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汉奸梅思平遭处决,临刑前寄信子女:努力读书,忠贞报国

1939年12月,一份抗日救国宣言传遍了温州城的大街小巷。这是抗战以来,全国第一份大义灭亲的反汉奸宣言,宣言标题由16个醒目的大字组成:

“梅思平是我的爸爸吗?我要打倒他!”

除了在温州城内广泛散发外,这份宣言还寄到了全国各大报社、杂志社、通讯社以及各机关团体,一时间全国上下各报纸、刊物纷纷转载。

是什么样的缘故,让这份宣言的作者梅爱文,一个仅有13岁的小姑娘,发出了如此振聋发聩的呐喊?

梅思平为汪精卫“牵线搭桥”

1933年,梅思平“屈尊”来到江宁县担任县长,贯彻国民政府“自治实验县”的项目。梅思平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是大刀阔斧地改革县政府的建制,成立“县政委员会”,将原来的职能部门一律裁撤合并。另设秘书室主持人事等工作。

改制后的政府人员中,大专学历的工作人员达到60人,各科科长及骨干,几乎清一色的中央政治学校毕业。

随后梅思平又开办农场,修筑公路,增办学校,修建医院,并积极禁止赌博、封建迷信等活动,做了不少有益于民众的事情。当时不少人对梅思平给予了肯定,梅思平也因此受到上司的表彰。

尽管如此,梅思平在政治上却没有得到重用,他本人也经常满腹牢骚,大有怀才不遇之感。

抗战爆发以后,梅思平参加了蒋介石、汪精卫等人召开的谈话会,对一些民主人士“焦土抗战”的呼声不以为然,更是与高宗武、陶希圣等人一起讥笑抗日是唱高调,并多次托人向蒋介石“进言和平”。

国民政府败退武汉之后,梅思平愈发觉得自己有先见之明,鼓吹“和平”更加起劲。随着汪精卫一派对抗战失去信心后,汪精卫、周佛海等人向蒋介石推荐了高宗武,希望派他从事对日联络工作,蒋介石对高宗武没有具体指示,只告诉他四个字:“相机行事。”

在高宗武前往香港,为国民党与日本“对话”牵线搭桥的时候,蒋介石闻讯大发雷霆,将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高宗武的心顿时凉了半截,无心继续活动,但别有用心的梅思平却鼓励他说:

“现已有端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丢掉可惜。”

在周佛海的策动下,梅思平主动前往香港,当起了高宗武的牵线人,暗中往来于香港、武汉之间。在高宗武因病住院之后,梅思平开始主导与日本人的联络事宜。

1938年11月,梅思平作为汪伪集团投敌的急先锋,先期到达上海,与日本人在重光堂进行协商。会谈结束后,双方签订《日华协议记录》,决定日方以汪精卫为对手,支持他建立反蒋反共的新政权,来进行中日媾和。

重光堂密约是汪精卫集团卖国投敌的罪证,也是日本帝国主义诱降汪精卫集团的诱饵。作为汪投敌方案草案的起草人和直接谈判代表,梅思平可以说是罪孽深重。

将“重光堂密约”小心翼翼地缝在西装马甲之中,梅思平经香港回到重庆,啪的一声扔在汪精卫的办公桌上,然后如释重负地躺倒在沙发上。汪精卫逐条阅读协议,眉头逐渐紧锁,指着条文数落道:

“太苛刻了!承认满洲国!承认日本在华驻军!内蒙地区作为防共的特殊区域!这些条款无疑是灭亡中国之先声,汪某人不敢应诺。”

“汪先生不要动怒,不满意还可以重新商量。”梅思平见汪精卫如此表现,顿时有些慌了。汪精卫气冲冲地决定“一概推翻,重新讨论”,让梅思平顿时有些下不来台。

一向不让人的陈璧君急忙出来打圆场,将梅思平留下一起吃饭,等下午再议。趁着中午休息的时候,陈璧君给汪精卫又上了一堂“政治课”,下午重新讨论的时候,汪精卫的语气明显软了许多。

