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红粉”的福利来了, 从本周开始,文艺君将每周推出一期“潘向黎说红楼”系列音频。结合丰沛的生命经历和细腻的情感体验,潘向黎老师以讲座的方式系统分享她四十年来百余次阅读《红楼梦》的心得感悟,机会难得。
为何整部《红楼梦》,皆因宝黛而起?贾母支持“金玉良缘”,还是“木石前盟”?宝钗总能猜对贾母的心思吗?晴雯可爱在哪里,为什么说她天生做不好丫鬟?……
今天,让我们从第一讲开始,跟随潘老师步入曹雪芹笔下的“红楼”世界。
⬆️点击音频收听
以下内容根据潘向黎11月5日在北京大学的讲座音频整理。
用来“吵架”的《红楼梦》
我今天讲的这个题目是《红楼梦》,首先,如果一个人说:“我对《红楼梦》知道得不多,对曹雪芹读得不透”,这个人他很可能是个明智的人,因为他这样说就立于不败之地。凡是开口说:“我对《红楼梦》有所了解、有心得,有自己的发现”,这个人就把自己置于一个比较危险的境地。因为《红楼梦》是一本国民经典读物,是很多人非常热爱、痴爱、挚爱的书。但同时,它又是一本很好的用于“吵架”的书。
我经常开玩笑说,《红楼梦》是一本很好“吵架”的书。比如,清代的时候,曾经有过一个很著名的梗,有两个老朋友他们关系非常好,成天在一起厮混,混着、混着都混成老头了,眼看一辈子很和睦、亲善地就过去了。但是他们有一天撕破脸了,为什么呢?他们在谈论《红楼梦》里的女性,到底谁是最理想、最完美的那一个。一个就说:当然是宝钗,宝钗端庄、平和、优雅,知情识趣,照顾别人的感受,她是典型的真正的闺秀、淑女;另一个就说:当然是黛玉,才貌双全,有性情,真诚,林下之风,天生一段风流等等。讲着讲着, 双方惊讶地发现,简直是三观不合,于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他们两个吵起来了。
吵到最后,“几挥老拳”,就是几乎要动拳头了。大家注意这个词很有意思,“老拳”就是他们已经很老了,上岁数了。“几挥老拳”,这两个可爱的、文学爱好者的老先生几乎打起来。所以这是一本很容易激发矛盾,掀翻友谊小船的书。
我觉得如果开展辩论会,辩论双方可以吵一年。我设一系列的题目,能很轻易地吵一年,而且正方跟反方是随时切换的。在钗黛的问题上,我赞成你,我跟你一边;但是说到贾母是赞成“木石前盟”,还是“金玉良缘”,我立刻又切换到另外一边去;说到宝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宝玉是渣男还是暖男,宝玉身上到底是现代性,还是他就是一个不肖子孙,随时就可以切换。甚至小到,袭人是个什么样的人,袭人到底是个蛇蝎心肠的人,还是一个在职场上非常好合作、非常优秀的员工呢?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引起激烈的争辩。而且你要问我曹雪芹站谁,他的真相是什么,他想说什么,我会告诉你这个特别难一言以蔽之。
任何一个问题都非常难一言以蔽之,或者说一言以蔽之以后,你的反方即刻就能从曹雪芹的原文里面找出很多攻击你的、驳诘你的论据。那些论据是很确凿的,然后你为了再反驳对方,你再去细读《红楼梦》,又会发现更多捍卫你论点的论据。《红楼梦》,它就是这样很有意思。你一直吵下去,双方不停地到原著里去翻、去扒拉,你就会发现原著源源不断地向你提供你所需要的武器、弹药,所以这个战争就会一直打下去,很有意思。
87版《红楼梦》剧照
