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为官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惨”;若是生活在朱元璋一朝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地狱”。做官不管在哪朝哪代都是光宗耀祖的金饭碗,但是明朝不一样,而且在明朝为官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品官就是凤毛麟角,都是一些传说中的人物,现实中有吗?
很肯定的说:有!
但是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你奋不顾身救过朱元璋或者太子朱标的命,第二你在战场上太英勇,立下的战功赫赫,比如常遇春这样的,还没等回到京城就病逝了。
除此之外不管你的能力有多强,能在二品官位上安稳地退休就已经烧高香了。
若是文官呢?
自朱元璋除掉胡惟庸,取消在中国存在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后,文官干脆没有一品官,最高的就是二品,比如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都是正二品官职。一品倒是也有,但都是一些虚职,比如太师、太傅、太保、少师等,除此之外还有宗人令、宗正等等,对于一般的文官想要得到这些虚职难如登天。
不管是几品官都需要为朝廷效力,大家都是一个待遇倒也无妨,文官们暂且忍耐了;但是有这样一群人其实并没有什么功劳但却个个官居一品,确实让人心里不平衡。
这群人便是朱元璋的亲戚们,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皇亲国戚”。
朱元璋将自己的儿子们都封为亲王,自己的女儿们都封为公主,全部都是一品。亲王所生的嫡子仍旧还是亲王,若是庶子的话则是被封为郡王;这些都是朱元璋亲生的或者孙子辈,文官们即便是妒忌也没办法,毕竟人家投胎投的好;
但是朱元璋的女婿们,就因为娶了公主,便轻而易举做到了二品甚至是从一品的官职上。
很多人寒窗苦读数十年,在退休的时候还只是一个三品官甚至是更低的官职。
不过这还不是让朝廷官员们最难受的,最难受的是俸禄。好不容易寒窗苦读十数年当了朝廷命官,以为可以飞黄腾达过上好日子了,但是俸禄却少的可怜。
朝廷一品大员的俸禄是1044石,一个月平均87石;
从一品官员的俸禄是864石,一个月平均72石;
以此类推到了正七品的知县一年是90石,平均一个月是7.5石。
一石差不多是186斤米,若是按照一斤米2.5元来计算的话,一品大员的一年的俸禄差不多在49万左右。同样计算方式,正七品知县一年的俸禄就是41850。这样看的话一品大员的俸禄还是不错的,就是知县的有些少,不过勉勉强强也能养活一家人。
你要这样想就错了,知县一年四万多块钱的俸禄并不单单要养活老婆孩子,还要养活县衙中所有的杂役。这样一算的话,其实真正到知县手里的很少。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让朱元璋逼着官员们贪污,但了解朱元璋的人都知道朱元璋是最痛恨贪官的,只要是发现谁贪污的话,一般下场都比较惨。
所以朝臣们便想出了两个比较合理的贪污方法,是皇帝默许了的:
第一种方法:折色火耗
老百姓在交赋税的时候往往交的是谷物等这些实物,有的时候会交铜钱或者是银两,老百姓毕竟没多少钱所以一般交的就是一些碎银子。这些碎银子是需要熔锻的,在熔锻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损耗,所以官府便会以这样的名义来征收一些火耗银子。
至于有没有损耗或者损耗多少,其实没有什么具体的标准,都是官府自己说了算。
第二种方法:淋尖踢斛
老百姓来官府交粮食的时候是用自己家的袋子或者是筐,但是官府呢并不会直接称重;而是让老百姓将粮食都倒进官府提前准备好的“斛”中,然后再称重。
这样才算是老百姓上交的粮食数量,谷堆要堆得尖尖的,自然便会有一部分粮食超出斛壁。
不过这还不算完,每次到了这关键的时候,旁边便会有一个官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踢一脚斛,这样便会有很多的粮食便洒到了地上。
而这些洒出来的粮食,便是损耗。说白了就是老百姓从家里运送粮食到官府的路上,洒落了一部分自然便不够了,至于有没有真的损耗便是官府说了算了。
这些损耗谁来承担呢?
自然是老百姓,既然上交的粮食不够只能回家重新再装一些过来。
明朝时期著名的“三杨”:杨荣、杨溥、杨士奇,还有张居正等人,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养活自己以及全府上下。慢慢的,便被皇帝默许是他们的合法收入了。
朱元璋出身贫寒,这样做倒也能够理解他的苦心。但是我们都知道一句俗语“要想牛儿跑就需要牛儿吃草”,若是牛不饱的话要么不好好干活,要么便会想其他的办法来吃草,这是定律。
所以说,明朝的官员贪污跟朱元璋也有关系。即便是朱元璋再如何大力治贪,仍旧层出不穷。当然明朝也不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清官,比如南京右都御史海瑞,海瑞最终好歹是一个二品官,但是他家里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死的时候家里人连办丧礼的钱都没有,棺材都买不起。这确实让人有些不敢相信,二品官在明朝也算是较高的官职了,自然俸禄也是比较高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