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一封讣告送到中南海,毛主席:寄500,与杨开慧葬在一起

1962年,一个老人的死震惊毛主席,听到死讯后泣不成声,悲痛到都难以处理国家政务,最后,让这个老人和自己的妻子杨开慧葬在一起,为什么这个老人能得到如此高的待遇呢?因为她是主席的岳母,是杨开慧的母亲。

老话说:“家有贤妻,三代受益。”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就是这样的人,在大美年华她选择嫁给爱情,生逢乱世,一家人的开支难以为继,然而他鼓励丈夫先家国之急,出国留学,自己则甘愿在背后默默复出。年成不好,她也会尽可能地帮助流亡之人。

向振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母亲,懂得如何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人;也是一个懂得家国大义的人,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向振熙,感受她高风亮节的一生。

一、嫁给爱情,向振熙一人养家,供丈夫留学的同时,还不忘学习知识。

向振熙1870年出生在湖南,自幼家境优渥,从小饱读诗书,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杨振熙犹如一枝独秀吸引了众多知识分子的青睐,其中就包括他后来的丈夫杨昌济。

向正熙的祖母是杨昌济的外祖母,因此知书达理的杨昌济经常会看望自己的外祖母,而知书达理的表姐向振熙每次看到表弟杨昌济来自己的家中看望祖母也会非常暖心的招待他,夏天天气炎热时,还会非常贴心的打一盆凉水给他消暑。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人情窦初开,但是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心中的爱意,好在家中老人将一切看在眼里,都极力促成这门亲事,因此两人在适婚年龄时,踏入了婚姻殿堂,婚后两人过得并不富裕,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抱怨什么,小两口过得幸福美满,生活中相互理解和支持。

婚姻初期,杨昌济仕途并不顺利,虽然读书非常刻苦,但考取功名时始终名落孙山,并逐渐变得苦闷起来,而妻子向振熙非常包容,常常鼓励自己的丈夫再努力几次,并且主动承担家里的大部分事物,尽可能的让丈夫轻松备考,处理学业问题。

后来,向振熙也开导丈夫在家乡办私塾,负责教书育人,1901年,两人的第1个孩子杨开慧出生。女儿出生后,两夫妻脸上有喜有忧,值得开心的是,小女儿的到来为家人带来了欢声笑语,令人不开心的是本就入不敷出的家庭雪上加霜,然而向振熙并没有抱怨生活,学起了纺纱织布,想在闲暇的时候靠女工补贴家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甲午中日战争后,国内矛盾变得更加尖锐,身为知识分子的杨昌济将一切都看在眼里,深入分析社会现实后,他发现科举行不通,儒家思想不能救国救民,下定决心救国救民后,他想要去西方国家学习更加先进的知识和技术。然而杨开慧还非常年幼,如果杨昌济选择出国的话,只剩下孤儿寡母留在老家,他于心不忍,因此杨昌济内心非常矛盾。

虽然杨昌济嘴上从来不提留学一事,但向振熙将一切看在眼里,便一直鼓励自己的丈夫早日作出决定,他希望丈夫先家国大义再顾全小家。说罢,他将家中所有的积蓄交到丈夫手上,收拾好行囊后,夫妻两人依依不舍告别,随后,杨昌济马不停蹄赶往日本。在日本留学过程中,两人靠书信来往,也鼓励妻子和女儿一起读书识字,学习更多的知识。

当时向振熙已经40岁了,上学的地方是衡翠实验学校,离家非常远,她踏入学堂的时候,其他年轻学生都投来异样的眼光,然而向振熙全然不在乎,并且乐在其中。

杨昌济留学的十多年间,向振熙一直是她身后默默无闻的人,她也无比渴望丈夫早日回家,然而也希望丈夫可以先国家之急,学习到有用的东西。为了解决丈夫的后顾之忧,向振熙从小就教孩子们独立自主,勤俭节约,在她的抚养下,年幼的杨开慧非常乖巧,和哥哥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虽然没有丈夫陪伴,向振熙依然将家庭治理得井井有条。