所以你要问我《红楼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私底下我就说《红楼梦》是一本很好“吵架”的书。因为有的书他吵不起来,你狂热地说它好,我又没看过,然后你叫我看,我又不一定看,甚至有的时候朋友推荐给我的书,我下单了,两天以后书来了,可是两年过去我都没有拆,那个塑封还在。下次朋友遇见我问我:“看了吗?”我很惭愧地说:“不好意思,我出于对您的信任,我买了,但我实在是没有时间看。”但《红楼梦》不一样,中国人识字的,几乎多多少少都会看过一些。像我们这个程度的人,都肯定精读过,只是读几遍的问题。所以,没有人觉得我对《红楼梦》一无所知,没有人觉得我没话要说,人人都觉得我有话要说。但问题是,曹雪芹他很“狡猾”,这个“狡猾”不是我说的,是脂砚斋和其他批注本的那些批注者说的,他们说作者很“狡猾”,作者在这里“又玩狡猾之笔”,所以这个“狡猾”,是一个褒义词,他会让我们陷入“我讲一句话,一定有他的对立面出来跟我对立,然后对于对立面讲的话,好像也很有论据、很有道理”的情况。但问题是,我的依据我也认为是很确凿的呀!于是双方就觉得都需要说服对方,然后有时候说着说着,自己也会狐疑起来,究竟什么是曹雪芹的原意,或者什么是更合理的解释。
那么,大家都知道,红楼的魅力在于它的宽度,和它对人性、对人世间的刻画的深度,那它又如此容易(引起)“吵架”,可以引来双方对立,争执不休,它是怎么解释的呢?我觉得在我个人的理解中,它的真相—— 《红楼梦》是一本有生长性的书。明确再讲一步,有的书是写完就停止,是个凝固的东西,有边际,有清清楚楚的轮廓,它的质地就是凝固的,变得致密坚硬,甚至变冷。而《红楼梦》就很奇异,它自从问世以后,虽然我们看到的版本是残缺的,但它好像没有凝固,它一直在变,一直在生长。
可能有人就讲,不要(说得)这么邪乎,说得这么玄,怎么可能,毕竟白纸黑字落下来,放在那里,我们现在不能改了,一般的编辑也不敢动,动一个字都是(经过)很多专家组的各种思量,再三推敲,那它怎么还能变,怎么不凝固?因为首先它有个很强的、富有现代性的开放结构。它很开放,而且它的开放并非因为它没有完成,大家一般认为的后四十回,我们并没有看到,现在的后四十回是由高鹗或者某个书商或者无名氏完成的。我觉得不是因为这样。是因为曹雪芹的写作心态,他自己没有明讲过的小说观、文学观是很开放的,是一个邀请式的,他邀请我们每个人参与进去。
潘向黎读过的各个版本的《红楼梦》
我是十岁(开始)读《红楼梦》的,十岁的时候大概是1976年,那个时候整个国家是物质和精神产品比较匮乏的状态,所以我读到《红楼梦》的时候还有一点点读禁书的感觉,有一点小神秘、小紧张,不像现在的孩子课本里就有《红楼梦》,好像初中就要求通读一遍《红楼梦》,有的省是读少儿版,有的省是要求通读全书。我那时候不是这样的,是有点偷偷摸摸的,紧张、小刺激这样。
87版《红楼梦》剧照
十岁的孩子,加上物质很匮乏的时代背景,我第一遍读了些什么呢?我就读了美食,感觉很馋,看他们所有的吃的东西。一边看就一边想,这都什么呀,这会很好吃吧!就这样想象。然后盼着他们下一场宴会,跳过几回,拼命往后翻。他们过完年过元夕,过完元夕就翻他们过端午节,端午节吃粽子,端午节写得很简单,没有明确写,假如你们去看,(会发现书中)没有写他们吃什么粽子,但是他们是一定吃粽子的,为什么呢?宝玉在怡红院不高兴,袭人在哭,黛玉进来了,(黛玉)说:“好嫂子,你们有什么事告诉我,什么事不开心,告诉妹妹,帮你和解和解”。袭人被叫嫂子了不好意思,就说:“姑娘不要混,我们一个当丫鬟的,什么嫂子”。黛玉说:“莫不是你们为了抢粽子吃就真老了不成。”我当时就想着他们就是在吃粽子,当时根本不懂得黛玉叫“嫂子”是什么意思,究竟是几分认可,几分调侃,我根本没搞清楚这种人物关系。她叫“嫂子”是因为宝玉是哥哥,(这)是对他们两个人的关系的一种调侃,善意的调侃。我当时不懂,我就想你看有粽子,那他们怎么不写吃什么粽子。所以第一遍读《红楼梦》是这样以一个很搞笑的角度进入,这是对我美食的启蒙。
(待续)
书影拍摄|刘运辉
编辑 | 云琪
音频剪辑|洛洛
排版|付钰婷
图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