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母亲是妾,出殡不让走正门,他躺在棺上大喊:今天我死了,出殡

前言

1916年长沙一座官员府邸前,举办了一场规模非常高,声势非常浩大的葬礼,族人抬着棺柩从灵堂走出,走到正门前却被人拦下,

并阻止到:

“妾室没资格走正门,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从侧面抬出去”

身旁其他谭家人纷纷上前劝年轻人,满嘴祖宗制度,完全没把死者和眼前的小辈放在眼中,

死者亲子见状不顾祖制坚决要走从正门抬出,族长见状立马躺在棺材前方声称:“要想过此路,就从身上踏过去”。

妾室儿子见状立马想到对策,走到棺柩前趴在上面说道:“今天我死了,就当为我出殡,从正门抬出”,

族人见状纷纷沉默不语,族长见状不敢吱声,起身退向一旁。

这位大孝子是谁,为什么不惜咒自己早死,也要让母亲走正门出府!

一、民国大孝子的成长之路

他叫谭延闿,母亲的地位非常低下,是潭府的一个通房丫头,因为出身非常普通,为了生计她被父母卖进潭府当丫头,

在府内主要服侍潭府的老太太,谭钟麟的老母亲。

李氏虽然出身普通,但是长得很漂亮,

谭钟麟在一次次接触中盯上她的姿色,于是动了坏心思,强行把她收入房中的当自己的通房丫头,

老爷晚上空闲的时候,伺候老爷,白天还要干普通下人干的活。

地位非常低下,既没有该有的名分,在府内地位也十分低下,不仅没有傍上谭老爷,其他下人还看不起她,

在老爷房内更要受到其他妾室的欺负和针对。

李氏沉寂了一年多,终于迎来翻身的机会,她怀上老爷的子嗣,也就是为母亲送葬时躺棺柩上咒自己死的大孝子,

李氏的地位从通房丫头升级为妾室,白天晚上不用干普通下人干的杂活了,但也成了其他妾室的眼中钉。

因为儿子出生当晚,恰巧梦到已故的顺天府尹何凌汉祝贺他“喜得贵子”,

两人在梦中交谈片刻,他就被下人喊醒,告诉他李氏生了一个大胖小子。

谭钟麟闻言立马激动地穿着衣服前去看望儿子,抱着看着怀中的麒麟子,想起上一秒刚做的那个梦,

认为何凌汉提前通知他,是想投胎谭家,将来必定能光复谭府门楣。

于是绞尽脑汁给他取名“延闿”字“祖安”,这有什么寓意呢,他的字跟已故的何凌汉相同,同时对他寄予厚望,

李氏虽然给老爷生了儿子,但她出身卑微,身后也没有娘家人撑腰。

并没有母凭子贵,只是少干点活,连上桌吃饭都没资格,更因为生了儿子引起当家主母和其他妾室的嫉妒之心,

吃饭时她没有上桌资格,主母和老爷坐在主座她要夹菜喂饭,站在一旁静候。

等到大夫人跟老爷吃饱喝足后,吩咐一声“好了”,她才获得吃饭资格,

前往府内的杂役房跟下人一起进食,李氏为了照顾儿子忍气吞声的活在府内,午夜梦回她会躲在屋内哭泣,抒发自己遭遇到的不公和委屈。

李氏基因很好,接下来的日子里又为老爷生下两个大胖小子,可多生儿子也改变不了她的身份和地位,

此时她才是意识到母凭子贵就是一句玩笑话,只有自己的儿子成才,她才能有出头之日。

为此她将自己全部精力放在培养儿子身上,她把大部分精力放在非常聪明的谭延闿身上,

一次大儿子在外边玩,突然回到家询问母亲:“庶出是什么,为什么其他人都欺负我,说我是庶出,不跟我玩,还笑话我”。

二、终于母凭子贵

李氏听闻心疼的要死,自己被府内的妾室欺负也就算了,自己的儿子也要被他们看不起欺负,

事后她转身回到屋内,偷偷哭了起来,谭延闿见母亲脸色不好,也跟了上去。

恰好看到母亲伤心的一幕,这让他既心疼又难过,自此他在心底发誓,要出人头地,给母亲撑腰做主,

谭钟麟身为清朝官员非常重视儿女的教育,花重金请来名师来府内单独教育一对儿女。

老师要求几个孩子每天写两篇文章,每五天要做出一首诗,

每天还有十页书法作业,府内很多学生都是一下课就去玩,完全把老师交代的作业抛之脑后,

只有谭延闿坚持完成这些任务。

同时挤出更多时间学习,努力终究会换来丰厚的回报,谭延闿13岁参加清朝的童子试就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高中秀才,

