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王建安去找陈锡联,却被秘书阻拦,王大怒:摆起臭架子了

1976年,王建安回到北京工作。刚回来的这段日子,他非常高兴,迫不及待地找老战友们叙旧。

一天,他来拜访陈锡联,结果刚到门口就被他的秘书拦下了:“他现在很忙,没空见您,您还是先回去写份报告吧。”

王建安听后,立即怒道:“好啊!现在会摆臭架子了是吧!”说罢,他便拂袖而去。

陈锡联究竟为何不见王建安?最后这件事又是如何解决的?

性情耿直的将军

众所周知,在1955年,我国一共产生了55名开国上将。但很少人知道,之后又有两个人补授了上将军衔。

实际上,我国是有57名开国上将的。

而补授的两位将军,一位是李聚奎,他是在1958年补授的;另一位就是王建安,他要早一点,他是在1957年补授的。

那么他们究竟为何会延迟授衔呢?其实他们都是有原因的,而且原因都不一样。

李聚奎是因为在授衔时,他暂时离开了部队,去地方任职了,因此错过了评衔。

三年后他又回到部队,中央根据他的资历、军功还有品行,为他授予了上将。

而王建安就不一样了。

他是因为在朝鲜战场上生病了,回到国内后就一直在青岛疗养,所以才没给他评衔。所以他延迟授衔只是身体原因,并不是因为脾气火爆这个问题。

毛主席也一直记得他的贡献,在他病好后,便立刻安排人给他补授军衔了。

在补授军衔时,老战友们还拿传闻打趣他:“王将军,现在够‘冷静’了吗?”

王建安听后只是笑笑,没有多言。他这一生做事问心无愧,只要人民能够幸福安康,即使他不授军衔也值得。

王建安将军出生在湖北黄安,一个拥有着悠久革命历史的地方。我国开国将领中,便有很多人诞生于此,比如王近山、陈锡联等人。

他们在红军时期都同属一个革命根据地,那就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也许是受环境影响,王建安从小便养成了一副正直善良、嫉恶如仇的性格。

小时候家里很穷,他几乎是靠着乞讨长大的,但即使这样,他也没想到去偷、去抢,反而更加同情和他有着一样悲惨命运的劳苦大众。

等长大了一点后,他便开始在地主家打短工挣钱,试图自己挣学费读书。

但地主不仅恶意克扣他工资不说,还时不时地对他又打又骂。性情刚烈的王建安直接一把火烧了地主的房子,然后逃到了武汉。

走投无路之下,王建安来到了吴佩孚手下当兵。当时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可以保家卫国,在战场上闯出一片天地。

就这样,王建安抱着一腔热血来到了战场上。然而,事情却并未像他想得这么美好。

在部队中,他不仅没有实现报效国家的心愿,反而深陷在国家的内乱中。

而且直系士兵不仅不想着如何保护百姓,反而还一直利用手中的职权到处行凶作恶,这让他感到十分厌恶。

虽然王建安已经凭借自身本领,在军中占得一席之地,并非常受吴佩孚的赏识。

但他并不是那种会为了权贵而出卖底线的人。

于是他毅然离开吴佩孚,回到了家乡。

少年将军初长成

当时大革命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王建安便也投身到革命中,自己拉扯起一支农民自卫队。

在他的带领下,老百姓们成功打跑了恶贯满盈的地主恶霸,过上了不受压榨的日子。

王建安的功绩很快就引起了我党的注意,在组织的接触下,他成功加入我党。

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后,他便被调到红四方面军战斗。也是在这里,他结识了许世友、陈再道以及陈锡联等著名将领。

由于作战能力出色,能团结战友,王建安从军事工作转为政治工作。

当时部队里大多都是大字不识的农民,可以担任政工任务的人少之又少,王建安能被调任,除了组织对他的看重外,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能力太强了。

1933年,王建安被任命为红30军88师政委,随部队一起参加“反六路围攻”战斗。

当时的战斗很惨烈,我军受到了敌军的重重包围,几乎到了避无可避的地步。

底下的士兵们都牺牲后,排长、营长便顶上去,最后,连王建安和师长都冲上去了。

在激烈的战斗中,师长汪烈山不幸牺牲。最后,部队的指挥员只剩下王建安一人。

由于伤亡太严重,军中的士气也变得低迷起来。在这种艰难的局面中,王建安顶着巨大的压力振作起来。

他同时担负起军政工作,独自率领全师作战。

他不仅经常深入第一线组织指挥作战,在日常生活中,他还与战士们同吃同睡,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开展政治思想工作。

