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东师范大学,最新的科学研究揭示了大脑某个区域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微妙关系。这项由郝宁教授课题组主导的研究,聚焦双侧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 IFG),这一区域被认为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脑区。左侧IFG主要负责处理简单信息,而右侧IFG则在抑制无用信息方面发挥作用。研究者们希望探讨如何通过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来调节这两个区域,使得个体的创造力得到显著提升。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研究团队设计了一项实验,利用不同的电极配置对参与者进行刺激,分别记录了他们在完成创造性任务中的表现。
实验分组主要有三种:左侧阳极右侧阴极(L+R-)、右侧阳极左侧阴极(L-R+)以及对照组。研究人员发现,这三组参与者在完成中文版远距离联想任务(Compound Remote Associates task, CRA)时,存在明显的表现差异。在行为层面上,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个名为相对语义距离(Relative Semantic Distance, RSD)的方法,以量化不同任务对创造性联想过程的要求,进一步分析这种电刺激如何影响人们在创造性任务中的参与策略。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CRA的正确率与RSD呈现出显著的正向关联,同时在被试的反应时间上不同组别表现出了不同的变化模式。尤其在反应时间方面,控制组的表现与RSD呈倒U型关系,而L-R+组则显示出单调递减的趋势。实验的这些发现表明,通过不同类型的经颅直流电刺激,个体在创造性任务中的认知加工模式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有趣的是,研究还深入到脑电活动的分析,构建了基于α波和β波功能连接的分类模型,以更好地理解参与者的思维过程。当被试在经历了不同的电刺激后,完成任务的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对于L+R-刺激组来说,研究发现他们在执行控制能力方面表现明显,倾向于通过更为系统的遍历方法来获取正确答案;而L-R+刺激组则更加依赖联想能力,采用远距离联想的方式。例如,在创造性的联想过程中,如何根据不同的线索,快速而准确地找到答案,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表现。
此外,研究者们还利用t检验分析了影响CRA表现的各种功能连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揭示了双侧额下回不同区域在创造性思维中的重要性。令人振奋的是,该研究的结果即将发表于国际高水平期刊,为脑-认知-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也为未来探索如何提升个人创造力开辟了新的道路。
这项研究不仅为心理学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考模型,也为那些在创造性工作中苦苦挣扎的人们带来了希望。或许,在不久的未来,我们能够通过简单的电刺激就能激发出潜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创造潜能。这项突破性的工作不仅有助于推进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对教育、艺术创作等多个领域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