父亲得知兴奋不已,谭家出了一个13岁的天才。

谭延闿很争气,连带着李氏的身份和地位拔高一些,可依旧要伺候老爷和主母吃饭,

并没有带来多大改变,小时候的谭延闿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要站着不吃饭。

长大后才明白,只有他出人头地,才能让母亲摆脱受到的不公待遇,不用再伺候别人,因此他得到无形的激励,

学习更加刻苦,同时在母亲的保护下,谭延闿没有长歪,为人谦虚和善,同时精通人情世故,为人处世非常完美。

在谭延闿24岁这一年,他终于让母亲坐在主桌上吃饭,

这一年他赶上清朝灭亡前的末班车,参加清朝举办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并且拿到第一名的好成绩,成了湖南省进士,李氏得知此事激动落泪。

中午一家人在屋内吃饭,李氏习惯成自然的端饭伺候老爷、主母吃饭,可谭钟麟一改常态的说道:

“你跟延闿坐在一起吃饭吧”

坐在主桌上吃饭这样一件简单的小事她等了24年,终于等到这一天的到来。

三、为我送葬

谭延闿是湖南地界几百年来第一个中秀才、进士的学子,带来的轰动非常大,

李氏的目标也很简单,就是在四四方方的谭府内受到尊敬,最后他在儿子帮助下打破了旧社会的阶级制度,完成了身份的转变。

此后李氏在府内的日子也好了起来,谭延闿非常孝顺每天给母亲请安,

他作为清朝进士,但受到时代影响,投身革命,用了四年时间,经过努力在湖南混上一个咨议局议长的职位。

他的地位让李氏在府内受到更多优待,谭钟麟也要看她脸色,谭延闿为人非常圆滑,混迹官场更是如鱼得水,

三年后他再次升迁当上湖南都督,为湖南省做了很多实事好事,深受百姓爱戴。

他当上都督的经过也非常传奇,当时湖南政府混乱,都督位置空缺,一队士兵持枪闯进谭府,将他抓走,

上头有人欣赏他的才能,绑他来当这个湖南省都督,见到没有生命安全,他提出几个要求。

厚葬为革命牺牲的志士陈作新和焦达峰,同时手下的湘军要听从指挥,严守军法军纪,不得犯奸作科,欺压百姓,

随后他说要回家请示母亲让不让他出任都督职位,母亲不同意,他就算是死也不能出任,李母听闻同意他出任都督职位,

谭延闿外出留下妻子方氏替她尽孝,在他最忙碌的时候,李氏病重,为了不拖累儿子,她让儿媳隐瞒消息,

去世后谭延闿回来为母亲送终,他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没见到母亲最后一面,抛弃公务,回家尽孝。

身边人劝他大局为重,

在他心中母亲的身后事才是最大的事,母亲的身后事在他的操办下,达到清末时期的最高规格,

数位在湖南省主政一方的大人物出席本次葬礼。

以他的身份,这场风光大葬惊动整个长沙,棺柩出门时,谭家族长、老人们拿老祖宗的规矩说事,阻挠他走正门,谭延闿并不认可谭家的规矩,直接躺在棺材上大喊:

“今日为我送葬,抬棺走正门”。

结语

谭延闿虽然声名不显,但他却是三民主义坚实的拥护者,带兵讨伐袁氏集团,出资支持湖南的教育,随后追随孙先生,参加北伐战争,为革命奉献终生,

最后脑溢血突然病逝,埋葬在孙先生身旁,地位仅次于孙先生,被后人称之为“国民时期第一完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