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研究】光伏行业——供给侧调整和发展

更多行业资讯

关注联合资信

摘要

REPORT SUMMARY

REPORT SUMMARY

光伏产业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易受到国家产业政策、补贴政策、宏观经济状况、产业链各环节发展均衡程度等因素综合影响,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特征,目前中国光伏产业已形成国际竞争优势。随着装机量的旺盛需求,带动产业链相关企业加大资本投入,相关产能快速扩张,随之产业链价格呈下降趋势,各环节产能开始出清。光伏产品出口呈现“价减量增”态势;亚洲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欧洲和亚洲市场份额较高,沙特阿拉伯市场增长明显。中国光伏企业持续深化海外产能布局,光伏企业在美布局,需持续关注美国本土政策变化;此外,欧美对光伏企业在东南亚产能的限制仍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海外产能布局或将给企业带来更强的成本和交付能力优势、海外渠道和生产基地、品牌溢价、以及更强的融资能力和盈利水平。中短期来看,光伏产业竞争持续加剧,行业垂直一体化趋势持续增强;但部分环节集中度可能存在分化,研发能力强的头部企业更具有竞争力、现金储备充分的企业更易穿越周期;长期来看,在全球能源转型格局下,光伏行业外部发展环境良好,中国光伏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一、光伏行业概述

中国光伏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目前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外部政策环境良好,但受国家产业政策、补贴政策、宏观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较大,行业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此外,目前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仍以煤炭等传统能源为主,未来光伏等清洁能源仍有持续发展空间。

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发展受到国家产业政策、补贴政策、宏观经济状况以及产业链各环节均衡程度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呈现一定的周期性特点。当前中国光伏产业已在全球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在制造业规模、产业化技术水平、应用市场拓展以及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清洁能源发展的趋势下,以及光伏行业技术不断进步导致度电成本持续下降的背景下,近年来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的数据统计,2021年至2023年期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迅速攀升,2023年同比增长148%至216.88GW,增速显著超出预期。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4年1-10月,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达到了181.3GW。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当前中国仍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消费为主,光伏等新能源领域具备持续发展空间。

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在《2024年第三季度全球光伏市场展望》报告中预测,光伏组件价格的走低将继续推动2024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的增长,预计全年将部署592GW的新增光伏装机量,高于2024年3月预测的574GW,相比2023年的444GW增长33%。此外,根据中国光伏协会(CPIA)的预测,2025年和2030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462GW和587GW,2023年至2030年期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7.67%。

2020-2022年,随着光伏装机量需求的持续增长,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品的价格快速上升,相关企业盈利能力显著提升。在此背景下,产业链相关企业加大资本投入,推动相关产能快速扩张。随着新产能陆续投产,行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根据CPIA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球已建成的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的产能分别为245.8万吨(约为784.6GW)、974.2GW、1032GW和1103GW,其中中国的产能占全球产能的比重分别为93.6%、97.9%、90.1%和83.4%。光伏行业的供需失衡问题已较为严峻。

二、产业链各环节分析

(一)在阶段性供给过剩的背景下,市场呈现非理性竞争,硅料价格已跌破行业企业的现金成本,或将成为行业内最先完成产能出清的环节。

光伏产业链的最上游环节为太阳能级多晶硅原料的生产。多晶硅项目的投产周期通常滞后于下游各环节12至15个月。因此,在下游需求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硅料的产能增长速度滞后于下游产能扩张,导致供给短缺,进而推动多晶硅价格迅速上涨。当下游需求达到峰值并开始回落时,由于产能投放的滞后性,供给继续增加,供需关系迅速逆转,多晶硅价格随之下跌。2021年,中国多晶硅产量增长显著,但由于扩产周期长以及能耗管控导致的减产,市场供应存在较大缺口,多晶硅价格从13.06美元/千克上涨至42.70美元/千克。2022年,全球光伏需求超出预期,多晶硅仍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产品价格维持在高位。2023年,随着多晶硅新增产能的释放,全年产量继续增长,市场供给充分,价格持续下行,全年降幅超过70%。2024年以来,多晶硅价格进一步下滑,国产多晶硅(一级料)现货价格从2023年12月25日的8.45美元/千克降至2024年8月12日的5.04美元/千克。2024年8月后,由于部分企业停产或减产,市场供给略有下降,多晶硅价格略有回升,2024年11月20日,国产多晶硅(一级料)现货价格为4.48美元/千克。硅料价格已低于企业的现金成本。

