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感同身受”吗?丨曼荼罗心理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感同身受”这个词,尤其是在朋友倾诉苦恼时,很多人会说“我理解你的感受”。

然而,这句“感同身受”是否真的存在?

我们真的能完全理解另一个人的情绪和经历吗?

“感同身受”的背后

感同身受的字面意思是感受到他人所感受的痛苦或快乐。

然而,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性格和情感反应都各不相同,即使是相似的情境,每个人的情感体验也可能截然不同。

举个例子,两个人可能都经历了失恋,但其中一个人可能感到深深的悲伤,而另一个人可能更多的是解脱感。

即使我们经历了类似的事情,我们感受到的情绪和内在体验也未必一致。

为什么我们需要“感同身受”

当人们试图理解和体会他人的感受时,通常是出于善意,是一种连接和支持的方式。

这种努力表达出关心,表明我们在情感上支持对方,即使我们未必能完全理解对方的心情。

实际上,感同身受更多是一种共情的表达,是让对方知道:他或她的感受是被看见、被尊重的。

共情,而非感同身受

心理学上,我们更强调“共情”而非“感同身受”。

共情是一种理解对方情绪并予以关怀的能力,而不需要自己真正体验到对方的情感。

这种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在不忽视自我感受的前提下,对他人的困境产生理解和支持。

在心理咨询中,共情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让咨询师能够尊重来访者的独特性,而不是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到对方身上。

如何更好地表达关怀?

我们可以尝试用开放式的问题去了解对方的情绪,比如“你愿意多分享一点你的感受吗?”或是“我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你吗?

这样的问题不仅尊重对方的情感空间,也让他们感到被重视。

这种关怀并不需要假装“感同身受”,而是以更真实和有温度的方式去理解对方。

总结

感同身受的确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现实中,我们更应该努力做到的是“共情”。

这是让对方知道:

即使我未必能完全理解你的所有感受,但我在用心聆听,尊重你,并陪伴你。

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或许我们无法感同身受,但我们可以真诚相待,共同走过人生中的风雨。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让大家对“感同身受”有更深的理解。

如果你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情绪或提升共情能力,欢迎来曼荼罗心理咨询室与我们进行更深入的交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