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6年,中共八大正式召开。在这次会议中中央通过投票选举,确定了党中央委员以及候补中央委员。
从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毛主席和刘少奇同志得票最高,但同时还有一个人的得票非常高,在正式委员中位列第三。
说到这儿,大家肯定都会想到周总理、朱德、陈云等为我们所熟知的人物,但都不是。
他是谁?既不是元帅也不是开国将军的他,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票数?他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哪些贡献?
01林伯渠与新中国的建立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盛大的开国典礼在天安门前举行,而主持这场盛会的人,正是在中共八大正式委员位列第三的林伯渠。
早在开国大典正式召开之前,林伯渠便一直忙着筹备新政协和建国的大事,工作忙的时候甚至连正常的睡眠时间都不能保证。
要知道,那时的林伯渠已经有63岁高龄了,头发早已花白。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之后,国民党在大陆22年的反动统治最终宣告覆灭,中共筹办新政协的工作也逐渐被推上日程。
当筹备会常委会秘书长因跌伤无法正常工作后,为了保证新政协能够如期召开,林伯渠便接过了这份临时工作。
工作变得更加繁忙后,林伯渠有时连饭都吃不上,家里人担心他的身体状况,还曾多次劝说他要好好休息。
可这些工作都事关国家前途命运发展,这怎么能让他放得下心休息呢?
人老了精力总是不够用,为了激励自己能够打起精神工作,林伯渠常常会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下:“为人民服务,为世界工作”这几个大字。
站上天安门上的那一刻,林伯渠的心情十分激动,从他参加辛亥革命反对封建统治,再到反对军阀独裁统治,他终于亲眼见证了新曙光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之后,林伯渠依然站在最前线为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出力发挥自己的余热。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林伯渠不断探寻着能够救国的真正良方,他始终站在革命的最前线,为革命的胜利作出贡献。
02站在革命最前线
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林伯渠,在幼年时期便接受到了早期资产主义思想的熏陶,反对清政府、反对封建。
林伯渠将腐败无能的清廷看在眼里,和父亲一样他也渴望着中国能够通过变法实现自强,重新回到昔日鼎盛的状态。
可残酷的现实让他明白,清政府并不可靠。
看着流浪在街头的湘西农民、被炮火破坏的街道,少年林伯渠心中充满了忧愁。
1902年,林伯渠顺利考入湖南公立西路师范学堂,他也借此获得了更多了解国家大事的机会。
留学日本后,林伯渠便先后结识了孙中山先生、陈天华、宋教仁等革命志士,并随后加入“中国革命者同盟会”,成了同盟会最早的会员之一。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林伯渠受命在湖南做军运工作,带领着湖南率先响应武昌起义,为辛亥革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袁世凯夺取辛亥革命的成果后,在国民政府内大力推行自己的独裁统治,刺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
林伯渠也跟着孙中山先生一起踏上了武装讨袁的“二次革命”,革命失败后他因为被通缉逃亡到了日本。
那时流亡在日本的林伯渠经别人介绍,认识了同在日本的李大钊。
与李大钊的相识,使林伯渠的世界观发生了转变。
当回国参加护国运动的林伯渠听说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消息后,正为旧民主主义革命而感到烦闷的他,终于看到了一条真正适合中国未来的道路。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发展,林伯渠的思想也由此发生了变化,他与李大钊的联系也愈加频繁。
国共合作期间,身为老国民党党员的林伯渠不止一次向党内的进步人士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同为共产党员的他只有一个朴素的愿望,那就是两党合作能够带领国家走向正途。
那时,国民党的工作还处在秘密时期,在林伯渠的牵线搭桥下北方和湖北的国民党组织才慢慢发展起来。
在这段时期内,林伯渠始终站在前线帮助孙中山先生改组和复活国民党,积极促成国共两党领导人的会面,还在中共二大上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主张。
同时为国民党介绍了一批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推动了两党合作的进程,为北伐战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原以为能够通过国共合作能使国家走上新的道路。
可蒋介石背叛革命的行径让他彻底明白,他们渴望的是独裁统治,而自己渴望的是国家能够获得和平,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所以林伯渠毅然保留了共产党员的身份,退出了国民党。
身边的好友都怕林伯渠因此遭受到国民党的追杀,纷纷劝说他登报宣布脱离共产党,但林伯渠丝毫不惧坚持要将革命事业干到底。
1933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后,林伯渠先后担任临时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财政部部长,盘活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巩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地基。
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便开始了长征之路,年近半百的林伯渠也跟着队伍踏上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
在过草地、翻雪山的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心态,鼓励大家继续前行。
长征的路是如此,革命的路亦是如此。
红军成功会师后,林伯渠便在陕甘宁边区呆了整整11年,他为陕甘宁边区做出的贡献更令人佩服。
