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沧东最好的作品,我认为是这部

作者:Dennis Lim

译者:覃天

校对:易二三

来源:标准收藏(2011年8月24日)

李沧东执导的《密阳》(2007)不仅是一部关于苦难与拯救的影片,还是一部关于疯狂和信仰之间的危险界限逐渐变得模糊的情节剧。

《密阳》(2007)

影片中的女主人公所经历的事情,如此深刻地影响了她看待世界的方式。申爱全度妍饰)是一名来自首尔的年轻寡妇,她带着她的儿子俊搬到了亡夫的家乡密阳(翻译过来就是「秘密的阳光」)。

她创办了一所钢琴学校,发现自己的生活成为了当地关注的焦点,但这并不是她所期待的。宗灿(宋康昊饰)这位看上去和蔼可亲的汽车修理工,在进城的路上修好了申爱抛锚的车,并且成为了她执着的追求者。

在密阳,大多数居民对申爱这位来自大城市的闯入者不那么友好,带着严苛、反对的目光来审视她的生活。药房里的药剂师告诉申爱,治愈她所有病痛的方法是耶稣基督的爱。申爱有点惊慌,在试图表现出礼貌的同时,却对她的传教不屑一顾。

药剂师真挚地看着她,冷静地认为申爱的不信任感就是缺乏想象力:「也许你只相信你能看到的东西,看不到了你就不相信了是吗?」这可能是李沧东向自己和他的女主角提出的挑战,这是一个和信仰、电影有关的切中肯綮的难题:它一方面展现了在「可见之物」之外寻找意义的需要和渴望;另一方面,在缺乏信仰的情况下,寻找人生意义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密阳》是李沧东的第四部电影;自那以后,他还拍了第五部电影《诗》(2010)。李沧东出生于1954年,在从事了一段时间老师和小说家的工作后,他开始涉足电影(他在80年代出版了两部颇受好评的小说)。由于这一背景,评论家们经常认为李沧东的电影带有「小说感」,电影优雅的叙事结构和出人意料的多面人物自然地引起了评论家的注意。

但正如李沧东本人所提到的那样,他很晚才踏上了电影之路——他执导第一部故事片《绿鱼》(1997)时已经40多岁——他是一个仍在探索电影媒介的导演,并正在努力解决关于媒介的局限性和可能性的根本问题。

《绿鱼》(1997)

他说过,在开拍之前,他总是问自己「电影是用来干什么的?」《密阳》是一部充满了内心情感和抽象概念的作品;是对信仰及其所包含的力量、陌生和残酷性的研究;是对人性和经验的特殊审视,这些都是对宗教存在和必然性的解释——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试图在电影,这一最重要的视觉媒介中描绘那些「看不见的东西」。

李沧东已经成为世界舞台上韩国最杰出的电影导演之一:他凭借《绿洲》(2002)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得多项大奖,并凭借《诗》在戛纳了获得最佳编剧奖;《密阳》则让全度妍获得了戛纳最佳女演员奖。

但李沧东和过去15年里那些「韩国电影新浪潮」的其他关键人物有些不同,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曾短暂担任过(2003—2004年)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部长(到目前为止,电影人里只有李沧东担任过这一要职)。

近年来最成功、最有国际市场的那些韩国电影都在类型片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变种,比如金知云的《蔷花,红莲》(2003),朴赞郁的《老男孩》(2003)以及奉俊昊的《汉江怪物》(2006)。在艺术片阵营享有声誉的则是拍摄了《坏电影》(1997)的张善宇和拍摄了《海边的女人》(2006)的洪常秀,这些创新者的作品更具有挑战性。

李沧东拍摄的那些敏锐而直率的影片并不属于任何一个阵营。他朴实无华的影像风格,让他倾向于淡化自己在电影中的存在,人们因此称他为一名谦虚的导演。但他的电影并不是细致入微的人物肖像,它们总是(有时是潜移默化地)揭示了在韩国历史和社会中发挥作用的更大的力量。

