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看似一生清正廉洁,实则遗产强大,第29代孙竟比李嘉诚还富

在阅读文章前,麻烦您点下“关注”,方便您后续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我将每天陪伴你左右。

——【·前言·】——?

你印象中的包拯是什么样的?是黑脸月牙的“包青天”,还是日断阳夜断阴的断案高手?大多数人脑海中,都会自动响起专属于包拯的BGM——两袖清风、公正廉明。然而,1984年包拯后人的出现,却让世人惊掉了下巴:他的“遗产”太过强大,29代孙竟然比李嘉诚还富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我们一直以来都误会了包拯?这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清官,真实面目究竟如何?

——【·大器晚成·】——?

提起包拯,谁没听过“开封有个包青天”的传说?这位“日审阳,夜审阴”的青天大老爷,在民间故事里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但现实中的包拯,虽然不是什么能掐会算的神探,却也活出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不同于戏剧舞台上的白发黑脸,历史上的包拯其实是个“大器晚成”的典型。他出身官宦世家,老爸包令仪是进士出身,当过不少大官。受父亲影响,包拯从小就立志要干出一番事业。

可这人呐,偏偏命运爱开玩笑,包拯愣是熬到三十好几,才考中进士。好不容易盼来了出人头地的机会,朝廷却把他派到千里之外的建昌县当知县。

这可把包拯愁坏了,父母年事已高,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再见上一面。思来想去,包拯做了个大胆的决定:辞官!没错,你没听错,刚到手的官帽,说不要就不要了,就为了回家照顾父母。这在当时,可是需要莫大勇气的,毕竟谁不想升官发财呢?可包拯偏不,在他心里,孝敬父母比什么都重要。

这一侍奉,就是好几年。父母相继离世后,包拯在坟前守孝三年,期间乡亲们多次劝他,他才终于决定再次踏入仕途。

三十九岁那年,包拯被任命为天长知县。刚上任,就碰上一桩棘手的“割牛舌案”。话说,那时候牛可是重要的生产资料,谁家要是敢偷牛,那罪可不轻。

这天,有个农户慌慌张张地跑到县衙,说自家耕牛的舌头被人割了,这可把老农心疼坏了。包拯一听,就知道这事不简单,一没有财物损失,二没有仇家,谁会闲的没事干割牛舌头呢?

他想了想,对老农说:“你回去把牛杀了,就说牛是病死的,如果有人来举报,那他就是凶手。”老农虽然半信半疑,但还是照做了。果然,没过多久,就有人来举报老农私自杀牛。包拯立刻派人把举报的人抓了起来,一审问,果然是这小子干的。原来,这家伙早就看上老农家的耕牛了,想趁机栽赃陷害,好低价买过来。

这案子一破,包拯“包青天”的名号算是彻底打响了。之后,他又被调到盛产端砚的端州任职。

端砚可是好东西,当时很多官员都借着职务之便,偷偷往家里运,发了不少“黑财”。可包拯倒好,在端州干了几年,两袖清风,临走的时候,连一块砚台都没带。

包拯的仕途,就像坐上了火箭,一路高升,最后当上了龙图阁大学士,相当于皇帝的“高级顾问”。别看他官越做越大,但这直言进谏的毛病,是一点没改,经常把宋仁宗说得面红耳赤。

有一回,有人在朝堂上告包拯的状,说他贪污受贿,坏事做尽。宋仁宗一听,也半信半疑,毕竟人都是会变的嘛。于是,他就派人去暗中调查包拯。

结果,查来查去,愣是没查出什么问题。相反,包拯的生活,那是出了名的简朴,甚至可以用“寒酸”来形容。

宋仁宗这才明白,包拯是真的两袖清风,一心为民。打这以后,他对包拯更加器重,甚至还破例提拔了包拯的儿子。

按理说,像包拯这样“官场得意”的人,应该是家庭和睦,生活幸福才对。可命运偏偏又跟他开了个玩笑。包拯中年丧子,好不容易盼来一个孙子,却又早夭。

这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包拯悲痛欲绝。

但即使生活如此不幸,包拯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他始终坚守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信念,为百姓办实事,解难题。

——【·差点绝后·】——?

“不肖子孙,与我何干!”一声怒吼,如同惊雷炸响,在空旷的堂屋里回荡。病榻上的老人剧烈地咳嗽着,瘦骨嶙峋的手紧紧抓住床沿,仿佛要将所有的愤怒和悲痛都发泄出来。这就是包拯,那个铁面无私、断案如神的包青天,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却要面对家族内部的腐败,这对他来说,是何等的讽刺和悲哀。

提起包拯,人们脑海中浮现的都是他身着红袍,手持龙头铡,威风凛凛地坐在开封府大堂上,审理各种奇案冤案的形象。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断案无数,为民除害,被百姓尊称为“包青天”,甚至在他死后,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神话传说,将他奉为神明。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后世敬仰的伟人,他的家庭生活却充满了坎坷和悲剧。

包拯一生经历了三次丧子之痛。第一次是他的长子包繶,在年仅十九岁时就因病去世。当时包拯正值壮年,仕途也正处于上升期,突如其来的打击几乎将他击垮。而他的妻子董氏,也因为儿子的早逝,悲痛过度,没过几年也撒手人寰。接连失去两位至亲,包拯一度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放过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几年后,包繶的遗腹子包文辅也夭折了,年仅五岁。这次的打击,对于年过半百的包拯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他仿佛看到了包家香火断绝的未来,心中充满了无力和绝望。