他先是推进边区农村经济建设,要求大力发展农业。
自然灾害和战争破坏了陕甘宁边区百姓稳定的生活,粮食产量无法得到保证。
百姓没了粮食,就没有干农活的积极性;军队没了粮食就会直接影响队伍的战斗力。
林伯渠表示,想要解决吃饭穿衣的问题就必须要依靠农业,只有恢复生产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其次,林伯渠十分重视科技与人才。
在延安的这十一年里,林伯渠筹划创办了延安的农业试验场,吸引边区内一大批的优秀人才,推动了边区农业技术的创新。
为了创办这个试验场,林伯渠亲自带领着队伍里专业的农学人员,上山下地终于找到了一块适合耕作的土地。
可种植作物光有适合耕作的土地是不行的,还需要优良的籽种。
尽管那时条件十分艰难,林伯渠还是想尽办法找来了一小批优良籽种,成功在边区培育出了白皮马铃薯、狼尾谷等作物。
最后,林伯渠十分重视人民的力量。
在农村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林伯渠始终重视劳动人民在大生产中的作用。
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他积极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开展生产运动”的号召,组织带领边区军民开始生产运动。
林伯渠鼓励妇女儿童参加劳动生产,引导难民投入近农业生产,扩大了农业生产的队伍同时解决了移民难民的问题,也拉近了外来人民同当地军民的情感。
同时,林伯渠还重视劳动的宣传工作,在生产运动中树立学习榜样,提高了劳动人民的积极性。
无论林伯渠走到哪里,他都能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老百姓们愿意将自己的心里话讲给他听。
在百姓的眼中,林伯渠是一个没有一点官架子的人,他同生活在边区的百姓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一样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吃着才从地里收获的粗粮。
只要有事找他说,林伯渠就一定会将老百姓的需求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帮助百姓一件件地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正是因为林伯渠主张支持与民众互帮互助,才会赢得人民的呼声,成功在中共八大当选正式委员。
抗战时期,林伯渠依旧站在统战前线,为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追随周恩来等同志,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动员一切力量发展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年近半百的他总是满腔热忱地说,在凶残的日本帝国主义面前,不管你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无党派,如果不团结一致只能当亡国奴。
在汪精卫、蒋介石等顽固派面前,林伯渠也不改革命先锋的气势,多次与他们进行斗争,广泛团结各界抗日人士。
03国家的英雄 人民的公仆
坚持“为人民服务”是每一位共产党员入党的初心,老一辈革命家们更是将这句话践行到底,就像林伯渠一样建国后也从未松懈过一分一毫,为新中国的事业添砖加瓦。
在每个革命的历史阶段,林伯渠都始终坚持着党的群众路线,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出力。
延安时期,他从教育、文化、思想、卫生等方面改善民众生活,带动了根据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农村恶习对人民的影响。
建国后已经60岁的他,还曾多次向毛主席请教,自己应当怎样学习才能为党做更多的工作。
国家能够变得兴盛,党的工作能够做得好,人民生活能过得好,便是林伯渠等同志的最大愿望。
就算年事已高,但他也同廉颇一样还能继续为祖国效力,担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期间,他多次拖着病躯赴湖南、宁夏等地视察。
视察地方工作时,林伯渠从不是走马观花,他会主动找到当地的基层干部了解工作情况。
在听了基层干部们的话后,他还要主动走到乡亲们的屋前,详细了解当地的状况。
一次视察工作下来,林伯渠就能写完整整两个笔记本。
“这些都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事,关心人民,就不能不关心这些事。”
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林伯渠也多次向他们灌输“要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理念,让他们不要躺在父母的功劳簿上。
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林伯渠还将膝下的儿女送去了农村生活。
在林伯渠的严格教育下,子女们也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们谨记父亲的教诲,脚踏实地地工作,不忘为人民服务。
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林伯渠是排得上号的“老革命家”,在动荡的年代中,他从没有放弃过寻找救国的良药。
而这样一心为国为民的人,又怎能不获得众人的信赖呢?
1954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林伯渠当选为副委员长。
1956年9月15日~27日中共八届一次全会在北京举行,中央委员会正式委员也在第一次会议中确定。
在投票选举结果公布后,毛主席和刘少奇相继拿到了第一和第二的票数,站在革命前线始终不忘对党和人民初心的林伯渠,也以第三的票数再次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就像林伯渠贴在床头的座右铭一样,他是“年年足迹遍神州,革命先锋一老牛。”
我们站在新时代最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更应该要贯彻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只有这样,我们的红色基因才会代代相传,我们才不会忘记来时走过的路……
参考文献
1. 新长征《林伯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
2. 湘潮《林伯渠在延安的难忘岁月》
3. 湘潮《林伯渠的革命精神永垂青史》
4.北京周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