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他,都会介绍他是梁启超的孙子、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儿子,然后才是历史学者,环保斗士梁从诫。
他是名门之后,却没有受到半点荫蔽,反而屡遭磨难。
从象牙塔里的一个历史学家转变为身体力行的环保斗士,梁从诫不断地抗争,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国变得更好。
这背后,是梁启超、梁思成和梁从诫祖孙三代拥有的共同基因起作用:那就是社会沉重的责任感。
“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这块土地养育了我们,我们不能不尽我们的力量,为这块土地、为这个民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梁从诫说,但他又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认为“我们三代人都是失败者。”
很显然,梁家三代人都是中国的启蒙者,他们各自提着灯,照亮了我们民族的未来。
01
梁从诫的名字从何而来呢?
与建筑有关。宋代出版了一本专门讲建筑标准的书《营造法式》,作者是古建筑学家李诫。父亲梁思成专门研读过这本经典,他和林徽因一起用毕生心血勘测和保护中国古建筑。
所以儿子出生以后,希望他能够继续从事建筑事业,故名从诫。
可是梁从诫却因两分之差与清华大学建筑系(系主任是梁思成)遗憾擦肩,转而到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
毕业在云南大学历史系任教几年后,梁从诫回到北京从事世界史研究。一位研究历史的学者,最后却因历史问题走进了人生的至暗时刻。
十年动乱发生后,梁从诫因为爷爷梁启超曾经做过“保皇派”,所以被牵连下放劳动,在江西改造。
1978年,梁从诫有了一个回到北京的机会,来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做编辑,度过了十年职场岁月。这段时间里,他创办了《百科知识》与《知识分子》杂志,后者因为有不合时宜的内容,仅仅办了一期便停刊了。
感觉受到束缚的梁从诫离开了体制,进入了冯友兰、张岱年等哲学教授创立的中国文化书院。这是一个民间机构,旨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经费完全自行筹集。
此时的梁从诫已经知天命,他的前半生走得磕磕绊绊,因为性格耿直,错失了很多升迁的机会。用他自己的话说,当不了领导,也不愿意被人领导,就喜欢自由。
02
自上世纪80年代末,梁从诫就开始关注环境保护方面的情况。由于发展破坏了环境,发达国家较早地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走上了集中治理的道路。
然而改革开放不久的中国,仍处于追求物质发展的阶段,神州处处热火朝天的生产建设开始给环境带来压力,遗憾的是,中国人身处其中并不自知。
梁从诫觉得自己一定要做点什么,“自己的国家地脏了,总得有人扫吧”。1993年,61岁的梁从诫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创立了中国民间第一家环保组织——“自然之友”。
他先从环保知识培训开始,开展各种主题的展览,分享环保理念,走进中小学演讲,告诉孩子们要做大自然的朋友。哪怕一场活动只有五个人,他也愿意讲,有五个重视环保的绿色种子已经很好了。
那时在中国开展环保教育工作,难度可想而知。“自然之友”曾经在北京的公园里,劝说过遛鸟的大爷保护鸟类,释放笼中鸟,引起大爷们反怼:“我自己都舍不得吃,把鸡蛋黄给鸟吃了,还想怎么对它好?”
遛鸟是北京城多年来的市井文化,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
梁从诫目睹各地环境破坏现状非常着急,给别人提建议时常常不留情面。有次去某县考察,县长拿出好酒招待他,他很直接地说:“你们河里的水都像酱油汤了,怎么还好意思喝酒呢?”