在梅思平“以退为进”的计划,陈璧君的痛骂之下,汪精卫终于改口,羞羞答答地应允:“凡已由梅思平签字的部分可以同意,其余留待将来再商议。”

12月18日,汪伪集团逃出重庆,随后日本首相举行记者招待会,发表诱降声明。梅思平因牵线“有功”,成为与汪精卫、陈公博等人一起的八个“首义分子”,并组成“最高委员会”。

极力开脱罪责仍难逃处决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汪伪政府开会商议解散。眼看着陈公博等人纷纷出逃,梅思平决定“挺身而出”,以“内政部部长”的身份,纠集了一帮人,干起了维持会的工作,负责南京“最后之维持”的责任。

梅思平等人积极配合“先遣军”总司令在南京各处布置兵力,并连连电告重庆,拿出了接受首都及附近的方案。没过几天,重庆方面陆续派人飞抵南京,先后找梅思平了解情况。

梅思平觉得自己的这步棋似乎走对了,干起来更加卖力。但谁能想到,军统局在9月下旬开始大规模的捕奸行动,第一个要抓的就是梅思平。尽管已经成为阶下囚,但梅思平似乎还抱有幻想,认为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政府对自己也得酌情处理。

然而,特赦没等到,“审奸”的呼声却越来越高。梅思平根据军统局提审自己的问题,写下了2万多字的“自白书”,《和平运动始末记》,竭力为自己和汪精卫的卖国行径辩护。

1946年4月,梅思平连续几次被提审,接着收到首都高等法院送来的起诉书。梅思平细细研读,有针对性地写了“辩诉书”,准备过堂之时用。开庭当天,法庭内外人山人海,光是没有旁听证而站在广场上的就有3000多人。

审判长经过审讯之后,检察官根据调查提出4点:1.被告推动和平运动,图谋反抗本国;2.伪国府《还都宣言》中关于不承认重庆中央政府一节,更属图谋颠覆政府,消灭本国力量;3.供给日本军粮先后达153000余石,难谓伪中宣部刊物所载数字不足采为证据;4.滥发伪钞,系由伪中央政治委员会决议,而被告该时适为委员之一。

站在被告席上,梅思平仍态度顽固,毫不认罪,公然宣称“和运是我始终主张的”“我个人意见,与汪相同,自愿负责”“我是和运最初参加人之一”。

当法官询问梅思平当年在重光堂的密约内容时,梅思平百般狡辩,胡说“和平运动”是“饵敌”、“欺敌”、“掩护抗战之妙用”,“具有极大之缓兵作用”,顽固地宣传汉奸卖国有功的理论。

不管梅思平如何狡辩,首都高等法院抱定第一号开审的巨奸只能是死路一条。

6天之后,高等法院举行宣判会,到庭旁听者达上千人。梅思平被带到庭上,询问姓名、年龄、籍贯后,法官当即宣判判处其死刑。整个过程13分钟,梅思平脸色苍白,浑身颤栗。

对于判决结果,梅思平表示不服。他一边申请复判,一边授意其妻子赶紧收集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呈送法庭。一个多月之后,梅思平自认“证据”确凿,再次提出“申请再审书”。

首都高等法院收到“申请再审”状之后,仅用了两天就再次驳回。其后,梅思平一次次提出“抗告”,肆意挑拨国共关系,挖空心思为自己的滔天罪行辩解。但是,梅思平作为投敌先锋和汪伪巨奸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他的“抗告”也只博得看到的人一笑,并没有公布。

9月14日上午,两名法警出现在梅思平的监室外,紧接着看守所长也来到门口,高声说:“检察官请梅思平问话。”梅思平见情形有些不对头,对同监室的汉奸说:“看来我是到点儿了。”

其他人纷纷宽慰梅思平,说要执行也不会是今天的。梅思平闻言不再接话,穿戴整齐之后,手里拿着一卷遗书,一边与大家握手一边说:

“遗书托法院转,不烦诸位了。来生相见,保重保重。”

梅思平被带到刑场,核对过身份之后,检察官问梅思平因何案被押,梅思平回答因汉奸案被押。检察官拿出最高法院检察署训令说:

“本案判你死刑,业经判决确定,经奉最高法院检察署转奉司法行政部令准执行到处,今天将你提案执行死刑,你对家属有何遗言?”

