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了!唐朝人为什么要这样标记月份?

近日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2023年3月,河南省商丘市考古研究院在当地发掘出土了墨书墓志砖《故人阎大娘记》(如图)字较多的一块有32字:“维天宝十二载岁次癸巳九月己亥朔廿八日景寅睢阳郡柘城县故人阎大娘记。”

(照片来自网络)

正确的断句应该是:“维天宝十二载,岁次癸巳,九月己亥朔,廿八日景寅,睢阳郡柘城县故人阎大娘记。”

这里,“天宝十二载”即唐玄宗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岁次癸巳”是用干支表示年份,即农历癸巳年。“九月己亥朔”的“朔”是指每月的第一天,意思是九月这个月的第一天是己亥日,

并非指

九月的干支是己亥。“廿八日景寅”的“景”是避讳字,因“唐高祖之父名昞,故唐人兼讳丙,凡丙多改为景”,“廿八日景寅”也就是二十八日,这天的干支是丙寅。

类似标记年月日,比较常见的有:

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

唐代颜真卿《祭伯父稿》:“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十月庚子朔、廿一日庚申”。

宋代苏轼《祭黄几道文》:“维元祐三年、岁次丁卯、八月庚辰朔、越四日癸未”。

利用干支纪年月日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纪时方式之一,较常见的方式是皇帝年号与干支合用。令人不解的是,唐《故人阎大娘记》的时间标记为“天宝十二载,岁次癸巳,九月廿八日”不就行了吗?月的后面为什么还要加上“某某朔”呢?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要提示这是个重要时间节点,以示庄重。除此以外,还有别的原因吗?

这就要提到我国古代历法的制定了。首先要说说什么是“朔”?“朔”指的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初一),这一天人们是看不见月亮的。如何来定“朔”呢?唐朝以前的历法都采用“平朔法”,所谓“平朔法”,就是取月亮盈亏一个周期的平均数29叠加计算,就可以得出每个月的长度,尽可能使朔日在每月的初一,然后大小月交错,大月30天,小月29天。平朔法简单,大小月有规则,但由于月球受到太阳和地球的引力作用,并非是作匀速运动,时间一长,误差就会很大。

直到唐初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朝廷才正式采用“定朔法”。所谓“定朔法”,简单理解就是考虑了太阳和月球运行速度的不均匀性,将每月太阳与月球黄经度数相同的时刻(合朔时刻)固定为初一,这样每月初一必是朔日,月相就不会乱了。

同样是“九月”,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时间是“九月庚午朔”(九月的第一天是庚午日),唐代《故人阎大娘记》的时间是“九月己亥朔”(九月的第一天是己亥日),两个“九月”还是有所不同的。

用“朔”来标明月份,后世一直沿袭,但似乎多用于一些重大的正式场合,如《清史稿

·

世宗本纪》:“雍正元年癸卯春正月辛巳朔,颁诏训饬督、抚、提、镇

……。

”普通百姓也搞得这么麻烦的,大概唐人居多。是不是因为唐朝是第一个正式放弃“平朔法”,而采取“定朔法”的朝代,有必要对新“朔日”作以说明?久而久之,人们习以为常,后来纪月直接就标明该月的干支,而不用标明朔日,甚至干支都不要,直接标为某月某日。例如:顺治二年岁次乙酉三月谷雨日。

以上理解为主观推断,不知是否正确,就教于各位大师。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