从产能和产量来看,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中国多晶硅产量持续扩大,由2019年的34.2万吨增长至2023年的143万吨。2023年,国内多晶硅年产能240.8万吨,其中有效产能达到204.4万吨/年,同比新增88.2万吨/年,增幅75.9%;产量143万吨,同比新增62万吨,增幅76.54%。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2024年1-6月,相关企业投产、开工及规划的新增产能项目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降幅超过75%。在此期间,多个原定的新建项目被推迟建设或投产,而总产能规模达到126.5万吨。同时,对于已经投产的项目,企业主动关停或减产的产能合计为46.5万吨。根据Mysteel的数据显示,行业整体的开工率呈现持续下滑的趋势,2024年10月,头部一、二线硅片企业开工率普遍维持30%~40%,而部分一线企业的开工率维持在50%~60%,整体中国光伏行业内企业的开工率为53%,与9月相比下降了2个百分点。

多晶硅生产属于大型化工生产范畴,其生产流程复杂。生产线的启停成本较高,单次启停成本约千万人民币。停机后重新启动生产线至少需要三个月的调试周期,工厂常会避免非必要的停机操作。因此已经停机的中小企业及一些能耗较高的老旧产能,其复产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此外,多晶硅行业内头部企业与二、三线企业在生产成本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头部企业的多晶硅生产成本相较于二三线企业,每吨至少能节省约1万元。在多晶硅价格持续低位运行的情况下,二三线企业生存压力加大,会出现资金流动性紧张的问题。因此,多晶硅环节有望成为行业内率先完成产能整合的环节。

(二)电池片在技术路线选择上,TopCon技术路线仍为主流。电池环节企业业绩承压,在本轮产能出清的周期中,研发实力强且技术储备丰富的头部企业,或将在本次出清进一步拉大与二三线企业的差距。

在产业端,据InfoLink Consulting统计,2023年电池新建产能中N型电池产能占比超95%,其中TopCon电池产能占据主导地位。截至2023年末,N型电池产能占行业总产能比重已达58%,较2022年提高39个百分点。2012-2023年,全球光伏电池片产量持续增长,由38GW增长至644GW,其中中国光伏电池片产量由21GW增长至591GW,全球光伏电池片产量增长的主要来自于中国。2012-2023年,中国光伏电池片产量逐年上升,复合增长率达35.45%,中国光伏电池片生产规模自2007年开始已连续17年居全球首位。

在市场端,根据SMM数据,2023年N型组件招标量达104GW,占国内总招标量的37%,且月度定标量占比由1月的14%上升至12月的67%,N型技术或将全面替代P型技术。根据Trend Force集邦咨询数据预测,截至2024年底电池片产能约1417GW,其中N型电池片产能约为1078GW,占比约76%,标志着N型时代正式到来。其中,TopCon电池产能约为941GW,占比约66.4%。TOPCon为主的N型技术路线在市场应用中正加速拓展,预计到2029年,TopCon电池片产出占比将超过84%,领先于其他技术路线。随着N型产品量产的进一步加速,产业链各环节都在围绕N型产能的落地进行新的布局。从价格角度看,TopCon电池产能快速上升的同时,电池溢价呈现下降趋势,企业的盈利状况也由正转负。根据Mysteel数据的统计显示,2024年10月,电池片国内企业产能开工率在53%,与9月相比下降2%。其中,头部企业具备一定的规模优势和较低融资成本。