“收信人是谁都写在上面了。”梅思平拿出三封遗书说道。

临刑前,梅思平问监刑官用绞刑还是枪毙,监刑官告诉他不会用绞刑。梅思平请求不要用绳捆绑,监刑官表示同意。行刑时,监刑官命令梅思平向墙角走,话音刚落,法警的枪已响,梅思平应声扑倒在地。

梅思平被处决的时候,亲属均不在场,其弟后来赶到为梅思平收尸。为了修补梅思平面部的那个枪洞,其弟花费50万元“法币”,盖棺时,还在棺木上盖上了一面青天白日旗,并作挽联“绝代聪明,掩棺尚待百年评”。

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莫此为甚。

“打倒”父亲之后恬淡过完一生

梅思平究竟在遗书中写了什么,已经无从得知。但在梅思平被处决之后,一些善于猎奇的小报曾披露过梅思平写给家人的短信,其中在给子女的遗书中,梅思平留下了八个字:

“努力读书,忠贞报国。”

一代卖国求荣的汉奸,给子女却留下了如此八个字,不禁令人唏嘘。

梅思平先后娶过五个妻子,在前两任妻子病逝之后,梅思平正在商务印书馆任职,经人撮合娶了马志芸,不久二人生下一女婴,即开篇提到的,要打倒他的女儿梅爱文。

当梅思平卖国求荣的时候,梅爱文已经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年纪不大,但爱国热情却很高,经常参加抗日宣传活动。

汉口沦陷之后,一批学生组成抗日宣传队来到温州,由于他们都是外地人,温州话又极其难懂,当地人又不懂普通话,宣传工作一时间很难开展。于是梅爱文自告奋勇,给宣传队当起了“翻译”,宣传队所到各地,都有梅爱文的身影。

在梅思平的汉奸面目被揭露之后,梅爱文对父亲的卖国行径深感气愤,当即要与父亲划清界限,断绝父女关系。在舅舅的帮助下,梅爱文草拟了大义灭亲的宣言,不少读者纷纷来信,对梅爱文的举动表示赞扬和支持。

宣言印发之后没几天,梅爱文就读的学校举行抗战演讲比赛。在舅舅的帮助下,梅爱文在宣言的基础上做了修改,重新整理成一篇约2000字的讲稿,以《我不愿做汉奸的女儿,我要打倒我的爸爸》为题参加了比赛。

演讲比赛当天,梅爱文登台后慷慨陈词,态度从容,不时高呼“打倒汉奸梅思平”“坚决反对投下给,坚持抗战到底”,博得了全校师生的热烈掌声。经过评比,梅爱文获得了一等奖。此后,不少机关团体、学校又纷纷请她去演讲。

1941年,梅思平在南京汪伪政府担任实业部长期间,曾派人前往温州找女儿梅爱文,希望能将女儿接到身边。但梅爱文听了之后十分气愤,断然拒绝了父亲的“好意”。

中学毕业之后,梅爱文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曾经在农村的小学教过书,后来报考邮局,进入邮局上班。抗战胜利之后,省级机关迁回杭州,梅爱文也随省局来到杭州。

梅爱文喜欢读书,年轻的时候也写过一些文章,并因此结识了自己的后来的丈夫桑雅忠。二人以文为媒,进而结为伉俪。

桑雅忠是杭州教育学院中文副教授,离休之后担任浙江省文史馆馆员。他们的儿子在杭州邮电局工作,一家人在杭州生活得其乐融融。梅爱文曾经说过,她的家是个幸福的家庭,闲来含饴弄孙,读书消遣,像托尔斯泰说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梅爱文还曾写过一首诗,来反映自己恬淡、幸福的晚年生活。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得:

“夜是那么的静

那么的静

我静静地坐着

懒得去翻动打开的书页

蓦然,一丝幸福感油然升起

飘飘然

如醉如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