值得一提的是向振熙家附近还有一位孤寡老人,老人患有哮喘病,向振熙即使家里再艰难,也经常会从家里匀出一些食物给他吃。

除了对待自己的邻居非常好,湖南遇到天灾的时候,很多农民颗粒无收,被迫流亡,四处寻找粮食,当这些流亡的农民敲响家门时,向振熙非常慷慨,二话不说,就用家里的饭菜招待他们。

二、初识毛泽东,向振熙非常喜欢,经常给他一些零钱花。

杨昌济留学归国后,发现国内的形势与之前截然不同,军阀当道,杨昌济不想和这些为非作歹的人为伍,便回到了湖南第一师范教书,致力于将自己的知识教给后辈,为中国培养有志青年。

湖南第一师范是毛泽东的母校,成绩优异的毛泽东深受杨昌济赏识。杨昌济也经常在家人面前谈论毛泽东此人及其作品,久而久之,向振熙和杨开慧也知道毛泽东的名字,但始终没有见过真人,有一次,杨昌济邀请毛泽东家里做客,恰逢向正熙和杨开慧也在家,当时杨开慧才13岁。

第1次见面后,毛泽东给向振熙和杨开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初次见面后,几人的接触也越来越频繁。向振熙知晓毛泽东家庭贫困,在湖南读书的时候,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只要他到向振熙家里做客或者是吃饭,向振熙都会暗中给他一些生活费帮助其解燃眉之急,这让毛泽东心里非常感激,也始终将他看作母亲一般。

与此同时,杨开慧和毛泽东私底下经常谈论国家政事,讨论革命,想一起投身革命,让国家摆脱水火。两个年轻人对革命事业非常热忱,久而久之,感情也渐渐升温。

渐渐地母亲向振熙发现女儿和毛泽东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他知道毛泽东的为人,因此她希望自己的女儿打破常规表明自己的心意,努力的追求自己的幸福,后来杨昌济也知道了这件事情,杨昌济也并不反对,但也没有表示支持。

1918年,蔡元培在北大大刀阔斧进行教学改革,随之,邀请德高望重的杨昌济来北京任教,收到蔡元培的邀请后,杨昌济带领全家人来到了北京。

三、丈夫病逝,向振熙更加看重毛泽东,女儿英勇就义,她始终没有被击垮。

杨昌济来到北大执教后,北大组织一批学生去法国勤工俭学,学习法国的思想理论,杨昌济非常清楚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便立马写信给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希望他们可以来北京商讨赴法勤工俭学的事。

毛泽东一来到北京就去拜访杨昌济,给他开门的是杨开慧,许久未见的两人,眼里充满着思念的意味,但迟迟不知该从何说起。杨昌济看到毛泽东来后,便开门见山地询问毛泽东对赴法勤工俭学的看法,毛泽东认为赴法勤工俭学是个不错的主意,但是他更希望留在中国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杨昌济觉得毛泽东说得有道理,但是仍然希望他留在北京工作,北京当时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心,是共产主义理论传播得最广的地区,在北京待上一段时间后,毛泽东到北京大学图书馆给李大钊做助手,在李大钊身边,毛泽东学习到了更加透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杨开慧的来往也变得更加频繁,久而久之,两人的关系便直奔谈婚论嫁而去。

杨昌济知道女儿和毛泽东郎情妾意,其内心也非常赞赏毛泽东,但是他知道毛泽东心怀报国为民的大志向,未来一定会经历一番艰辛,他害怕女儿有危险,对于将女儿托付给毛泽东有很多的顾忌。当他一直徘徊不定的时候,杨昌济将想法告诉了章士钊,章士钊见过毛泽东后,极力撮合两人,也希望杨昌济不要犹豫,由此两人的关系更进一步。