就在包拯几乎要被接二连三的打击压垮的时候,他的儿媳崔氏站了出来。

崔氏是包繶的妻子,出身名门望族,知书达理,贤良淑德。在包拯和董氏相继离世后,她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了照顾包拯的责任,并拒绝了所有人的劝说,坚持要为包家守节。

崔氏的出现,就像是一道光,照亮了包拯灰暗的生活。她不仅将包拯的生活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还经常开导他,鼓励他重新振作起来。在崔氏的陪伴和照顾下,包拯逐渐走出了丧子之痛,重新将精力投入到为官和断案之中。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包拯已经年近花甲。在他六十大寿这天,崔氏却突然向他坦白了一个埋藏多年的秘密。

原来,包拯还有一个儿子,是多年前他身边的一个侍妾孙氏所生。当年孙氏因为一些原因,在离开包家时已经怀有身孕,但她并没有告诉包拯,而是独自一人将孩子生下来抚养长大。

崔氏是在偶然的机会下得知了这件事,她并没有隐瞒,而是暗中找到了包拯的这个儿子,并将他接回了包家。得知自己还有一个儿子,包拯喜出望外。他给这个孩子取名为包授,寓意“上天授予”。

虽然与包授相认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了,但包拯对这个迟来的儿子却充满了慈爱和期望。他将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包授,希望他能够继承自己的衣钵,成为一个正直的人,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与包授相处了短短四年之后,包拯就因病去世了。临终前,他将包授叫到床前,嘱咐他要做一个清正廉洁、为民请命的好官。

他还留下遗言,要求后世子孙,凡是做官的,如果有人贪赃枉法,就不能让他们再回到包家,死后也不能葬入祖坟。

包拯的遗言,字字千钧,掷地有声,体现了他对后世子孙的严格要求和殷切希望。他知道,权力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能正确地使用,就会成为危害百姓的利器。他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时刻牢记自己的教诲,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包拯去世后,他的故事并没有结束,他的精神依然激励着无数人。

——【·丰厚遗产·】——?

“包公一句话,后世代代穷”,这句话从包拯第35代孙包遵亮口中说出,带着几分调侃,也透着几分无奈。提起包拯,人们总会想起他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形象,这位北宋名臣留下的不只是千古美名,还有一条延续了近千年的家训:“不与富贵交,不与世俗通”。这条家训深深影响着一代代包家后人,也造就了包氏家族独特的精神传承。

包遵亮的人生轨迹,正是这条家训的鲜活注脚。他生活简朴,为人低调,始终坚守着“不向权势和金钱低头”的原则,这种处世态度与当今社会崇尚物质的价值观形成了鲜明对比。对于“包公一句话,后世代代穷”的调侃,他并非真的抱怨祖先,而是用一种略带幽默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家族精神的坚守,以及在这种坚守下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和牺牲。

包拯的家训,限制了后代子孙在仕途上的发展,却也为他们指明了另一条道路:无论务农经商,都要保持清白做人,这正是包拯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一种延续。

然而,家族精神的传承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演变。与包遵亮不同,包拯的第29代孙包玉刚,则用另一种方式演绎了包氏家族的精神内核。这位被誉为“世界船王”的传奇人物,早年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魄力,在波涛汹涌的商海中闯出了一片天地。

他从一艘商船起家,凭借敏锐的商业头脑和对时代机遇的精准把握,一步步将自己的船运帝国发展壮大。包玉刚的成功,离不开他敢于拼搏、勇于冒险的企业家精神,更离不开他脚踏实地、勤奋努力的实干精神,这些优秀品质,与包拯精神中的正直、担当、无畏,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更令人惊叹的是,包玉刚在功成名就之后,才意外得知自己是包拯的后代。1984年,在参观宁波天一阁时,包玉刚偶然间翻阅到《横河堰包氏宗谱》,赫然发现自己竟然是包拯的第29代孙。得知真相的那一刻,他激动万分,多年来家族传承的点点滴滴,似乎都在这一刻找到了答案。

他热泪盈眶地说:“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根在这里,为祖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做贡献,我责无旁贷!”这句发自肺腑的话语,不仅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更体现了深藏在他内心深处的家族责任感。

此后,包玉刚积极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事业,他利用自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帮助中国船舶公司打入国际市场,同时也慷慨解囊,为国内的教育、医疗等公益事业捐款捐物。包玉刚的行为,并非简单的“光宗耀祖”,而是他对包拯精神的深刻理解和传承。

在他看来,包拯精神并非固守清贫,而是心怀天下、为国为民的责任担当。他将这种精神融入到自己的事业和生活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家族的荣耀和使命。

从包遵亮的坚守清贫,到包玉刚的扬帆远航,包氏家族的精神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一代代人连接在一起。他们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家族的荣光,传承着先祖的精神。他们的故事也让我们明白,家族精神的传承并非墨守成规,而是与时俱进,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展现出不同的风貌。

在当今社会,家族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它是一个家族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一个拥有优秀家族精神的家族,往往能够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后代,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家族精神,是每个家族成员的责任,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