直来直去的性格,得罪了不少人,让他的环保工作做起来很艰难,处处碰壁。
03
1995年,云南德钦县为了经济利益,计划砍伐10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一旦成为现实,濒危物种滇金丝猴就会彻底失去家园。
滇金丝猴是中国的特有物种,活跃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暗针叶林带。在全世界仅有1500只,德钦县的原始森林中分布着200多只。
然而滇金丝猴无法向人类提出抗议,保护它们只能靠人类自己。环保志愿者、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得知消息后,找了相关领导和媒体,仍不能阻止,绝望的他辗转联系到北京的梁从诫求援。
梁从诫收到信后焦急万分,他将求援信发给中央及北京的几十家媒体争取舆论支持。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他,借助建言献策的渠道向中央反映,得到了重视,滇金丝猴保住了家园,中央每年也为德钦县拨下300万元专门用来滇金丝猴的保护。
这是梁从诫创立“自然之友”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给了他很大的信心。经由媒体报道后,全国各地反映环保问题的信件雪片般寄到“自然之友”办公室,一开始梁从诫每封都回复,后来无奈的感觉越来越强烈。
有的地方效仿德钦,竟然想通过砍伐森林来争取国家拨款,让他帮忙申请。梁从诫有些恍惚,最后竟不知是胜利还是失败了。
不仅滇金丝猴处境危险,可可西里上的藏羚羊数量越来越少,从最高峰的100万只,迅速减少到7.5万只,背后的刽子手就是人类。
一公斤藏羚羊绒交易价是9000美元,被制造成藏羚羊绒披肩后,在欧洲的售价高达4万美元。
反偷猎组织“西部野牦牛队”和这些偷猎分子进行了残酷的斗争,由于缺少经费和装备,很多次都望洋兴叹,并且面临着生命危险。
梁从诫听说后,号召“自然之友”的会员筹款40万元支持“西部野牦牛队”运转,来自千里之外的力量让这群高原卫士找到了后盾,流下热泪。
趁着英国首相布莱尔访华,梁从诫以个人名义给布莱尔写了一封公开信,请求英国协助杜绝藏羚羊绒进口贸易,布莱尔做出回应表示支持。
1999年5月,67岁的梁从诫和“自然之友”的会员们一起,登上了海拔4500米的可可西里,对收缴来的近400张藏羚羊皮付之一炬。
他在现场对着镜头说:“我们用这把火向全世界表示,中国人民不允许这样的罪恶在我们的土地上继续横行霸道。”
04
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后来担任了“自然之友”名誉理事,在她的眼中,“自然之友”的办公室处处体现着环保理念:
办公用品是其他地方淘汰的,办公纸是别的公司或出版社用过一面的废纸,梁从诫的名片也是印在这种废纸背面的,上面印着生产配料表。
梁从诫常年骑着一辆自行车上下班,人们很难想象偶尔擦肩而过的老头竟然是梁启超的孙子。他的老伴方晶退休后,到“自然之友”成了一名志愿者,古稀之年跟梁老一起为中国环保事业奔走呼号。
做了多年的环保,梁从诫心中有个感受越来越强烈,自己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出现矛盾时,往往经济压倒了环保,他和“自然之友”的声音被淹没了。
但是以梁从诫为首的“自然之友”会员们,甘当苦行僧,秉承一个理念,那就是——“我们不忍,我们忍不住。我们心有不忍,就要表达,我们忍不住,就要做点什么。”
如今的“自然之友”,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民间环保组织,积累会员超过20000人,地方组织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区,推动着中国各项环保事业的发展。
74岁那年,梁从诫向往常那样骑着自行车,突遭车祸,到医院被查出已患上阿尔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他的身体大不如前,记忆力迅速减退,来看望他的朋友,他都会叫他们“自然之友会员”。很多事情他都不记得了,却仍记得未竟的环保事业。
国学大师季羡林非常钦佩梁从诫对环保的身体力行,他赞道:“宁愿丢一个历史学家,也要多一个自然之友,这体现了梁从诫忧国忧民忧天下的思想。”
这个思想,像极了他的祖父梁启超,一生为国开民智,寻找道路;
这个思想,像极了他的父母梁思成和林徽因,穷尽一生勘测和保护中国古建筑,为后世留下重要遗产。
梁从诫说,如果说梁家三代人有共同点的话,“那就是社会沉重的责任感。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这块土地养育了我们,我们不能不尽我们的力量,为这块土地、为这个民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
梁从诫是个悲观主义者,他认为梁家三代都是失败者,而且一代不如一代。
这既可看作是梁从诫的谦辞,又能体味到某种悲凉。梁氏家族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笔,有着“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之称。从梁启超、梁思成再到梁从诫,祖孙三代都堪称中国的启蒙者。
他们有着知识分子的本分,他们举起灯,忧国忧民,照亮民族未来;
他们又有知识分子的风骨,他们与落后的势力抗争,不惜舍身为国,甘做铺路石。
他们叫了一百多年,只要叫醒了一些人,梁家就不能算失败,相反是非常伟大的成功。
05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这首新诗,有人说是为了悼念好友徐志摩而作,然而真实情况是,这是写给刚出生的梁从诫的。
2010年10月28日,梁从诫先生因病在京逝世,享年79岁。他未能如父母所愿从事建筑事业,但也曾为保护中国古建筑努力奔走,相信一家人天堂相遇,梁思成和林徽因一定会欣慰的。
梁从诫曾把环保比作是“一场不可能赢的战争”,可是他也说“不能因为赢不了就不打,就像你知道人总是要死的,不能因为这个就不好好活了。”
他不是失败者,而是先驱者,一念一生的苦行者。
愿我们的社会多一些像梁从诫先生这样的国之栋梁。
向梁老致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