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勋的写作力量:深圳文学的新启示与未来图景

2023年11月30日下午,在深圳新媒体大厦,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恒久专注坚持写作的力量——以郭建勋为例”的研讨活动,活动由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深圳市作家协会与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这次活动旨在探讨郭建勋作为作者对深圳文坛乃至整个当代文学的深远影响。

郭建勋,湖南桃江人,自1993年来到深圳生活与工作,现担任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及宝安区作家协会主席。在长达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出版了多部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天堂凹》《深圳,我投降》《桃符》《大雨滂沱》和《清平墟》等,以及小品文集《梅花盐》和中短篇小说集《偷妻》《鸡鸭小心》。他的长篇小说《天堂凹》作为打工文学的代表作,不仅在文学界引起广泛关注,也被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改编成同名电影。

在此次研讨活动上,来自广州和深圳的文学评论家与作家们聚集一堂,分析郭建勋的代表作品,探讨他对深圳文坛提供的经验启示,以及深圳文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活动由深圳市作家协会主席吴君主持,他指出郭建勋是一位低调而务实的作家,伴随着深圳这座城市的成长而成长。

演讲中,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王国猛指出,郭建勋对深圳的从容书写反映了他对城市生活的深度理解。从《天堂凹》到《清平墟》,他不仅关注城市的现实,还逐步探索深圳的历史。他提到,《清平墟》的几大印象中,历史与现实、熟悉与陌生、客观与想象,以及朴实与魔幻的交错,呈现出丰富而立体的深圳故事,期待有更多的作家深入挖掘深圳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这个过程中,王国猛对郭建勋的期许是创作一部反映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生活的小说。

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申霞艳也分享了她对郭建勋的看法,指出他在作品中对疍民的关注,令深圳这座城市的叙事空间得到了拓展。作为深圳的原住民,疍民的生活与文化需求更是与城市建设紧密相连。申霞艳认为,通过书写疍民的生活方式,郭建勋的作品不仅丰富了深圳文学的内涵,也为海洋文化和改革开放带来了新的视角。

来自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的李德南评价了《清平墟》,强调这部作品在深圳历史发掘与艺术表达之间的多维探索。他指出,许多人对深圳的了解通常停留在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历史上,而郭建勋却从自然、风俗、文化的多角度深入挖掘了深圳的历史,展示了丰富的地方故事和文化底蕴。李德南还提到,深圳的地方历史和岭南的近现代史同样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期待作家们从不同的角度继续挖掘。

在讨论中,暨南大学的唐诗人提到郭建勋的作品提醒了人们深圳不是凭空出现的一座城市,其深根固本的渔村文化为城市现代化带来了无形的力量。这种历史的回眸,让深圳文学能够反思其特有的发展脉络,从而更加丰富其创作视角。

讨论进一步深入,深圳大学人文学院的谢晓霞认为,《清平墟》的重要性在于打破了对深圳文学的惯性认知,揭示了这一地区在抗战历史中的独特贡献。小说通过清平墟这个地方的故事,呈现出了一部地方历史的多个维度,而不仅仅是现代化的成长故事。这样的作品为理解特区之前的历史提供了新的框架。

此外,作家陈再见也表达观点,指出深圳文学中本地人的存在感较弱,郭建勋的作品填补了这一空缺,他的《豆腐脑》对于深圳本地人的生活有着生动而深刻的描写。

深圳大学的汤奇云则强调,郭建勋的创作以本地人的视角为主,关注他们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世界的变化。他的文字对于记录深圳本地人的文化脉络及情感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在活动的最后,郭建勋深情地回顾了自己在深圳的创作历程,表示此次研讨活动对他而言不仅是一次总结,更是一种激励。他坚信尽管文学模式正在变化,热爱文学的人仍会依然坚持下去,并期待与年轻作家一起,共同迎接未来的创作挑战。

通过此次研讨活动,我们不仅看到了郭建勋的文学成就,更对他的作品在深圳文学史上的地位有了更深的理解。郭建勋的写作不仅是个人创作的历程,也是对深圳这座城市变迁的记录和反思,期待未来有更多的作家继续深入探索深圳文学的无限潜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作者声明:本文包含人工智能生成内容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