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于死亡的认知,也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不断更改,从前人们对于死亡的态度是十分惧怕的,甚至于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死亡的境地,比如我们的古人曾经数次追寻过长生不老的秘密,但是到头来却发现只是一场空。
如今在我们掌握了先进的科技手段之后,也对死亡有了新的认知。我们知道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任何一个有生命的物体都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因此我们对于死亡的态度是充满敬畏的。
虽然人类和动物都是大自然界中的个体,而死亡之后均逃脱不了生态循环的定律,但是人类通过自己的努力创建了属于自己的文明世界,所以人类对于死后事宜也有了不一样的安排。
从一开始的人们对于土葬的追求,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节省土地资源调整为火葬,而如今火葬的弊端早已突显,生态葬却悄然兴起,其实归根结底都难逃“碎尸万段”的下场。
封建时期的人们是非常关注死后事宜的,而且他们一直在追求死后尸身不腐,所以他们比较推崇土葬。因为封建时期的人们认为死亡仅仅是肉体的死亡,灵魂可以得到永生,如果死后尸体遭到破坏的话,是不利于其再次复生的,可来到了新的时代,我们对于死亡有了新的定义,因此让火葬替代了土葬。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节省土地资源,为了能够改变因土葬制度所带来的土壤污染现象,所以国家领导人带头签署了火葬倡议书。在火葬实施初期确实遭遇了很多的阻碍,因为传承了上千年的封建思想,不允许我们接受火葬,可是慢慢的大家已经接受了火葬,甚至与知道了火葬的好处和优点。
可就在一些偏僻山村已经开始接受火葬之时,生态葬竟然悄然兴起,生态葬的悄然兴起,其实是因火葬的弊端早已经凸显。
当年火葬的存在,是为了改变土葬所带来的弊端和影响,可如今却发现火葬所带来的弊端依旧有。其实火葬最初实施的目的是为了节约土地资源,改变封建丧葬陋习,可如今发现虽然进行了土葬,但是土地资源依旧没有节省。
在实施土葬的过程当中,各地会准备棺材,而木制的棺材长期埋葬在地下也会腐烂,最终消失于无形。但是火葬的实施也让各地出现了大理石墓地,大理石墓地,虽然占地面积比较小,但是其保存时间也很长,如果从长远考虑的话,其实是对于耕地资源的浪费。
火葬确实改变了在土葬的过程当中,因尸体腐烂而对于土壤资源的污染和浪费,但是在火葬实施期间也是对于资源的浪费,保守估计火化一具尸体至少需要八公斤柴油和25度电,如此算下来其实没有节省太多的能源。
除此之外,在火葬的过程当中也会产生一定的废气,而废气排放至大气层也是对于空气的一大污染。
当火葬的弊端逐渐凸显之后,生态葬已经悄然兴起,生态葬主要包含冰葬,海葬以及树葬等方式。
海葬其实很早就提出来了,它与火葬不同的是,在尸体火化完成之后它是不需要任何墓地,也不需要完成传统思想中的入土为安的,而是将火化之后的剩余物质投放至大海里,大有生于自然,回归自然的理念。
有人说将骨灰投放至大海里,是不是会对大海造成环境污染呢?关于这一点不必担心,因为骨灰的最主要成分是钙磷酸盐,虽然海葬提出有一段时间了,可是受限于传统思想影响,仍旧有很多的人不愿意接受。
树葬的理念是比较环保的,它采用的是人体堆肥的想法,和火葬不一样的是,它是不需要设备和立缝的,而是通过人体为树木和花草提供养分,这也是一种生于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态理念,树葬其实很符合生态循环特征。
冰葬是最近几年才流行的一种殡葬方式,它起源于因纽特人,但是冰葬的成本比较高,它采用的是将遗体快速冷冻,并且以极高的频率震碎之后,通过真空干燥技术抽干遗体当中颗粒中的水分,剩余的部分就是骨灰,相比较火葬而言,冰葬的过程是比较环保的。
其实无论哪一种殡葬方式,最终都难逃碎尸万段的下场,看似碎尸万段,过于凄惨,但是这也是生态循环的一大特征。
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在死亡之后都难逃腐烂、分解以及白骨化的命运,只是人类在掌握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之后,人工介入导致生态循环系统被破坏掉了而已。
既然我们已经明白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所以大可不必对死亡过于介怀,人生匆匆来,匆匆去,死亡即是终点,也是起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