《绿鱼》讲述了一个家境贫寒的年轻人陷入犯罪的故事,是一部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亚洲经济奇迹背景下的黑帮片。《薄荷糖》(1999)的结构很像《记忆碎片》和《不可撤销》,它们都从故事的结尾开始叙述,用倒叙描绘了陷入困境的主人公经历的那些失败和创伤,观众跟随影片视角一直回到了光州事件。(那一年,李沧东毕业于大邱的庆北大学,获得韩国文学学位。)

《薄荷糖》(1999)

而《绿洲》这部电影详则细描述了一名轻度智力残疾的前罪犯和一名患有脑瘫的女性之间的关系——影片开始于一个可怕的、没有希望的场景(他强奸了她),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法斯宾德式的禁忌爱情故事,这段爱情遭到了旁人的冷眼和敌视。

《绿洲》(2002)

在卸任文化体育观光部长的职位后,李沧东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就是《密阳》。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他一直想拍一部「正常的电影」。他力求恢复一种简约的风格,电影中都是「平凡的镜头」,不像《绿洲》(偶尔会出现一些精致的奇幻场景)中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也不像《薄荷糖》中复杂的叙事结构。

但更重要的是,《密阳》的「常态」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基础性的力量,还是对宗教主题的制衡,这种力量让艺术家得以寻找更为宏大的主题和神秘的事物。当我在2007年采访李沧东时,他把这种方式比作一种净化的行为,他说:「我想去掉电影中的神秘主义。」

在《诗》中,患有早期痴呆症的美子受到了启发,开始学习写诗。她参加了一个写作班,写作老师敦促他的学生们更仔细地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事物,就好像第一次看到它们一样。这反映了李沧东电影中清晰的隐含愿望:想要看到更多、更美好的世界。《密阳》中的主人公在经历了一系列毁灭性的情感冲击后,变得摇摇欲坠,在大部分时间几乎都处于失神的状态,影片的洞察力可见一斑。

《诗》(2010)

在《密阳》开始大约半个小时后,主人公申爱的生活就发生了剧变。她的儿子俊被绑架、扣留,对方希望获得赎金(申爱看上了一块地皮,这显然是一场骗局,但这也让镇上的人认为她很富有),俊最终被发现死在了河岸边。

这场悲剧明确了《密阳》的主题:申爱与上帝的关系(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她与上帝的观念之间的关系),上帝一开始只不过是他人口中的词语,在经历了苦难后,申爱决定相信上帝,最后,她残忍地和上帝断绝了关系。

李沧东做了一些可以说比拍摄一部没有神秘主义的、关于信仰力量的电影更棘手的事情;他制作了一部对宗教团体持怀疑态度的电影,甚至对它们的虚伪和投机主义感到愤怒,但没有沦为嘲讽而猛烈的抨击。

近三分之一的韩国人都是基督徒,其中许多是福音派教徒;世界上12个最大的基督教团体中,有11个都在首尔。观众不难猜到,《密阳》是一部带有「局外人视角」的作品——李沧东并不信仰基督教——影片不是一种揭露,而更像是一种社会学的调查。是为了真正理解具有拯救性的宗教既葆有吸引力,同时还带有风险,它既可以满足信众的需求,但也可能破坏他们的生活。

申爱信奉一些简单的教义,同时忍受着暂时的、丧子之痛带来的精神错乱,但温暖、舒适的基督教团体帮助她渡过了最黑暗的时刻。简而言之,《密阳》展示了宗教在如何利用我们,以及我们是如何利用宗教的。这是一部关于人们为了生活下去,而对自己撒谎的电影。它表明,可能没有比宗教更大的谎言了——但它同时也承认,适时的谎言是必要的。

李沧东的电影充满了这样复杂的真相,这些从未被证实过的真相是通过提示性细节的累积,带有心理潜台词的表演来展示给观众的,而并不简单是情感的宣泄。观众可以在《密阳》中两个关键的情节点上明显地体会到这种复杂的感受:申爱的皈依和她的幻灭这两个精心设计的场景。

