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50万德军围歼80余万苏军,基辅战役怎会打成这样?

二战进入到1941年,纳粹德军已席卷欧洲,掌控了大批作战资源,西线仅存英国凭借海空力量苦苦坚持。

德军的强势引起苏联警觉,除将重工业及军工搬迁到欧亚分界的乌拉尔山以东,另调集大批军事力量用于防范。此时苏军刚经历“大换血”,许多有着丰富经验的军官遭到清洗,战斗力大不如前。

战役背景

苏联第三大城市基辅(乌克兰首都)被作为重点防区,乌克兰不仅是欧洲粮库,还拥有顿涅茨煤田。穿过乌克兰再向东南,就是苏联最大的高加索产油区。

由此,基辅的战略价值巨大,担任防御的是苏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总指挥布琼尼元帅,手下兵力最多时高达150万。

德军方面,1941年6月22日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分北方、中央、南方三个集群直插苏联腹地,其中北方、中央集群进展极快,而南方集群被挡在了囤驻重兵的基辅地区,由此该地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凸出部。

双方兵力对比

特别将兵力单列小节,是因为根据所查资料,对德军投入兵力描述较为模糊。

苏军防守兵力倒是比较清晰,为六个集团军含69个步兵师、11个骑兵师和一些装甲部队,总兵力约80余万。

德军南方集群包括第1装甲集群和第6、17集团军,约40个师,后因兵力不足,从进攻莫斯科方向的中央集群调来第2装甲集群和第2集团军。如此算来,进攻基辅德军总数应高于资料显示的50万,约为60~70万人。

此外,南方集群序列还有一支11集团军,未参与基辅战役。但从曼施坦因于1941年9月调任该集团军,并发起克里米亚战役的情况推测,11集团军应是顺着乌克兰境内黑海沿线进发,担负阻断苏军退路的任务。

战役过程

在基辅战役之前的乌曼战役中,德军俘苏军10万人,并缴获大量坦克、火炮,致使西南方面军重装备遭受极大损失,也因此成为基辅防御的一大软肋,守城苏军缺乏机动能力和反击重武器。

再拿基辅和另一座著名城市列宁格勒作比较,同为防御战但大有区别,列宁格勒被围时,东侧仍能通过拉多加湖和后方保持联系,但孤悬于乌克兰平原的基辅一旦被围,后勤补给将彻底中断。

因此在1941年7月11日,第1装甲集群攻至基辅城西时,苏军参谋长朱可夫便紧急提议,放弃基辅保存有生力量,然而被苏军统帅部否决,基辅守军错失后撤良机。

与此仅隔数天,德中央集群古德里安第2装甲兵团攻占斯摩棱斯克,打开了通向莫斯科的大门。然而统帅部一纸电令袭来,命令他和第2集团军回撤协助南方集群,去解决“比莫斯科重要很多”的基辅。

德军部署如下:

原属中央集群的第2装甲兵团和第2集团军,进发到基辅侧后,封堵苏西南方面军退路;南方集群克莱门特第1装甲兵团迂回基辅城南,并与古德里安会合;第17集团军负责在北面牵制苏军;第6集团军东渡第聂伯河,正面进攻基辅。

德军意图很明显,针对基辅苏军几路合围逐步收网,而且这张网十分巨大,正面300公里,纵深600公里,覆盖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在收网同时还要防止苏军逃脱,这需要德军具备极为高效的机动能力。

进展到同年9月,合围之势已成。古德里安第2装甲兵团成功夺取位于苏军后方的罗姆尼。在苏军南翼,德第1装甲兵团强渡第聂伯河,并建立稳固登陆场。

9月16日,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围歼战开始,基辅上演惨烈的一幕。耗尽弹药的苏军,如同当年的波兰骑兵那样,端着刺刀冲向德军坦克,然而面对机甲和炮火构成的钢铁战线,此类的冲锋显得悲壮而无力。

德军为解决数量巨大的西南方面军,将其穿插分割为六个部分,战斗到26日,除2万苏军突围外,基辅守军被全歼。

苏军被俘65万,伤亡近20万,德军也付出伤亡13万人的代价。此战后,乌克兰境内苏军被基本肃清。

对整个战局的影响

德军在苏德战争前期,将闪电战成功复制到东线,高强度高机动性的装甲冲击令苏军防线一度崩溃,并由北至南推进到列宁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一线。可以说,如果没有后来的失误,德军已将苏联逼入绝境。

关于基辅战役也存在另一种说法:

由于调回中央集群大部力量协攻基辅,致使对莫斯科攻击被推迟四周,从而给苏军以喘息时机并将战争拖入严冬,是战术大胜而战略失败的典型。

对此个人并不认同,乌克兰的粮食和煤、高加索的油,都是德军所急需的。此外,驻守在基辅的近百万苏军已成孤军,实在是消灭有生力量的良机。假使不调回中央集群助攻,当莫斯科战役发起时,基辅苏军很可能对中央集群来个反包抄。

问题的关键在于苏联的恢复和动员能力,乌拉尔工业区的飞机大炮被源源不断送往前线,一个月能组织数十万兵员投入战斗,是这种可怕的战争潜力最终打垮了德军意志。

这和二战日军攻击美国的情况类似,当日军用尽力气摧毁大量美军飞机后,仅仅用了很短的时间,美国又生产出更多的飞机补充到对日前线,这简直等于在用钢铁收割着日本士兵的生命。

战争是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决定胜负的因素不仅是士兵的勇敢、先进的武器、高超的战术,同时更是国力的比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