当两人的婚姻关系逐渐明朗之时,毛泽东母亲病逝,他只好告别恩师回到湖南,然而不到一年时间,1920年初,杨昌济疾病突发,在北京德国医院病逝,本来可以安享天伦之乐的向振熙再次遭受打击,由于两夫妻生前非常慷慨,杨昌济也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因此死后家中连办丧事的钱都拿不出来,最终是在众多学子和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杨昌济的安葬问题才得以解决,安葬完丈夫后,向振熙手中还剩下一点钱。

然而,当时毛泽东创办的《文化书社》出现问题,急需一笔钱财,他知道杨开慧母亲手中还有,但不知道怎么开口,走投无路之下,杨开慧向母亲说明实情,向振熙听完后,果断的将那笔钱财拿了出来,他认为如果杨昌济还在世的话,也一定会大力支持毛泽东的革命事业。

同年冬天,杨开慧和毛泽东结为夫妻,杨开慧秘密从事革命事业,向振熙也一刻没有闲着,整天为自己的革命子女们打掩护。后来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孩子出生,然而杨开慧还没有看到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就在1930年的时候被捕入狱,即使在牢狱中遭受敌人的各种刑罚,杨开慧也始终没有动摇革命信念,最终,英勇就义。

知晓女儿杨开慧牺牲的消息,60岁的向振熙备受打击,当场晕了过去,当她清醒过来时,抱着自己的三个外孙痛快起来,短暂的哭泣后,年迈的向振熙再次打起十二分精神,她想要全心全意照顾三个外孙,将他们抚养成人,以告慰女儿的亡魂。

后来,为了保护向振熙和三个孩子的安全,向振熙和三个外孙被迫分开,三个外孙被秘密送往上海,而为了不让国民党反动派心生怀疑,向振熙老人将小外甥送到上海后,又重新回到湖南老家生活。

然而这一分别就是接近20年,由于革命形势和抗战形势非常紧张,通信又不方便,向振熙和毛泽东等人失去了联系,但他一直盼望着能再见女婿和小外孙们一面。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长沙和平解放,湖南省政府将向振熙一家人全都接到长沙居住,还托王稼祥带了亲笔信和礼物给向振熙,一看到毛泽东的亲笔信,老人的眼泪夺眶而出。

特意叮嘱湖南省政府要悉心照顾向振熙老人,每年的节假日,都会送一些礼物或钱财给向振熙老人。向振熙80岁大寿的时候,在毛泽东的示意下毛岸青还特地到长沙为祖母贺寿。

再次看到自己的小外孙,向振熙激动的话都说不出来,回想过去,毛岸青还在牙牙学语,一转眼已经成大小伙了。当小外孙问他有什么要求时,向振熙的要求非常简单,只要了10多块钱来还清邻居的借款,1962年,向振熙永远闭上了眼睛。

听闻岳母离世的消息,毛主席非常悲痛,立马写信给向振熙的儿子杨开智,还附带500块钱,希望他可以处理好向振熙老人的后事,尤其是在信中特别叮嘱,将向振熙和女儿杨开慧葬在一起,因为是一家人,不分彼此。这一安排非常细节,也足以看出毛泽东对向振熙老人的重视,在心中,向振熙老人不是母亲胜似母亲。

四、总结

向振熙身在乱世,却非常坚强,自己的女儿牺牲后,她会想尽一切办法为家庭减轻负担,当自己的丈夫想要为国家发光发热之时,即使物质条件极其贫困,她仍然选择让丈夫外出留学,并为了不让丈夫有后顾之忧,吃了很多苦,而事实也证明她的选择是对的。

向振熙对待家人,对待女婿一视同仁,知道自己的儿女们投身革命,她会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开展工作,当自己遭受丈夫离世,女儿被捕入狱的悲剧时,她也从来不去埋怨生活,甚至始终非常坚强,从来没有被这些突如其来的灾难所打倒,而且对待自己的女婿非常大方,极力支持女婿工作,希望女婿可以更好的开展革命工作,向振熙老人无时无刻不迸发出人性的光辉,无时无刻不展现出其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