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Willow量子芯片成功突破,5分钟完成超算需10亿年计算任务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量子计算已成为各大科技公司的竞争焦点。近日,谷歌宣布其最新一代量子处理器——Willow,成功实现了一项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内,完成了一个在当今最快超级计算机上需10亿亿亿年才能完成的运算。这一突破无疑为量子计算的未来发展增添了新的希望和动力。

量子比特作为量子计算的基础单元,一直面临着一个重大挑战:如何有效控制其错误率。众所周知,量子比特极其脆弱,受到环境干扰的影响非常大,稍有不慎便会导致量子信息的损失。面对这一难题,科学家们提出了量子纠错编码的技术,利用多个物理量子比特组合成一个逻辑量子比特,通过冗余编码来抵御错误的发生。尽管目前的量子处理器在这一技术的帮助下已经可以实现高达99.9%的操作保真度,但与量子算法所需的10⁻¹⁰量级误差率相比,依然任重道远。

谷歌的量子人工智能团队在Willow处理器上取得了重要突破。这一新型超导处理器首次实现了逻辑误差低于表面码阈值的量子误差纠正方案,圆满达到量子纠错30年来的“低于阈值”目标。相关成果已在《自然》期刊上发布,显示出其在量子纠错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一成果得益于多项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处理器的基本性能,还大幅改善了错误纠正效果。

提到量子纠错技术,许多人可能会联想到1995年MIT教授彼得·肖尔首次提出的量子纠错编码概念。他设计的第一个量子纠错码,即肖尔码,为量子信息的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撑。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复杂的纠错方案相继被提出,其中以表面码的表现最为突出。这种通过量子比特排列成方阵的结构,大大提升了量子比特的稳定性。可是,增大阵列的规模并不总能带来正面效果,增加的量子比特反而可能引入更多错误,从而减少整体性能。因此,在Willow中实现纠错的关键在于降低物理量子比特的错误率。

在Willow的成功实验中,通过将量子比特阵列从3×3扩展到5×5和7×7,谷歌团队成功将编码错误率降低了2.14倍。这一结果不仅验证了量子纠错理论的有效性,更标志着量子计算向普及化迈出了重要一步。值得称道的是,7×7阵列实现的逻辑量子比特寿命达到291微秒,这一数据是之前最佳量子比特寿命的2.4倍,充分显示出量子纠错技术首次突破了“平衡点”。

除了显著的量子纠错能力,Willow在随机线路采样基准测试中的表现也毫不逊色,其运算速度远超现有超级计算机。这无疑为量子计算带来了新的契机,尤其是在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Willow的潜能更是引发广泛期待。谷歌研究团队在长达15小时的稳定性测试中表现稳定,可见其在实际应用的前景。

当然,在欣喜于成果的同时,研究团队也清楚地认识到目前量子计算依然面临不少挑战。随着系统规模的扩大,错误的发生率可能会增加,而当前的解码延迟也可能限制未来更大规模量子计算机的运行速度。

纵观Willow的研发历程,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一种合作与创新的结晶。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实用的大规模量子计算机或许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谷歌的这项突破值得我们共同期待。量子计算的明天会如何发展?毫无疑问,Willow处理器所展现的可能性,将激励更多科学家投入到这一领域,迎接量子计算时代的真正到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作者声明:本文包含人工智能生成内容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