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的杨先生近期无故遭遇轻微左侧肢体力量减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上肢难以提起重物,行走时感到乏力。起初,他以为这只是疲劳累积的结果,并未对日常生活及工作构成显著影响,因此未予足够重视。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症状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有加剧的趋势,这促使他前往医院寻求专业帮助。在就医过程中,他透露自己并无高血压等病史,但已有近二十年的烟瘾。经过包括头部CT在内的全面检查后,医生确诊其为脑梗死,检查结果显示其 左侧颈动脉有斑块形成,且右侧大脑中动脉存在严重异常,需要采取脑血管介入治疗方案。
医生特别提醒,脑梗死,医学上亦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受阻,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坏死,进而丧失相应的脑功能,这是一种突发性的脑血管循环障碍疾病,约占所有卒中病例的80%。尽管脑梗死发病急、危害大,但其发生并非无迹可寻,尤其在睡眠时可能出现预警信号,因此应保持高度警觉,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就医,以防病情恶化。
01
睡眠时的5个异常,
是即将脑梗的高危预警信号
1.手脚麻木
在睡眠过程中手脚出现麻木感,同样是脑梗死一个较为典型的症状,其特点通常为 一侧手脚的麻木(需排除因睡觉姿势导致手脚受压的情况)。此外, 面部、口唇以及舌头有时也会产生麻木感,这些症状均是由于血液循环不畅和血管阻塞所导致。
2.头晕头痛
头晕与头痛是日常生活中相对普遍的现象,它们可能源于多种情况,例如感冒、过度疲劳、长时间熬夜、颈椎病,以及血压或血糖的波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头晕头痛同样可能是脑梗的前兆,尤其在频繁于睡眠中发生时更为显著。
这是因为夜间 血流速度减缓,可能导致 脑部供血不足和缺氧,从而引发持续的头晕,伴随的症状可能包括视物旋转感、眩晕,并且脑部缺血缺氧状态会刺激颅内敏感结构,导致全头部呈现闷痛感。
因此,对于那些在睡眠中经常遭受头晕头痛困扰,尤其是同时患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疾病的人群,应高度警惕脑梗的发生。
3.流口水
脑梗发作前,流口水是一个常见的预兆,尤其在夜间睡眠时更为显著,特征为 无法控制的单侧流口水,有时甚至因口水而惊醒,部分患者还 伴有言语不清、口角歪斜的症状,且改变睡姿亦无法缓解流口水现象。
这一现象归因于 脑血管阻塞,进而 削弱了大脑神经中枢对口腔及咽喉肌肉的调控能力,导致口咽活动失控,引发不自主的流口水。对于平日里无此症状的人,若突然在睡眠中频繁出现流口水情况,应高度警惕,这可能是脑梗即将到来的信号。
4.频繁打哈欠
在脑梗发作前夕,首要迹象是血流速度减缓,血流量减少,伴随 血管逐渐狭窄,进而引发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大脑缺氧。这一状况会促使人体通过连续打哈欠这一生理反应来应对,因为打哈欠能促使肺部扩张,有助于缓解脑部缺氧状况,它是人体为抵抗脑部缺氧而自然产生的条件反射。
若在夜间频繁出现打哈欠现象,多数人或许会误以为是困倦欲睡的信号,但若此类情况经常发生,特别是坐着便能轻易入睡,且呼吸声沉重,这往往是大脑严重缺氧的警示,应高度怀疑脑血管阻塞的风险。
5.眼前发黑
众多脑梗塞患者在发病之前,会经历单眼或双眼视野突然变暗,乃至短暂失明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 眼动脉或基底动脉血液供应不足,进而 引发视网膜缺血。此类症状通常在几十秒内自行缓解,被称之为一过性黑朦,它是脑梗塞即将发生的高度危险预兆。
02
中风为何偏爱中国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我国,每12秒钟即有一人遭受中风侵袭,而每21秒钟则有一人因中风而离世。这不禁让人发问,为何中风如此频繁地影响中国人?
1.酷爱烟酒是主因
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等由 烟草释放的物质会对血管造成损害,而烟草中含有的超过100种有害成分能引起血管痉挛、加速心跳、提升血压,从而促进动脉硬化的进程,加大中风的发生概率。
根据相关研究,中年人若每日饮酒量超过两杯,相较于那些具有高血压、糖尿病等传统危险因素的人,他们面临的中风风险甚至更高。
2.饮食偏咸
值得注意的是,高盐饮食习惯已被国际公认为是高血压的重要诱因,过量盐分的摄入会提升高血压、中风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
03
别担心,
脑梗是可以预防的
1.调节自己的精神压力
研究指出,持久的精神压力有可能引起血压升高,进而提升罹患脑梗的风险。因此,掌握应对压力的方法至关重要,比如通过 冥想、练习瑜伽、聆听音乐等有助于放松身心的活动,来维持内心的平静与稳定。
2.注意饮食
摄入过多 高脂肪、高糖、高盐的营养过剩食物,能 引起血脂水平、血糖浓度及血压的升高,进而可能促使血管堵塞,诱发脑梗。因此,维持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至关重要,应当多吃蔬菜和水果,减少油腻食物的摄入,并且切忌过量饮食。
3.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运动能够显著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中脂肪的含量,从而减少脑梗发作的风险。每日坚持进行适量的体育活动,例如散步、慢跑、游泳或瑜伽,均被视为预防脑梗的有效手段。
家庭医生在线媒体矩阵中心
编辑:彭秋霞
审校:郝雅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