在儿子死后,因悲痛而精神紧张的申爱,在宗灿的陪伴下,走进了一个「为受伤的灵魂举办的祈祷会」。接下来的段落带有某种纪录片式的紧张感,宗教看上去让人觉得尊敬,却又有点模糊不清,信仰的力量既神秘,也能蛊惑信众。

在教堂全场的歌声中,李沧东选择了从教堂后排的视点拍摄了一个长时间的固定镜头,当申爱的哭泣声在赞美诗中变得越来越清晰时,他反而没有拍下她的面部表情。只有当神父走近她,并将手放在她的头上时,他才将镜头对准了正撕心裂肺呼喊着的申爱。

在心情逐渐平静下来后,申爱说服自己接受了「上帝的旨意」,她决定去监狱探望杀害自己儿子的凶手,以求宽恕她。当她坐在凶手对面时(如同教堂呼喊的那场戏一样,宗灿同样坐在申爱的身后),这部电影道出了一个最辛辣、讽刺、病态的笑话。这个男人和申爱脸上一样,有着重生后的茫然而固执的微笑。

杀害她儿子的凶手也皈依了宗教,看上去神采奕奕。这一场景显示了宽恕和救赎,竟可以如此错误和脆弱——至少申爱已经了解到了这一点。她脸上逐渐改变的表情里有怀疑、也有被背叛激起的怨恨。她内心对凶手的赦免顿时失去了意义。上帝抢先了一步,夺走了她赋予生命意义、掌控生活的机会。

正如李沧东笔下的人物所写的那样——全度妍在一场冒险性的、反复无常、完全没有虚荣心的表演中饰演了这个关键角色——申爱从来不是「母亲情节剧」中常见的,无可指摘的殉道者(她也没有像一个受苦但端庄的女主人公那样,流下优雅的眼泪:她对这个不公正的世界和冷漠的上帝怒不可遏,她不断地在哭泣、呕吐、再呕吐)。

申爱显然容易犯错,她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做出了糟糕的育儿决定,她也可能是一个谜(我们只能猜测,到底是什么迫使她在一个与过去有关联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或者为什么她与大多数的亲戚如此疏远)。这个悲伤的、歇斯底里的女性在李沧东作品的女性群像中终究占据了一席之地。

可以说,李沧东的电影生涯始于以男性为中心的作品,这些电影毫不留情地分析了韩国电影中普遍存在的大男子主义心理。从《绿洲》到《诗》,对于一位一直批评男子汉气概和同情女性的导演来说,这可以被视为一个合理的进步,李沧东塑造了近年来一些最令人难忘的女性角色。

这些女性几乎没有什么可失去的;正是因为她们(被迫)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行为能力——或许更确切地说,她们变得更自由了——以至于可以忽视和反抗由男性主导的社会秩序。

当申爱从一个情感极端摇摇欲坠地来到另一个极端时,《密阳》同样也从未将重心仅仅放在一点上——这是一部包含众多元素的电影,其中带有惊悚片、喜剧片和情节剧的元素。在这些元素中,申爱却在笨手笨脚的宗灿身上找到了追寻已久的稳定感。

让这部电影的宗教观变得复杂的一点在于,宗灿之所以加入教会,是为了接近申爱,但最终他从基督教中获得了自己的满足感。在爱的驱使下,不论申爱是否需要自己,他都是一个带有善心的追求者,他是申爱现实中的守护天使。

李沧东不时地在《密阳》宽画幅的镜头里填充上一些天空的景色——影片的开场镜头就是透过汽车挡风玻璃看到的一片明媚的蓝天——申爱有仰望天空的习惯,好像是在寻找什么解释——一个继续前行的理由。但影片结束时,镜头对准了一小块不起眼、荒芜的土地,阳光照向了那里。

对李沧东这位理性主义者来说,以这种方式结束一次精神之旅并不意外。申爱在电影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为看不见的事物和高深莫测的事情而痛苦。在影片的结尾,李沧东提醒着我们,切实看到和理解的事物就存在于我们脚下的土地,它们从此展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