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12年没上前线,刚打完辽沈就预言胜利,周恩来:马上报告主席

1955年授衔,十多年没有上前线的李涛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了57位开国上将之一。李涛授上将衔没有人质疑,哪怕他十多年没有上前线,因为如果没有李涛的统筹计算,中央的很多命令都无法准确下达。在解放战争时期,李涛统领的解放军作战部总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敌我兵力,给中央指挥前线部队提供数据支撑,虽然没有上前线,但起到的作用却不亚于一个军。

李涛还是开国将领中唯一一位瑶族将领。李涛生于1905年,1926年入党,次年参加秋收起义,这一年李涛年仅22岁。在起义中,李涛担任革命军第二师第一团第一营党代表,起义失败后,在组织的委派下,前往广东、香港开展工作,直到两年后,1927年才重回军队,在江西红军部队担任游击大队指导员,后转任支队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

1934年10月,因为错误的指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但由于一些人的错误指挥,直到1935年初,红军不仅没有摆脱不利局面,反倒越来越被动了,而由于部分将领的牺牲,指挥员也出现了缺口, 担任中央军委纵队司令员的刘伯承需要去指挥先遣队,替红军开辟前行道路,中央军委纵队司令员出现了空缺,军委纵队由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政府等机构组成,红军领导人基本都在军委纵队,司令员责任重大,特别是在长征这个关口,稍不注意可能就会让中央机构陷入危机,对纵队司令员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李涛也没有想到,中央会决定让他担任中央军委纵队司令员,和刘伯承这些名帅比起来,他最多只指挥过一个师的部队,他害怕自己担不起这份责任。不过和李涛不同,刘伯承反倒非常看好李涛,虽然李涛最多只带过一个师,但刘伯承很清楚李涛的能力,在当时中央纵队的干部中,李涛是最合适的,因为中央纵队的任务是保护,而不是打仗,从这一点来说,担任过国家政治保卫局红军工作部执行科长的李涛再合适不过了。

接下中央军委纵队司令员的担子后,李涛首先掌握了警卫部队和炮兵分队,保证这两支部队可以随时接到自己的命令,执行保卫任务,自始至终,李涛始终将中央安危放在第一位。每天的行军、安营、警戒,李涛都要再三考虑,和参谋人员在一起商议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以及应对措施。行军过程中,如果前方有比较险要的地形,李涛都要亲自前去查看,排除危险。在李涛的组织下,中央军委纵队有条不紊地完成了四渡赤水的战略转移,完成了敌我战略态势的转变。四渡赤水结束后,刘伯承空出了手,重新接任了中央军委纵队司令员一职,李涛改任纵队政治部主任。

在短暂的领军过程中,李涛表现出了强大的统筹能力,中央军委纵队保护数个中央机构,在四渡赤水过程中,安然转移,足以体现李涛的能力,而且这段领兵经历也为李涛担任解放军作战部部长打下了基础。

长征结束后,李涛改任总政治部统一战线工作部部长,主持国共统一战线工作。1941年,李涛又担任中央军委经济建设部部长,这段时间是我军最艰难的时候,中日进入了对峙状态,正面战场不再发生特大规模的战斗,日军腾出手来,开始对我敌后战场展开扫荡,中央经济发生了危机,生产和生活都出现了困难,这也是进行南泥湾生产运动的根由。

不过李涛只担任了几个月的经济建设部部长就调任了,改任中央军委秘书长,负责秘书厅工作,成为了中央军委的副手,后又调任中央情报部,负责日伪军情报工作。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任职中央情报部后,李涛强大的统筹能力开始发挥作用了,在李涛的主持下,日伪军逐渐被我军渗透成了筛子,各种数据不断汇聚到了李涛手中,成为了中央指挥部队的依据,后来美军空袭侵华日军,李涛手中的情报也起到了重大作用,多个日军军事目标在李涛情报支撑下,被美军摧毁。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李涛改任中央军委作战部代部长,并在1948年真正转正,可以说,从担任作战部部长开始,我军所有资料几乎都呈现在了李涛面前,李涛不仅要统筹各个部队的装备、兵力,还要参与各个作战方案的指定,是真正隐形的“上将军”。

