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生猪产业。2021年黄溪村创办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入财政资金115万元,村干部自筹入股115万元,建成年出栏4000头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主要采取“村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进行运营。
黄道乡黄溪村村委委员、黄溪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经理罗仁先告诉记者,“从2021年养殖以来一共卖了6批猪,每批大概有一二十万到三十万块钱的收益,目前来看,赚了有100万块钱。”
生猪养殖“钱景”向好发展,但也随之暴露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个是集体经济的管理人员年龄比较偏大,再一个就是管理方面比较乱,还有资金方面不清晰。”针对发现的问题,杨雄将全村的种养殖情况梳理汇总起来,深入清产核资、清理债权债务、准确核算年度收入、支出和可分配收益,并组织村里的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养殖大户以“坝坝会”的形式协商讨论出了分红分配方案。
“以前采用平均分红的方式,后来发现一些比较困难的群众,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然后我们村支两委召开群众大会,一起协商,最终确定了差异化分红的方式,最高可以获得1000元以上的分红,群众的满意度提高了。”杨雄说。
截至2023年底,黄溪村村集体经济资产从2019年的零元增长到2023年的48.5万元,同年,黄溪村对全村47户脱贫户和2户监测户根据家庭困难情况进行了2次差异化分红,共计28570元,切实让“看得见”的集体经济变成了“摸得着”的共享红利。
杨雄常常对村里的干部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他将说过的话落实在了自己的行动中,用坚定的步伐丈量着黄溪村的每一寸土地,随着他一个个“愿望清单”的落地生根,黄溪村正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宽广道路上。(区融媒体中心 覃娅婕 刘佳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