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屡次劝孙权归降曹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正统性问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立朝廷,名义上仍然是东汉皇帝汉献帝刘协的代表,这使得反抗曹操在名义上显得不正当。张昭认为,作为汉室的臣子,反抗中央政权谋求割据,名不正言不顺。
军事实力对比:曹操新并荆州,获得了刘表十万水军,兵力强大,长江天险已经失效,不再成为抵抗北方势力的屏障。曹军占据了半壁江山,兵精粮足,势不可挡。
政治合法性缺失:孙吴政权的政治根基不足,统治合法性严重缺失。张昭认为,投降曹操可以确保孙权仍旧享受荣华富贵,而继续抵抗则可能面临灭亡的风险。
个人安全考虑:张昭担心如果孙权坚持抵抗,最终会被曹操击败,从而导致自己和江东人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他认为投降曹操可以保障东吴民安,江南六郡可保。
权宜之计:张昭主张投降也是出于对东吴存续的权宜之计。他希望通过投降来避免更大的灾难,为东吴的未来做出最大的努力。
尽管孙权内心想抵抗曹操,但在张昭等重臣的劝说下,他多次犹豫,最终决定投降曹操。然而,张昭虽然主张投降,但并没有因此放弃江东,当孙权决定殊死一战时,他立刻转变态度,积极为后方的战略储备做准备,保证前线没有后顾之忧。这种行为显示了张昭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以及他在复杂局势下的智慧和勇气。
张昭在哪些历史事件中劝孙权投降曹操,具体情况是什么?
张昭在赤壁之战前劝孙权投降曹操的具体情况如下:
原因分析:张昭认为曹操立朝廷,挟天子以令不臣,我们作为汉室臣子反抗中央,谋求割据,名不正言不顺。
曹操新并荆州,获得刘表十万水军,可以顺流而下进攻江东。
曹军占据了半壁江山,兵精粮足,势不可挡;曹操又挟天子以令诸侯,征伐有名,我们即使投降,也等于是投降大汉朝廷,从法理上讲也不丢人。
具体劝说过程:
张昭在赤壁之战前极力劝说孙权主动投降曹操。
他对比了江东和曹操的实力,觉得此战大败几乎已成定数,于是率领文武百官劝谏孙权归降曹操。
后果:孙权对张昭表示深深的失望及无奈。
如果孙权在这个时候听从了张昭的劝告,投降曹操,并讨伐刘备的话,他的待遇不会比张绣的待遇差。
曹操如何回应张昭的劝说,以及他的最终决定是如何形成的?
张昭劝说孙权投降曹操的主要原因包括:1. 曹操以汉室朝廷名义进行征伐,如果江东地方割据政权抵抗,则是名不正则言不顺;
2. 长江防线不再是江东的优势,双方实力悬殊太大,曹操拿下荆州后,吞并了刘表的水师力量和带甲十万的兵力,只需沿长江前进即可;
3. 张昭认为,如果孙权愿意向曹操投降,曹操可能会保留东吴的统治者地位,而不会大肆屠杀东吴的官员和百姓,这一建议是出于保护东吴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然而,关于曹操如何回应张昭的劝说,以及他的最终决定是如何形成的,我搜索到的资料中并没有直接的描述。证据中提到的是张昭劝说孙权投降曹操的情况,而不是曹操对张昭或其他人的劝说的回应。
张昭劝孙权归降曹操后,对东吴政权有何影响?
张昭劝孙权归降曹操后,对东吴政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张昭的建议在当时显然是出于对东吴稳定和未来发展的考虑。他分析认为孙权的根基未稳,打不过曹操,而投降后百姓不会受苦,宗庙不会被毁,留下良好名声。然而,这一建议并未得到孙权的接受,反而导致了两人之间的决裂。
张昭的劝降行为在历史上留下了污点,孙权甚至在称帝时讥讽张昭说他“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
这种评价表明,张昭的劝降行为在东吴内部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和不满。
尽管如此,张昭作为东吴的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对东吴的政治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政策“稳定豪强”对江东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他的劝降行为也使得他在东吴政权中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甚至被孙权用土堵门,以示不满。
在张昭劝说下,孙权和曹操之间的谈判过程是怎样的?
张昭的初衷:张昭最初是出于对东吴安全的考虑,建议孙权投降曹操。他的这一建议可能基于对曹操军力的认可以及对自己国家实力不足的判断。
孙权的反应:尽管张昭等人提出了投降的建议,但孙权并未立即接受。这主要是因为孙权受到鲁肃的影响,有称帝的野心,同时也受到周瑜指出的曹操弱点的鼓舞,以及刘备顽强精神的激励,最终决定与曹操对抗。
外部因素的影响:在赤壁之战前夕,曹操通过信件炫耀其军力,这使得孙权手下的多数人主张投降。然而,孙权最终选择了对抗曹操,这一决定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内部的忠臣如周瑜的劝说以及外部的盟友支持。
后续发展:尽管张昭曾建议投降,但实际上孙权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悄悄派使者到洛阳向曹操称臣,显示出孙权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希望通过和平方式维护与曹操的关系。
张昭劝说孙权投降曹操的过程中,孙权虽然一度犹豫,但最终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选择了对抗曹操。
张昭为何认为孙吴政权的政治合法性缺失,具体有哪些论据或例子支持这一观点?
张昭认为孙吴政权的政治合法性缺失,主要有以下几个论据或例子支持这一观点:
政治根基不足:孙吴政权的政治基础非常薄弱。孙家出身寒门,孙坚的爷爷只是个瓜农,往上三代不可考,这样的背景与其他势力相比显得格外不够强大。这种政治根基的不足,使得孙吴政权在统治江东时,其合法性受到质疑。
投降派身份:张昭被视为东吴的典型投降派,这一身份也反映了孙吴政权在历史上的某些争议和不稳定因素。作为投降派,张昭的存在可能会引发外界对孙吴政权合法性的质疑。
直谏与性格刚直:孙权不让张昭担任丞相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张昭敢于直谏、性格刚直。这种直言不讳的性格虽然体现了他的忠诚,但也可能导致政权内部的矛盾和不和谐,从而影响到政权的稳定和合法性。
对外政策的反对:张昭曾经带头反对孙权封公孙渊为燕王的决定,他认为公孙渊远来求援并非真心,而是想背叛魏国。这种对外政策的反对显示了张昭对孙吴政权某些决策的质疑,这种质疑可能会削弱政权的合法性。
历史评价:尽管张昭在孙策时期被高度信赖,并且全心辅佐孙权成就霸业,但他对东吴政权的政治合法性进行了批评和质疑。这种批评和质疑反映了他对政权合法性的深刻认识。#头条创作挑战赛#
#深度好文计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