正是因为有他的鼓励和陪伴,战士们才在艰险的战斗中坚持了下来。

在王建安与战士们的顽强奋战下,战斗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期间他几次身负重伤,却坚持不下火线。

毛主席事后表扬他道:“王建安是一位‘军政双全’的指挥员,正是因为有他在,队伍才没有散。”

后来,王建安便一直被委以重任。1934年,他被任命为红四军政委,开始了漫漫长征路。

在长征路上,他救了陈锡联一命,两人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与陈锡联的革命友谊

在长征时,担任红四军军长的是许世友,两人经常并肩而行,或是一起商讨路线,或是一起率军作战。

有一次,部队在经过扎窝地区时,当地的土司和喇嘛因为受到国民党的鼓动,对我军进行了袭击。

那时战士们精疲力竭,正在找地方休息,完全没有注意到危险。许世友率先做出反应,立即驾马冲锋在前。

就在这时,一颗手榴弹落在他的脚边。忙于应对敌人而抽不开身的王建安大喊:“小心!”

许世友还没反应过来,一个身影就猛地朝他扑去。下一秒,一声巨响响起。

王建安心急如焚地朝这里跑,待硝烟散去,他才发现是陈锡联将许世友护在了身下。

其他人都没有受伤,但陈锡联的右胸膛中了子弹。

许世友既感动又担心,本想将人背起来,却被王建安拦下了:“首长,你去指挥部队,陈锡联就交给我吧!”

形势严峻,许世友只好同意了,他嘱咐王建安,一定要把人带出草地。

随后,王建安为陈锡联简单地处理了一下伤口,便直接背起了他往前走去。

这一路上,王建安与其他几个战士,又是背又是抬,将他带出了草地。

原本陈锡联不愿拖累大家的脚步,想让王建安把他留下。

但王建安却说:“队伍里的人一个也不能少!”

他听后非常感动,两人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此后的几十年中,王建安一直将陈锡联当作挚友。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让他对陈锡联产生了不满。

1976年,王建安重新回到北京工作。在刚回来的那段日子,王建安非常激动。

他几乎每天都要去拜访老战友,与他们在一起,总是有说不完的话。

一天,他与陈再道商量着去看望一下陈锡联。

结果,他们刚到门口,便被陈锡联的秘书拦下了。

王建安有些不满,他以为秘书不认识他们,便说出了自己的身份。

然而,秘书却依旧不为所动:“不好意思,陈副总理现在非常忙,要不您先写份报告,请示他一下吧。”

王建安听后当即怒道:“好啊,现在还会摆臭架子了是吧?行,既然不愿意见我,我也不在这里讨人嫌了。”

说罢,王建安便拂袖而去。回去的路上,陈再道劝他,这里或许有什么误会。

王建安叹口气说,他不是因为受了冷遇而生气,而是认为陈锡联变了才生气。

作为一个人民公仆,最忌讳的就是摆架子,忘记初心。

当天回去后,王建安就生了半天闷气。

结果晚上,他突然接到了陈锡联秘书的电话,通知他可以明天上午过来。

王建安虽然心有怨气,但还是想当面问问陈锡联,究竟是什么意思。

到了第二天,他故意迟到了几分钟,以表示自己的不满。

陈锡联见到他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热情地接待了他。

他真诚地道歉说:“老首长,真是不好意思,我最近实在太忙了,所以才吩咐秘书,把不要紧的事一律推掉。”

王建安这才发现他憔悴的神情。

原来自从周总理生病后,所有的工作都压在了陈锡联一人的身上,他已经几天几夜没睡好觉了。

王建安立马愧疚道:“是我的不对,误会你了,这样吧,我请你吃饭,当赔罪了。”

得知陈锡联还是像以前一样敬业后,王建安终于放下心来。

但见他这么操劳,王建安心里也不好受。虽然忙,他也不希望老战友累坏了身体。

就这样,陈锡联“忙里偷闲”,在王建安的陪伴下,他也终于能好好放松一下了。

在之后的日子里,两人见面的次数便越来越少。即便如此,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未曾减少半分。

王建安也默默奋斗在了祖国的建设事业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