自李涛担任作战部代部长后,李涛就对国民党军的情报展开了统筹计算,并在解放战争开始前就主持编印了《国军战斗序列》一资料,这份资料作用有多大,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份资料可以说是解放战争前夕的一根定海神针,在《国军战斗序列》中,李涛组织作战部不仅罗列了各个国民党军行营、战区情况,还统筹计算出了国民党军的兵力情况,国民党军15个集团军、91个军、251个师,总共407万部队全都呈现在了这一资料中,是解放战争前夕最为重要的指挥依据。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李涛真正让我军做到了知己知彼,这样一份资料,就连毛泽东都赞扬不已。随后在陕西靖边县小河村的扩大会议中,作战部又送上了相关资料,以直接、具体的数据阐述了国民党军将会越打越少的事实,提前为解放军反攻提供了数据支持。

而更为传奇的还是李涛在辽沈战役结束后的预测,辽沈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的第一场战役,当时东北野战军还没有突破平津南下,中原还在鏖战,整体战略态势并不明朗,甚至如果站在国民党军的角度来说,依旧可以来一句:“优势在我。”可是李涛却用数据展示了优势在谁。

在解放战争开始之前,我军共计120万人,彼时国民党军有407万,而辽沈战役结束之后,经过计算,我军已经增加到了300万,而国民党军却减少到了290万,这还包括各地守备部队以及后勤部队,当时国民党军占领的地方更大,能真正用在战场的部队远远少于我军,当李涛得出这个数据的时候,很是感慨地说道:

“从秋收起义、万里长征、撤离延安……我们心头总是摆不脱敌强我弱这个阴影。每次化险为夷后,我们常常想,什么时候变成我强敌弱就好了。现在,我军终于变成了全面意义上的强者,革命的胜利计日可待了。这个局面是21年流血牺牲、艰苦奋斗得来的呀!”

在李涛感慨的同时,也对革命胜利做出了预测,而这一年距离李涛上一次上前线已经有12年了,就在不久前,李涛还向周恩来申请,希望能够到前线“补补课”,但中央并没有同意,因为李涛对于作战部来说很重要,他的能力是中央认可的。

当李涛拿着统计数据去见周恩来的时候,周恩来都非常惊讶,问道:“是吗?你们计算准确吗?”

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周恩来立马惊喜地对李涛说道:

“马上报告主席、总司令、少奇同志和任弼时同志。”

随后,毛泽东主席根据这份数据起草了相关报告,并做出预测,解放战争将在一年内结束。随着电讯的通传,这则报告极大鼓舞了广大军民,随后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的爆发,仅仅四个多月的时间,长江以北大半都被解放了,国民党军的力量更是大幅度被削弱,战争态势也明显了,国民党军不可遏制地败了。

1949年3月23日,中央离开了西柏坡,李涛的作战部也搬迁了,随着中央向北平进发。36年后,李涛的住处兼办公室和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的故居一样向社会开放了,外墙挂着一块红牌,上书“李涛同志住处”。

1949年11月,毛泽东亲自做出了指示,让李涛同志保管中央军委印信。建国之后,李涛负责的作战部主要进行师以上干部的任免和调配,李涛在此期间主持编印了师级以上干部名册,顺利完成了任务。此后,李涛一直认真负责完成了中央给予的任务,1955年授衔,获得了上将军衔。

李涛将军在军旅生涯中后半段很少上战场,但他做出的贡献并不比战场上的将军小,多次统筹计算敌我兵力,在解放战争中,他统帅的作战部,是整个解放军作战的数据支撑,可以说是解放军的一根定海神针,而因为李涛将军名声不显,也被很多人称为幕后上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