此外,由于小尺寸PERC电池产能不具备技改价值,大尺寸PERC电池产能技改性价比低于新建产能,行业P型电池产能面临较大计提减值压力。头部的光伏电池企业中P型产能规模较大,计提减值损失较高。2023年,行业企业计提减值损失的规模大幅上升。2024年上半年,仍有部分技改的企业计提较大规模的资产减值损失。减值损失的计提进一步导致企业的利润亏损加剧。

电池环节承压严重,企业经营困难,减产加剧。在本轮产能出清的周期中,由于头部企业研发实力强,且技术储备丰富,在技术路线选择和生产成本控制上均具备一定优势,因此有望借助本次出清进一步拉大与二三线企业的差距。

(三)光伏组件为发电系统核心部分,大尺寸+一体化+N型趋势凸显,供需失衡或将长期存在,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规模方面,截至2023年底,全球组件产能和产量分别达1103GW和612.2GW,同比分别增长61.6%和76.2%,持续快速增长。从组件生产类型来看,晶硅组件依然是市场主流。从组件产业布局来看,全球光伏组件生产制造重心仍然在中国大陆,中国大陆产能达到920GW,约占全球总产能的83.4%;产量达到518.1GW,约占全球总产量的84.6%。从出货量排名来看,在全球光伏组件市场中,中国光伏行业在组件环节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根据中国光伏协会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TOP10均为中国企业。从技术来看,组件生产环节技术门槛不高,产品同质化严重,且开工率整体较为灵活,因此头部企业与二三线企业在这一环节的差距并不明显,企业难以单纯依靠组件生产能力获得较好的盈利。因此,这一环节供需失衡或将长期存在。此外,大尺寸组件降本增效优势显著,大尺寸需求快速增长。高单价的大尺寸组件以及N型组件市占率持续提升,光伏组件市场竞争激烈,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

三、海外需求及布局

光伏产品出口呈现“价减量增”态势;亚洲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欧洲、亚洲市场出口份额较高,沙特阿拉伯市场增长明显。中国光伏企业持续深化海外产能布局,光伏企业在美的布局需持续关注美国本土政策变化。欧美对光伏企业在东南亚产能的限制仍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海外产能布局或将给企业带来更强的成本和交付能力优势、海外渠道和生产基地、品牌溢价、以及更强的融资能力和盈利水平。

出口方面,光伏产品呈现“价减量增”的态势。2024年1-8月,中国光伏产品(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总额226.67亿美元,同比下降约30.8%;出口数量49.44亿个,同比增加26.5%。从出口地区来看,2024年上半年亚洲超越欧洲成为中国光伏产品的最大出口市场。欧洲、亚洲市场合计占国内组件出口份额超过80%。沙特阿拉伯市场增长明显,成为上半年前十大组件出口市场中的第五位。2024年以来,沙特政府已释出多个集中项目标案,并与多家开发商签订合作协议,在沙特政府加大发展光伏的利好情形下,预计当地的光伏产品需求将逐年上升。

