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南京市长:市长萧山令拒绝撤退,率部和日军拼光后自杀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华北发动卢沟桥事变,随后开始全面侵华。为了抵消当时日军的机械化优势,蒋介石主动在上海发动反击,想利用南方密集的水网,把日军主力牵制在淞沪地区。

蒋介石虽然将80万国民党军精锐都投入到了淞沪战场上,但是面对日军的海空军优势,依然节节败退。尤其是1937年11月初,日军新组建的第11军从杭州湾金山卫登陆后,中国军队主力有被日军包抄全歼的危险。因此,南京的防守问题,就出乎意料地被提前提到日程上来了。

对于南京的防守问题,国民党军很多将领都持悲观态度,因为日军在淞沪会战结束后,可以利用其优势重装备和海空军,沿着长江和沪宁公路,宁杭公路前进,快速抵达南京。南京在长江弯曲部内,地形上背水,所以日军还可以从江面上用海军封锁和炮击南京,从陆地上也可以由芜湖截断我后方交通线,然后以海陆空军协同攻击,则南京就处在日军的立体攻势下,很难守住。

淞沪会战期间,国民党军虽然只投入了当时全国一半的军队,但这些部队却是当时中国全部的精锐部队,中央军尽出,各大军阀把自己的家底部队都拿了出来和日军血拼。淞沪会战期间,我军伤亡30万人,最精锐的几个德械师损失过半,根本就没有多少有战斗力的部队和日军继续战斗了。所以这时候要想守南京,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1937年11月15日,蒋介石召开了第二次高级幕僚会议,何应钦,白崇禧,唐生智,谷正伦等将领都参加了此次会议。谈到南京的防守问题时,大部分将领都不赞成守南京,但是唐生智却说:南京是我国首都,我国际观瞻所系,又是孙总理陵墓所在,如果放弃南京,将何以对总理在天之灵,因此非死守不可!

但是当时蒋介石问道谁留下来守卫南京时,所有的将领都沉默了,因为大家都知道南京肯定守不住,谁也不愿意背负这个千古骂名。最后唐生智打破了沉寂,说:“委员长,若没有人负责,我愿意勉为其难,坚守到底,与南京共存亡!”蒋介石很感动,立刻答应了他的请求。

唐生智被任命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后,于1937年11月17日召开记者发布会,他在记者发布会上这样说道:“本人奉命保卫南京至少有两件事有把握:第一,即本人所属部队誓与南京共存亡,不惜牺牲于南京保卫战中;第二,此种牺牲定将使敌人付出莫大之代价。”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唐生智还把南京下关渡口的船只全部撤走,号召全体将士要背水一战。

但是到12月11日晚上,也就是南京保卫战只打了两天,蒋介石就向唐生智下达了撤退命令。由于事先没有制定撤退计划,所以此次撤退十分匆忙,有的部队被遗漏了,有的部队在日军的合围中投降了,但是有一位将领却拼死不降,一心求死,此人就是南京市长萧山令。

南京保卫战和南京大屠杀期间,很多人最关注的恐怕就是南京市长了,很多人都想知道,在这场灾难面前,作为这座城市的父母官,南京市长的抉择是什么,他有没有和唐生智一样提前撤退,有没有投降日军!让我们感动的是,在国家危难之际,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当时的南京市市长萧山令并没有选择和国民党军其他将领,还有国民党的其他政府官员一样逃走,而是选择了杀身成仁!选择实现自己和南京共存亡的誓言!

南京保卫战期间,有两个职务可以说是烫手的山芋,一个是唐生智担任的南京卫戍司令,另外一个就是南京市市长这一职务。这两个职务,一个是南京卫戍部队最高长官,另外一个是南京政府的最高长官,要是搁在平时,这两个职务可都是最有前途的官员才可以担任的,但是在这个危难关头,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去担此要职。

而担任这两个职务的都是湘军将领,萧山令还是唐生智的老部下。唐生智是一员儒将,他出生于湖南益阳一个书香门第,一家三代都是秀才,萧山令早年毕业于湖南陆军小学,保定三期,和后来的陆军上将张治中是同窗。他还参加过北伐,担任过连长,营长,团长等职务,还当过县长。

南京保卫战之前,萧山令担任全国宪兵副司令。当时全国宪兵司令,首都警备司令谷正伦跑到了武汉,南京市长马俊超也临危逃逸,萧山令便就任南京市市长,南京警察厅厅长,全国宪兵司令,南京警备司令,南京防空部队司令等要职,这哪一个职务,都是当时很多人避而不及的,但是萧山令却把这些职务都揽了下来,直面这场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

南京保卫战打响之后,萧山令调遣宪兵部队和警察维护秩序,增援前线的部队。12月8日,12月9日,萧山令的好友陈辑川两次来到他的指挥所,劝他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不要做无谓的牺牲,但是萧山令回答:“授命拱卫首都,防守无方,无以对党国,杀敌不力,无以对金陵老小,贪生怕死,俯首称奴,何脸见江东父老,我走,南京的老百姓怎么办?守土为国是军人的职责,我应尽忠报国,笑卧沙场,死守南京,我意早决!”可见,萧山令就没有打算活下来。

12月12日,蒋介石,唐生智下达撤退命令后,萧山令又被任命为了渡江总指挥,指挥各军团的撤离和突围。可是之前唐生智态度强硬,表示要与南京共存亡,根本就没有制定撤退计划,导致各部队在撤退的过程中陷入了困难。

萧山令率领宪兵部队到达下关渡口后,一边组织部队维持秩序,一边命令部队去拆民房上的木板,运送部队渡过长江。12日夜是非常关键的一天晚上,这一天晚上如果能撤出去,就可以活下来,逃过日军的追杀,如果渡不过长江,那就只能和日军决一死战,杀身成仁。

萧山令作为渡江总指挥,他手里掌握着一批船只和木筏,是最有机会离开南京的。在12日夜,萧山令的部下多次把他推到一个小木筏上,想让他离开这里,但是萧山令都挣扎着爬了回来,继续指挥部队撤退。13日凌晨,日军从水陆两路攻击下关渡口,此时下关渡口依然拥挤着数万军民。

萧山令不但不退,反而振臂高呼:“成功成仁,今日是也!”萧山令率领残存的宪兵部队和日军激战,掩护军民撤退,在最后关头,萧山令还端起刺刀和日军展开惨烈的白刃战。在战斗中,萧山令将军身中数弹,半截身子立于江面,仍然高呼“中国不会亡”。在部队全部打光后,萧山令开枪自杀,实现了自己与南京共存亡的誓言,成为了抗战期间殉国的第一位市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