海外布局方面,鉴于全球贸易格局的新变化与国际竞争的加剧,中国持续深化其在海外的产能布局。从当前全球光伏市场的情况来看,美国市场提供的光伏产品毛利率最高。由于美国市场的贸易壁垒极高,特别是在2012年和2015年两次反倾销和反补贴(双反)调查终裁后,中国光伏企业开始利用东南亚作为跳板,在当地建设工厂以向美国出口光伏组件等产品。在东南亚布局方面,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等光伏巨头正加速在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一体化产能布局。这些企业利用当地的成本优势、政策支持以及良好的市场辐射力,巩固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但随着美国限制性贸易政策转向东南亚,2024年5月,美国商务部对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四国的光伏电池重新启动双反调查;同年6月,美国对东南亚光伏组件的关税豁免到期。以上政策对东南亚的产能造成显著的不利影响。据相关机构统计,中国企业已逐步降低东南亚组件的开工率。部分企业则选择将产能转移至未被限制的印度尼西亚、老挝等国家。同时,美国对中国光伏产业的限制也引发欧洲市场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长期来看,欧美对东南亚产能的限制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在美国本土产能布局方面,隆基绿能、晶科能源、阿特斯等企业已在美国投资新建产能,而晶澳科技及博威合金的产能规划正处于推进阶段。这些举措旨在规避贸易壁垒,同时更直接地服务于当地市场,并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光伏企业在美国的布局需持续关注美国本土政策的变化。此外,中国厂商在美国建设工厂并获取本土制造补贴的难度相对较大。同时,随着中东地区光伏组件需求的增长,以及欧美市场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部分企业选择在中东地区投资新建产能。截至2024年9月,已公布的中东投资产能规模包括硅料产能5万吨、硅片产能50GW、电池片产能27GW、组件产能23GW、以及支架产能30GW。中东地区加速能源转型,成为全球光伏市场增长较快的地区。同时该地区连接亚非欧,与欧美国家有着长期的自由贸易关税协定。在中东市场布局方面,由于新市场需求旺盛,部分企业选择在中东投资新建产能。海外产能布局或将为企业带来更强的成本和交付能力优势,同时拓展海外渠道和生产基地,提升品牌溢价,以及增强融资能力和盈利水平。

四、总结与展望

中短期来看,行业竞争持续加剧,部分企业加速向上下游环节延伸发展,行业垂直一体化趋势持续增强,部分环节集中度可能存在分化;研发能力强的头部企业更具有竞争力、现金储备充分的企业更易穿越周期。长期来看,在全球能源转型格局下,光伏行业外部发展环境良好,中国光伏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从中短期来看,光伏终端需求快速增长,使得光伏产能加速扩张,叠加资本大量进入,各环节产能加速扩张,主产业链的产能供给能力仍显著超出行业需求,行业竞争持续加剧,部分环节集中度可能存在分化。同时,部分企业加速向上下游环节延伸发展,行业垂直一体化趋势持续增强。在此背景下,头部企业依靠领先的技术研发能力、管理运营经验和人才资源储备,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在自身产能扩张过程中可以持续保持市场地位及竞争优势。此外,随着光伏环节各项新型技术的不断涌现,各项技术结合中发展,研发要求企业投入资源多线并进,以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头部企业相较于二三线企业,能调动更多的研发投入,且一体化战略所带来的协同效应有助于提高各环节之间的匹配度,进而促进技术创新。财务方面,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前期资本扩张投入大量现金,目前产业链各环节价格持续低位,企业亏损加剧且进入现金消耗期,部分企业资金流动性趋紧,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出现偿债风险,在此阶段,现金储备充足且具备融资渠道的企业具备更强的防御能力,有望在穿越经济周期后迎来反弹,推动行业整体回归健康稳健的发展状态。

长期来看,全球能源转型的趋势下,受到多国“碳中和”目标、清洁能源转型及绿色复苏政策的推动,可再生能源预计将持续快速发展。光伏、风电和水电作为未来电力装机增量的主要力量,其下游需求依然强劲。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到2027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预计将超过煤炭,成为最大的装机能源形式。

在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光伏制造产业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多数主要能源消耗国已设定在2050年至2060年间实现净零碳排放的时程表,并在2030年至2040年间设立中期检视节点。此外,随着光伏发电的度电成本逐渐接近传统能源成本,全球对光伏装机的需求日益旺盛。在政策层面,国家相继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配电网安全风险管控重点行动工作方案》等产业政策,为光伏行业的发展提供明确且广阔的市场前景,并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2024年8月2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能源重点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推进光伏设备更新和循环利用,推动老旧光伏电站光伏设备残余寿命评估技术研发,鼓励通过高效光伏组件、逆变器等关键发电设备更新,提升光伏电站发电能力。2024年8月29日,国务院发布《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再次重申加速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国家政策对光伏行业的扶持为2024年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政策基础。

工商评级一部

蒲雅修 崔濛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